第1章 國際法基本理論
- 國家視野下的國際法理論研究
- 方熠
- 9268字
- 2025-05-12 17:12:33
第一節(jié) 國際法的理論體系
一、導言
國際法這個概念最早以拉丁文jus gentium的形式出現在西方法律文獻中,用于指代調整國家之間關系的萬民法,但該詞語最初的語義是適用于一切人的法,并且從羅馬法體系看,其指代的是私法而不是公法。有“國際法之父”美譽的荷蘭法學家格勞秀斯在其享譽內外的著名著作《戰(zhàn)爭與和平法》中,就使用jus gentium一詞來描述調整國家間關系的意志法律,因此賦予了其公法的性質。之后,這一術語的含義不斷地擴大,具有萬國法的性質。到了晚清政府時期,中國也開始從西方接受國際法概念,并將國際法命名為萬國公法,把國際法法律移植到中國。
如今我們通常使用“international law”一詞來代指國際法。這一詞最早由英國法學家、哲學家邊沁在其著作《道德和立法原理導論》中提出,并逐漸得到廣泛的認同,成為國際上通用的英文名稱。其實到目前為止,學界上對于國際法還沒有形成統一的官方或理論定義。不同國家也基于各國的歷史背景、文化差異,對國際法的理解各不相同。盡管各國在定義國際法上有理解和表達的差異,但大體上都將國際法視為調整國家關系,維護國家利益的規(guī)則法律。吉林大學法學院院長何志鵬教授將其概括總結為是國家利益的制度化表達,包括三個重要因素:國家利益、規(guī)則手段和國際關系。其中,國家利益包括國家自身利益、國家間利益以及政府團體利益。規(guī)則手段的表達方式包括軍事進攻、經濟合作、文化交融等。
新國際法定義和傳統對國際法的定義,即國際法指調整國家間、國家與國際組織之間、國際組織之間、國家與特殊個人之間、國際組織與特殊個人之間關系的法律總稱相比較,有了很大的進步。因為傳統定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具體而言,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國際法主體的種類會不斷變化。起初,國際法的主體只有國家,但隨著19世紀末國際組織和跨國公司的不斷發(fā)展和壯大,國際法的主體又包含了國際組織。之后,一些具有特殊身份的個人也被視為國際法主體的一部分。因此,這種列舉定義的方法,并不適合日新月異的國際法領域。新國際法定義突破了這樣的限制,更重要的是新國際法理論意識到國際法的本質是規(guī)則的確立。也就是說國家之間、國家與國際組織之間,都可以確立規(guī)則并在規(guī)則的指引下,規(guī)范行為體的相關行為,并確立相應的監(jiān)督模式。對于沒有按照規(guī)則進行活動的行為,國際上所確立的規(guī)則也會有所回應。
和其他方式相比,規(guī)則手段增加了可預期性,國際法行為體可以預測相應行為的法律后果。因此,規(guī)則手段像成文法一樣,形成相應的法律框架,約束了行為主體的相關行為,從而增加國際社會的穩(wěn)定性。更重要的是,規(guī)則手段可以增加國際談判的機會,加強溝通,從而高效地解決很多國際爭端。當然規(guī)則手段并不是完美的手段,和其他手段相比,其在一些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中,最為主要的局限性就是規(guī)則手段和軍事進攻、經濟制裁等強制性手段相比,具有較弱的強制約束力。
二、國際法的特殊性
和國內憲法體系法比較,國際法具有一定特殊性。第一,國際法是初級法。國際法是初級法就意味著國際法并不是全球性的法律,而僅僅是針對某些國家、地區(qū),或針對某些事項、問題確立的特別規(guī)則。因此,國際法并沒有普遍的強制約束力,僅僅是跨國性的法律。
第二,國際法是協定法。由于國際社會一直以來處于無政府狀態(tài)而不存在超國家的概念,因此,世界范圍內也沒有一個自上而下的政府機構設立專門的機構制定法律。這樣的背景下,國際法的確立是在各國地位平等、主權平等的前提下協商的結果。相比較而言,國內法是由一國專門的立法機構或者部門制定的,并且這些法律法規(guī)一經作出就具有約束力且不可以排除適用。
第三,國際法是平位法。平位法是指國際法體系中不存在法律位階,各法律之間地位平等。而國內法中往往會設置較為清晰的法律位階,比如憲法往往在一國的法律體系中享有最高的法律位階,其他的部門法都不能違背憲法。
第四,國際法是弱法。因此,國際法本身不具有強制約束力。上文提到由于國際社會長期處于無政府狀態(tài),因此國際上并沒有像國內具有直接對國家行使強制性管轄權的約束機關和執(zhí)行機關,監(jiān)督各國對國際法的執(zhí)行。此外,國際實踐中,國際法很多時候顯現的本質是國家間政治權益的較量,從而導致強國往往會成為國際法的例外,而弱國則只能遵守強國之間制定的規(guī)則。
正是基于國際法的這些特殊性,以奧斯丁為代表的學者就提出了“國際法不是法”的觀點,甚至認為國際法為國際道德。其實,這樣的觀點是失之偏頗的。因為國際法的這些特殊之處是和國內法相比較的,而國內法的特征只能代表一部分法律的基本特性。不能以偏概全,這樣的觀點存在嚴重的邏輯錯誤。其實從法理學角度出發(fā),法的本質就是調整社會關系,規(guī)范行為體的行為,具有一般性的指引。顯然國際法是滿足這樣的基本特征的。因此,國際法屬于法律的范疇。
作為一種法律命令,總的來說,國際法性質包括三點:第一,國際法具有法律性。因為國際法是用于調整國際關系的法律,因此,國際法是適用于國際社會的法,從而具有法律約束力,和國際道德規(guī)范或者“軟法”有本質的區(qū)別。第二,國際法具有普遍性。如前文所述,國際法的普遍性并不意味著國際法是全球法,但隨著國際法確立的規(guī)則逐漸發(fā)展,被各國普遍地接受和認可,當今國際法具有一定普遍性。眾所周知,近代國際法有歐洲國際法之稱,是在1648年結束歐洲三十年戰(zhàn)爭,由威斯特伐利亞公會通過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為開端的。該和約標志著羅馬帝國“世界主權”的結束和民族國家主權的誕生。因此,早期歐洲各主權國家構成了最早的國際社會。國際法之初就是調整歐洲各國關系,通過習慣和條約逐漸發(fā)展起來的。但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結束,傳統的國際法變成“現代”的國際法,調整除歐洲之外,美洲、亞洲、非洲等國,具有普遍性的法律。《常設國際法院規(guī)約》和《國際法院規(guī)約》共同第9條也明文承認了“世界各大文化及各主要法系”的貢獻,歐洲公法也轉變?yōu)閷儆谌澜缧再|的國際法,即普遍國際法。當代國際法也是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石,對所有國家適用。第三,國際法的強行法。民法最基本原則是意思自治,但意思自治的范圍是有限的,即不能違背公序良俗。因為公序良俗本質是不能處置的強行法。國際領域中類似這樣的法律就是國際強行法。一般來說,國際法中各國總體可以通過約定的方式處置權利義務,但國際公共秩序是不能通過條約或者其他方式進行處置的,因為國際強行法的目的在于維護國際社會普遍認可的利益和價值,是一種特殊的原則和規(guī)范。
國際強行法這個概念第一次在公約中體現是在1969年簽訂的《維也納條約法公約》。依據該公約第53條,強行法具有普遍性、強制性和優(yōu)先性的特點。國際強行法的普遍性體現在國際強行法被國際社會普遍性地接受,包括通過條約或者習慣的方式進行明示或者默認。國際強行法的強制性體現在如果國際行為體的行為違反了國際強行法,則其行為后果無效并可能承擔相應后果。國際強行法的優(yōu)先性是指國際強行法具有更高的法律約束力。值得注意的是,在國際法體系中,強行法是例外而非原則。因為國際法規(guī)則一般屬于協定法范圍,各國之間可以通過合意行為加以更改、克減,而國際強行法是不容克減的。關于國際強行法的具體內容仍然不明確。根據國際法委員會的建議,國際強行法應當包括禁止種族滅絕、禁止海盜、禁止奴役等基本內容。但現實中,國際強行法發(fā)揮的作用仍然是非常有限的,因為國際社會沒有一個超政府組織,沒有辦法對國際強行法進行認定和監(jiān)督。
三、國際法與國內法的聯系
對于國際法與國內法的聯系可以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理解。理論層面,國際法學者對國際法與國內法的聯系主要有一元論和二元論。一元論認為國際法與國內法隸屬于同一法律體系。一元論學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紀,隨著國際社會的發(fā)展,一元論學說又根據法律位階的不同,派生出兩種理論觀點,即國內法優(yōu)先說和國際法優(yōu)先說。國內法優(yōu)先說在英美法系學者中普遍被接受,即從法律社會運作的角度出發(fā),認為國際法本質是本國所承認和接受的對外關系規(guī)則的總和,美國的“政策定向法學派”正是其中的代表。因此,國際法在本國產生效力的前提是獲得本國的認可和遵從,隸屬于國內法。國際法優(yōu)先說認為,在同一法律體系中,國際法的地位高于國內法,在效力上國內法依靠國際法。這種學說認為國際法律秩序應高于國內法律秩序,是在國家法的金字塔的頂端,是奧地利裔作家凱爾森提出的理論觀點。荷蘭國家的法律體系在實踐中就是采用了國際法優(yōu)先說。
二元論又稱為國際法與國內法平行說。二元論是在19世紀末期發(fā)展起來的,其倡導者主要包括德國學者特里佩爾和意大利學者安齊洛蒂。二元論認為國際法與國內法隸屬于不同的法律體系,其中國內法是由一國政府所確立的規(guī)則,屬于內部體系。而國際法是處理國家間的關系,包括領土、海洋、外交等領域,屬于外部的規(guī)則。不僅如此,兩者的法律淵源不同,主要在于國內法的淵源是國內立法而國際法的淵源是國際習慣與條約。除此之外,兩者調整的社會關系不同。國內法調整的是國家管轄內的個人之間的關系或國家與其國民的關系,而國際法調整的是國家間的關系。最后,國際法與國內法的法律本質不同。國內法是統治者對公民的上級對下級的法律,而國際法主要是主權國家之間的法律,屬于平行法。二元論很大程度上關注到了國際法和國內法的不同而具有合理之處。但二元論卻忽視了兩者內在轉化的關系,這也是當代國際法學者在國內法與國際法關系中的新發(fā)展。
各國實踐層面也有一元論與二元論區(qū)別。實踐中,倡導一元論中國際法優(yōu)先說的是荷蘭。但需要注意的是,實踐中,荷蘭的立法機構或者是其司法機關仍然可以宣布某條國際條約違反荷蘭的憲法。因此,從某種程度上看,那些倡導二元論國家的做法,本質上也采用了國內法優(yōu)先說,認為國際法的生效以國家認可為前提,也就是國內法與國際法的轉換關系。為了更加明確清晰,很多國家在其憲法中明確規(guī)定了國內法與國際法是否屬于同一法律體系,以及適用時的優(yōu)先次序問題。但我國憲法中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因此,我國主張國際法與國內法的關系需要聯系其他部門法中的有關規(guī)定推定適用。
四、國際法與國際經濟法和國際私法的關系
隨著國際法理論的成熟及其體系的完整,學者對國際法進行了更為詳細的分類,即現在的“三國法”:國際公法、國際私法,以及國際經濟法。前文講過,國際法是調整一切上升至國家利益的國際關系,這也是國際公法的含義。而如果將國際法更為詳細地劃分,從“三國法”角度進行區(qū)分,國際經濟法則是調整跨越國境的經濟關系的總稱,所以國際經濟法又叫國際商法。值得注意的是,國際經濟法調整的國際關系沒有上升至國家利益,如果上升至國家利益則是國際公法調整的內容。
國際私法調整的內容是跨越國境的私人關系,所以國際私法和國際公法沒有過多的聯系。但也有例外。比如,國際公法中關于私人法律地位的規(guī)定,如國民待遇、國家豁免等。又如通過國際條約的方式規(guī)定國際私法的問題,如《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
因此,三國法的聯系大致可以理解為,國際經濟法很大程度上屬于國際私法,即跨越國境的私人交易。而國際經濟法也有一部分是國際公法,即調整的內容是國際經濟領域且又上升至國家利益。當然國際經濟法也有一部分既不是國際公法也不是國際私法的內容,如涉外經濟管理規(guī)范。
第二節(jié) 國際法主體
一、導言
國際法主體就是有國際法律人格的行為體,即享有權利、承擔義務、履行責任、參與國際法行為的個人或組織。下面就從享有權利、承擔義務、履行責任以及參與國際行為行動四個要素分析國際法主體。第一,享有權利。不同國際法享有的權利是不同的,可以是訴權行動,也可以是擁有財產。其中,國家享有的權利主要是國家主權,包括平等、獨立、管轄等內容。第二,承擔義務。國際法主體承擔的義務是和權利辯證統一的。比如,一國享有國家獨立權,其他國家有不干預內政的義務。第三,履行責任。如果國際法主體沒有尊重權利,或者違背義務,就需要承擔責任。目前國際法的責任主要包括國家責任、國際組織責任以及個人刑事責任。第四,參與國際法行為行動。這體現了國際法主體的行為能力,包括參與國際會議、參與國際訴訟、參與國際仲裁等。
二、國家
早期,國際法主體只有國家。也就是說國家曾經是國際法的唯一主體。雖然現代國際法主體的范圍有所擴大,但是,國家仍然是國際法的基本主體,可以說“無國家,無國際法”。因為無論是國際法規(guī)范的形成和發(fā)展,還是國際法規(guī)范的遵守和實施,國家都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主導作用。國家作為國際法主體的權利義務、責任等會在后面的章節(jié)詳細介紹,此處不再贅述。
三、政府間國際組織和爭取獨立的民族
第二類國際法主體是政府間國際組織和爭取獨立的民族。這類是國際法的被動主體。其中,政府間國際組織是國際社會發(fā)展至某個階段在某些方面進行合作的一種重要組織形式和法律形式,并隨著政府間國際組織的發(fā)展,逐漸被承認為具有國際法主體資格的國際法主體之一。但與國家相比,國際組織的國際法主體地位是有限的、派生的。因為國際組織不是國家,其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是成員國通過協議賦予的,并且其活動范圍也僅限于組織章程規(guī)定的范圍。
國際法上爭取獨立的民族主要指代一個民族從事反抗外來統治、爭取獨立與解放的政治實體。爭取獨立的民族一般已符合實際控制一定區(qū)域的領土并有一定政治組織和機構作為國際上的代表,實踐中,爭取獨立的民族可以有不同的名稱,比如民族解放組織、民族解放陣線、民族解放軍和臨時政府等。作為國際法主體,爭取獨立的民族是隨著20世紀民族解放和獨立運動的發(fā)展而逐步得到承認的,它的法律基礎是人民自決權。但是,爭取獨立的民族不能與國家相比擬,它只是一種過渡型“國家”,是正在形成中的國家,因而是一種特殊的國際法主體。也正因如此,一些西方學者并不承認其國際法主體地位。例如,巴基斯坦解放組織在1964年成立后,在一些國家設立了使團和駐外機構,得到了一些國家的承認,但對這樣一個爭取獨立的民族一些國家仍不予承認,不賦予其國際法主體資格。
四、非政府組織和個人
第三類國際法主體是非政府組織和個人。其中,非政府組織包括跨國公司、企業(yè)、非營利組織等。隨著國際法的發(fā)展,非政府組織已然具有特別強的國際能力和影響力。比如,紅十字會國際法委員會可以直接召開國家間的國際會議并要求各國采取行動,并可以依據《日內瓦公約》到發(fā)生武裝沖突的地方進行救援。因此,非政府組織可以在國際社會發(fā)聲和采取行動,從而在新國際法理論中被視為具有國際法主體資格。
跨國公司隨著其財力和影響力的不斷提升,對于其國際法主體地位,國際上也有廣泛討論。但目前國際法主流觀點仍然認為跨國公司沒有取得國際法主體資格。比如,有學者指出國際法上的跨國公司在某些情形下和國家享有平等的地位,在投資仲裁領域中,跨國公司和東道國以平等地位參與仲裁,進行糾紛解決,因此享有國際法主體的資格。但是,對于這種說法,也有學者指出,跨國公司在這種情形下不是上升到和國家一樣的地位,而是國家降格為法人。因此,跨國公司雖然在國際法上的地位和影響力明顯提升,但是從主流學說上看,仍然沒有取得國際法主體資格,只是有資格和國家按照國際法規(guī)則在國際司法機構進行爭端解決。
關于個人是否具有國際法主體資格是一個爭論的問題。目前有否定論、唯一主體論和特殊主體或部分主體論三種觀點。如果從國際法主體資格要素出發(fā)觀察,個人也應當是某種特殊的國際法主體。第一,個人可以根據國際法享有某些權利。比如,國際人權法上就要求國家在保護人權方面向國際組織、國際社會定期提交報告。國際組織也會針對報告進行提問和評估。在國際人權條約中,個人可以向國際機構提供文件,申訴國家侵犯人權的權利。因此,在國際人權法領域,個人享有國際法上的權利較為突出和明顯。第二,個人在國際法上也承擔部分國際法責任。比如,在國際強行法領域,像劫持航空器罪、海盜罪、恐怖主義罪以及種族滅絕罪等都是由犯罪嫌疑人個人承擔相應的國際刑法的責任,因為國家承擔國際刑事責任基于國際社會的無政府狀態(tài)而構成事實上的不可能。第三,個人還可以參與國際法行動,例如,聯合國前秘書長調停國際爭端。因此,當前一些國際法學者主張個人是國際法的主體。比如,《奧本海國際法》中明確了國家可以將個人或其他人格視為直接被賦予國際權利和義務的國際法主體。但是,個人應當理解為特殊的國際法主體,因為其并不能正式參與國際法的創(chuàng)制,即制定國際法。因此,個人在國際法律體系中是處于從屬地位的特殊國際法主體。
第三節(jié) 國際法的發(fā)展及主流理論學說
一、國際法的發(fā)展
國際法的發(fā)展可以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古代國際法時期。這是國際法的萌芽時期,產生于古希臘、古羅馬,用于調整城邦之間的關系。這個時期的國際法以戰(zhàn)爭為主。古代國際法的一些歷史資料和遺跡可以在《韓非子》《戰(zhàn)國策》以及《荷馬史詩》中找到。這個時期的國際法和當代國際法有著本質不同,首先,古代國際法沒有如今國際法的理論體系和結構框架,過于零星。其次,古代國際法沒有延續(xù)性。因為在這個時期的國際法往往只能適用于當時的國際環(huán)境,而不能在之后的國際關系中被繼續(xù)沿用。第二個時期是17世紀。在這個時期,出現了相對成熟的國際法和一些國際法的基本原則,比如主權平等、外交原則等,都在《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中有所體現。因此,可以說國際法的起源和發(fā)展主要在西方國家。第三個時期是18世紀到19世紀。這個時期國際條約不斷增加,國際組織也不斷壯大并逐漸取得國際法主體的資格。然而“一戰(zhàn)”打破了這樣的國際法格局。到了20世紀,國際法進一步倡導以法律規(guī)則處理爭端,國際社會建立了國際聯盟以更好地促進國際合作和推動國際發(fā)展。與此同時,也可以對國際法行為體的不當行為進行管理約束。但是由于沒有大國的支持,國際聯盟的建設形同虛設。“二戰(zhàn)”后,國際社會進一步強調國際規(guī)則。由此建立了聯合國,并通過了《聯合國憲章》,將人權、平等、和平等原則納入其中。聯合國的建立對國際社會的發(fā)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但隨著1945年冷戰(zhàn)的開始,聯合國內部也出現了分派的情形。如今,國際社會逐步向逆全球化發(fā)展。
二、國際法主流學派
目前,關于國際法的本質有三種主流學派。第一是自然法學派。自然法學派認為國際法本質是先驗的規(guī)則,神定的規(guī)則。該理論是早期民族國家成立后,擺脫教皇統治而產生的民主思想理論,但其內容仍然受到羅馬帝國時期天主教統治的影響,鼓勵從自然規(guī)則中尋找真理,區(qū)別于人定的規(guī)則。自然法學派認為國際法產生效力的源泉就在于人的自然理性。自然法學派理論在“二戰(zhàn)”后得以進一步發(fā)展和運用,即由于人定的規(guī)則無法認定日本和德國的一些犯罪行為,就使用了自然法學派理論,尋求自然法中的良知和真理進行定罪。現如今仍然有使用自然法學派理論的典型案例,比如,聯合國安理會在處理敘利亞問題時也用到了自然法學派理論。盡管如此,隨著條約法的成熟與發(fā)展,自然法學派理論的法律地位并不再是構成當今國際法效力的主要來源,而是對實在法學派的一種重要補充。
第二是實證法學派。實證法學派認為國際法本質是國家實踐,是國際法目前的主流學派。隨著國際法實踐的逐步增多,之前完全需要依靠頭腦中的自然正義而判斷是非的時代得到改變,法學家逐步開始依據國際社會形成的約定解決問題,從而過渡到了實證法學派時期。由于實證法學派鼓勵遵從國家間約定,從國家實踐出發(fā),因此大大地增加了國家法的可預測性。同時,也使得國際法更加科學化和技術化,成為當今得到廣泛認同的主流學說。實證法學派認為國際法產生效力的依據在于國家的共同意志。
第三是社會法學派。社會法學派主張將法律放到國際社會整體環(huán)境思考,認為國際法和一國的外交利益、立場、文化緊密相連。美國的政策定向法學派就是一個代表,他們認為國際關系就是國際文化的一種。
三、國際法基本理論
目前,關于認知國際關系也有三種理論。第一種是現實主義理論,該理論認為國際關系以國家權力為中心。現實主義理論又分為古典現實主義理論和結構現實主義理論。古典現實主義理論的代表是摩根索。在其著作《國家間政治》一書中就提出了國際法只有在符合國家間權力配置的對比才有用,否則就是無用的。比如,國際公約雖然生效,但在現實中卻難以約束大國。而結構主義理論本質認為國際關系就是權力配置。現實主義理論有一定的合理性,卻忽視了國際法的發(fā)展趨勢。因為,隨著國際法的發(fā)展,國家間的關系不僅僅有權力競爭,還有國際合作等更為綜合的國際關系。
第二種是自由主義理論。自由主義理論認為國際關系的本質是國家利益。自由主義理論認為國家間不僅為權力而斗爭,同時也為國家利益而合作。國家間通過合作達到維護國家利益的目的。這里的國家利益不僅包括了國家權力,也包括了經濟收益。自由主義理論還認為,國家合作的最好方式就是制定規(guī)則,因為規(guī)則使得合作行為的結果更可預期。因此,自由主義理論倡導建立規(guī)則體系,鼓勵談判,從而獲得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
第三種是建構理論。建構理論認為國家間的行為和其觀念直接相關。也就是說,建構理論認為國際關系本質就是國際身份的認同。例如,美國政府對朝鮮進行核武器試驗反感、擔憂的本質是美國對朝鮮的國際身份的負面評價。所以,建構理論認為一個國家如何看待另一個國家的行為主要取決于這個國家的觀念價值。一般情形下,如果一個國家普遍遵守國際法,那么這個國家往往更容易被其他國家認可。因此,從這個角度理解,國際法也是國際社會進行身份認同的標準之一。
四、國際法基本原則
國際法基本原則是國際法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體現了國際社會的規(guī)則性發(fā)展。目前,學界對國際法基本原則是否存在有爭議。同意國際法原則存在的學者普遍將《聯合國憲章》中的關于國際社會的基本規(guī)定視為國際法原則。因此,他們認為1945年的《聯合國憲章》的頒布對國際法基本原則的發(fā)展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即首次明確規(guī)定了聯合國及其會員國應當遵守的基本規(guī)范。雖然該憲章沒有用“國際法基本原則”這個術語,但各國的國家實踐已表明,憲章原則已被普遍接受并發(fā)展成了國際法的基本原則。但在西方國際法中,很少有學者同意存在國際法基本原則的概念,在《奧本海國際法》這樣的名著中也未提及這樣的理論。
國際法基本原則理論主要在中國和蘇聯學者中進行廣泛討論,認為國際法基本原則的核心部分是由《聯合國憲章》中所確立的國際法原則組成。依據《聯合國憲章》第2條,聯合國及其會員國應當遵守七項原則:(1)各會員國主權平等原則;(2)善意履行憲章義務;(3)和平解決國際爭端;(4)禁止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脅;(5)集體協助聯合國行動和不得協助聯合國行動所針對的國家;(6)確保非會員國遵行憲章原則;(7)不干涉任何國家國內管轄事件。除了《聯合國憲章》中規(guī)定的基本原則,由中國政府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也是國際法基本原則中的重要內容。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憲章原則密切聯系。這五項原則是指: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通過內容可以看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很大程度上被《聯合國憲章》所包含。因此,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自提出后,迅速得到了世界許多國家的認同,并體現在一系列的雙邊和多邊國際法律文件當中,成為指導國家與國家關系的基本準則和國際法基本原則。
龍族Ⅴ:悼亡者的歸來
熱血龍族,少年歸來!這是地獄中的魔王們相互撕咬。鐵劍和利爪撕裂空氣,留下霜凍和火焰的痕跡,血液剛剛飛濺出來,就被高溫化作血紅色的蒸汽,沖擊波在長長的走廊上來來去去,早已沒有任何完整的玻璃,連這座建筑物都搖搖欲墜。
急急如律令
故事從我在算命瞎子那里拿了五十塊錢說起,到了半夜,我身后竟然多了個女人的聲音······
麻衣神算子
爺爺教了我一身算命的本事,卻在我?guī)腿怂懔巳蚊螅x開了我。從此之后,我不光給活人看命,還要給死人看,更要給……
奪嫡
【古風群像+輕松搞笑+高甜寵妻】【有仇必報小驕女X腹黑病嬌九皇子】《與君歡》作者古言甜寵新作!又名《山河美人謀》。磕CP的皇帝、吃瓜的朝臣、大事小事都要彈劾一下的言官……古風爆笑群像,笑到停不下來!翻開本書,看悍婦和病嬌如何聯手撬動整個天下!未婚夫又渣又壞,還打算殺人滅口。葉嬌準備先下手為強,順便找個背鍋俠。本以為這個背鍋俠是個透明病弱的“活死人”,沒想到傳言害人,他明明是一個表里不一、心機深沉的九皇子。在葉嬌借九皇子之名懲治渣男后。李·真九皇子·策:“請小姐給個封口費吧。”葉嬌心虛:“你要多少?”李策:“一百兩。”葉嬌震驚,你怎么不去搶!!!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zhàn)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它以一種網絡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為我們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