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主管和管轄

司法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涉外民商事案件管轄若干問題的規定

·2022年8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872次會議通過

·2022年11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

·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

·法釋〔2022〕18號

為依法保護中外當事人合法權益,便利當事人訴訟,進一步提升涉外民商事審判質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結合審判實踐,制定本規定。

第一條 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第一審涉外民商事案件,法律、司法解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二條 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涉外民商事案件:

(一)爭議標的額大的涉外民商事案件。

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重慶轄區中級人民法院,管轄訴訟標的額人民幣4000萬元以上(包含本數)的涉外民商事案件;

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西、海南、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轄區中級人民法院,解放軍各戰區、總直屬軍事法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生產建設兵團分院所轄各中級人民法院,管轄訴訟標的額人民幣2000萬元以上(包含本數)的涉外民商事案件。

(二)案情復雜或者一方當事人人數眾多的涉外民商事案件。

(三)其他在本轄區有重大影響的涉外民商事案件。

法律、司法解釋對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第一審涉外民商事案件另有規定的,依照相關規定辦理。

第三條 高級人民法院管轄訴訟標的額人民幣50億元以上(包含本數)或者其他在本轄區有重大影響的第一審涉外民商事案件。

第四條 高級人民法院根據本轄區的實際情況,認為確有必要的,經報最高人民法院批準,可以指定一個或數個基層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分別對本規定第一條、第二條規定的第一審涉外民商事案件實行跨區域集中管轄。

依據前款規定實行跨區域集中管轄的,高級人民法院應及時向社會公布該基層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相應的管轄區域。

第五條 涉外民商事案件由專門的審判庭或合議庭審理。

第六條 涉外海事海商糾紛案件、涉外知識產權糾紛案件、涉外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糾紛案件以及涉外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不適用本規定。

第七條 涉及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地區的民商事案件參照適用本規定。

第八條 本規定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本規定施行后受理的案件適用本規定。

第九條 本院以前發布的司法解釋與本規定不一致的,以本規定為準。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北京金融法院案件管轄的規定

·2021年3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833次會議通過

·2021年3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

·自2021年3月16日起施行

·法釋〔2021〕7號

為服務和保障國家金融管理中心建設,進一步明確北京金融法院案件管轄的具體范圍,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設立北京金融法院的決定》等規定,制定本規定。

第一條 北京金融法院管轄北京市轄區內應由中級人民法院受理的下列第一審金融民商事案件:

(一)證券、期貨交易、營業信托、保險、票據、信用證、獨立保函、保理、金融借款合同、銀行卡、融資租賃合同、委托理財合同、儲蓄存款合同、典當、銀行結算合同等金融民商事糾紛;

(二)資產管理業務、資產支持證券業務、私募基金業務、外匯業務、金融產品銷售和適當性管理、征信業務、支付業務及經有權機關批準的其他金融業務引發的金融民商事糾紛;

(三)涉金融機構的與公司有關的糾紛;

(四)以金融機構為債務人的破產糾紛;

(五)金融民商事糾紛的仲裁司法審查案件;

(六)申請認可和執行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臺灣地區法院金融民商事糾紛的判決、裁定案件,以及申請承認和執行外國法院金融民商事糾紛的判決、裁定案件。

第二條 下列金融糾紛案件,由北京金融法院管轄:

(一)境內投資者以發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的證券發行、交易活動或者期貨交易活動損害其合法權益為由向北京金融法院提起的訴訟;

(二)境內個人或者機構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金融機構銷售的金融產品或者提供的金融服務損害其合法權益為由向北京金融法院提起的訴訟。

第三條 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向不特定合格投資者公開發行股票并在精選層掛牌的公司的證券發行糾紛、證券承銷合同糾紛、證券交易合同糾紛、證券欺詐責任糾紛以及證券推薦保薦和持續督導合同、證券掛牌合同引起的糾紛等第一審民商事案件,由北京金融法院管轄。

第四條 以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有限責任公司為被告或者第三人的與證券交易場所監管職能相關的第一審金融民商事和涉金融行政案件,由北京金融法院管轄。

第五條 以住所地在北京市并依法設立的金融基礎設施機構為被告或者第三人的與其履行職責相關的第一審金融民商事案件,由北京金融法院管轄。

第六條 北京市轄區內應由中級人民法院受理的對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外匯管理局等國家金融管理部門以及其他國務院組成部門和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因履行金融監管職責作出的行政行為不服提起訴訟的第一審涉金融行政案件,由北京金融法院管轄。

第七條 當事人對北京市基層人民法院作出的涉及本規定第一條第一至三項的第一審金融民商事案件和涉金融行政案件判決、裁定提起的上訴案件和申請再審案件,由北京金融法院審理。

第八條 北京市轄區內應由中級人民法院受理的金融民商事案件、涉金融行政案件的再審案件,由北京金融法院審理。

第九條 北京金融法院作出的第一審民商事案件和涉金融行政案件生效裁判,以及北京市轄區內應由中級人民法院執行的涉金融民商事糾紛的仲裁裁決,由北京金融法院執行。

北京金融法院執行過程中發生的執行異議案件、執行異議之訴案件,以及北京市基層人民法院涉金融案件執行過程中發生的執行復議案件、執行異議之訴上訴案件,由北京金融法院審理。

第十條 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外匯管理局等國家金融管理部門,以及其他國務院組成部門因履行金融監管職責作為申請人的非訴行政執行案件,由北京金融法院審查和執行。

第十一條 當事人對北京金融法院作出的第一審判決、裁定提起的上訴案件,由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審理。

第十二條 北京市各中級人民法院在北京金融法院成立前已經受理但尚未審結的金融民商事案件和涉金融行政案件,由該中級人民法院繼續審理。

第十三條 本規定自2021年3月16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上海金融法院案件管轄的規定

·2018年7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746次會議通過

·根據2021年3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833次會議通過的《關于修改〈關于上海金融法院案件管轄的規定〉的決定》修正

·自2021年4月22日起施行

·法釋〔2021〕9號

為服務和保障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進一步明確上海金融法院案件管轄的具體范圍,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設立上海金融法院的決定》等規定,制定本規定。

第一條 上海金融法院管轄上海市轄區內應由中級人民法院受理的下列第一審金融民商事案件:

(一)證券、期貨交易、營業信托、保險、票據、信用證、獨立保函、保理、金融借款合同、銀行卡、融資租賃合同、委托理財合同、儲蓄存款合同、典當、銀行結算合同等金融民商事糾紛;

(二)資產管理業務、資產支持證券業務、私募基金業務、外匯業務、金融產品銷售和適當性管理、征信業務、支付業務及經有權機關批準的其他金融業務引發的金融民商事糾紛;

(三)涉金融機構的與公司有關的糾紛;

(四)以金融機構為債務人的破產糾紛;

(五)金融民商事糾紛的仲裁司法審查案件;

(六)申請認可和執行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臺灣地區法院金融民商事糾紛的判決、裁定案件,以及申請承認和執行外國法院金融民商事糾紛的判決、裁定案件。

第二條 下列金融糾紛案件,由上海金融法院管轄:

(一)境內投資者以發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的證券發行、交易活動或者期貨交易活動損害其合法權益為由向上海金融法院提起的訴訟;

(二)境內個人或者機構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金融機構銷售的金融產品或者提供的金融服務損害其合法權益為由向上海金融法院提起的訴訟。

第三條 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上市公司的證券發行糾紛、證券承銷合同糾紛、證券上市保薦合同糾紛、證券上市合同糾紛和證券欺詐責任糾紛等第一審民商事案件,由上海金融法院管轄。

第四條 以上海證券交易所為被告或者第三人的與證券交易所監管職能相關的第一審金融民商事和涉金融行政案件,由上海金融法院管轄。

第五條 以住所地在上海市并依法設立的金融基礎設施機構為被告或者第三人的與其履行職責相關的第一審金融民商事案件,由上海金融法院管轄。

第六條 上海市轄區內應由中級人民法院受理的對金融監管機構以及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因履行金融監管職責作出的行政行為不服提起訴訟的第一審涉金融行政案件,由上海金融法院管轄。

第七條 當事人對上海市基層人民法院作出的涉及本規定第一條第一至三項的第一審金融民商事案件和涉金融行政案件判決、裁定提起的上訴案件和申請再審案件,由上海金融法院審理。

第八條 上海市轄區內應由中級人民法院受理的金融民商事案件、涉金融行政案件的再審案件,由上海金融法院審理。

第九條 上海金融法院作出的第一審民商事案件和涉金融行政案件生效裁判,以及上海市轄區內應由中級人民法院執行的涉金融民商事糾紛的仲裁裁決,由上海金融法院執行。

上海金融法院執行過程中發生的執行異議案件、執行異議之訴案件,以及上海市基層人民法院涉金融案件執行過程中發生的執行復議案件、執行異議之訴上訴案件,由上海金融法院審理。

第十條 當事人對上海金融法院作出的第一審判決、裁定提起的上訴案件,由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審理。

第十一條 上海市各中級人民法院在上海金融法院成立前已經受理但尚未審結的金融民商事案件和涉金融行政案件,由該中級人民法院繼續審理。

第十二條 本規定自2018年8月10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對與證券交易所監管職能相關的訴訟案件管轄與受理問題的規定

·2004年11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333次會議通過

·根據2020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823次會議通過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民事調解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等十九件民事訴訟類司法解釋的決定》修正

·2020年12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

·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法釋〔2020〕20號

為正確及時地管轄、受理與證券交易所監管職能相關的訴訟案件,特作出以下規定:

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三十七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三條的有關規定,指定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分別管轄以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為被告或第三人的與證券交易所監管職能相關的第一審民事和行政案件。

二、與證券交易所監管職能相關的訴訟案件包括:

(一)證券交易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投資基金法》《證券交易所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對證券發行人及其相關人員、證券交易所會員及其相關人員、證券上市和交易活動做出處理決定引發的訴訟;

(二)證券交易所根據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的依法授權,對證券發行人及其相關人員、證券交易所會員及其相關人員、證券上市和交易活動做出處理決定引發的訴訟;

(三)證券交易所根據其章程、業務規則、業務合同的規定,對證券發行人及其相關人員、證券交易所會員及其相關人員、證券上市和交易活動做出處理決定引發的訴訟;

(四)證券交易所在履行監管職能過程中引發的其他訴訟。

三、投資者對證券交易所履行監管職責過程中對證券發行人及其相關人員、證券交易所會員及其相關人員、證券上市和交易活動做出的不直接涉及投資者利益的行為提起的訴訟,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四、本規定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軍事法院管轄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2012年8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553次會議通過

·根據2020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823次會議通過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民事調解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等十九件民事訴訟類司法解釋的決定》修正

·2020年12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

·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法釋〔2020〕20號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等法律規定,結合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工作實際,對軍事法院管轄民事案件有關問題作如下規定:

第一條 下列民事案件,由軍事法院管轄:

(一)雙方當事人均為軍人或者軍隊單位的案件,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二)涉及機密級以上軍事秘密的案件;

(三)軍隊設立選舉委員會的選民資格案件;

(四)認定營區內無主財產案件。

第二條 下列民事案件,地方當事人向軍事法院提起訴訟或者提出申請的,軍事法院應當受理:

(一)軍人或者軍隊單位執行職務過程中造成他人損害的侵權責任糾紛案件;

(二)當事人一方為軍人或者軍隊單位,侵權行為發生在營區內的侵權責任糾紛案件;

(三)當事人一方為軍人的婚姻家庭糾紛案件;

(四)民事訴訟法第三十三條規定的不動產所在地、港口所在地、被繼承人死亡時住所地或者主要遺產所在地在營區內,且當事人一方為軍人或者軍隊單位的案件;

(五)申請宣告軍人失蹤或者死亡的案件;

(六)申請認定軍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案件。

第三條 當事人一方是軍人或者軍隊單位,且合同履行地或者標的物所在地在營區內的合同糾紛,當事人書面約定由軍事法院管轄,不違反法律關于級別管轄、專屬管轄和專門管轄規定的,可以由軍事法院管轄。

第四條 軍事法院受理第一審民事案件,應當參照民事訴訟法關于地域管轄、級別管轄的規定確定。

當事人住所地省級行政區劃內沒有可以受理案件的第一審軍事法院,或者處于交通十分不便的邊遠地區,雙方當事人同意由地方人民法院管轄的,地方人民法院可以管轄,但本規定第一條第(二)項規定的案件除外。

第五條 軍事法院發現受理的民事案件屬于地方人民法院管轄的,應當移送有管轄權的地方人民法院,受移送的地方人民法院應當受理。地方人民法院認為受移送的案件不屬于本院管轄的,應當報請上級地方人民法院處理,不得再自行移送。

地方人民法院發現受理的民事案件屬于軍事法院管轄的,參照前款規定辦理。

第六條 軍事法院與地方人民法院之間因管轄權發生爭議,由爭議雙方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報請各自的上級法院協商解決;仍然協商不成的,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管轄。

第七條 軍事法院受理案件后,當事人對管轄權有異議的,應當在提交答辯狀期間提出。軍事法院對當事人提出的異議,應當審查。異議成立的,裁定將案件移送有管轄權的軍事法院或者地方人民法院;異議不成立的,裁定駁回。

第八條 本規定所稱軍人是指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現役軍官、文職干部、士兵及具有軍籍的學員,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的現役警官、文職干部、士兵及具有軍籍的學員。軍隊中的文職人員、非現役公勤人員、正式職工,由軍隊管理的離退休人員,參照軍人確定管轄。

軍隊單位是指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部隊和預備役部隊、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及其編制內的企業事業單位。

營區是指由軍隊管理使用的區域,包括軍事禁區、軍事管理區。

第九條 本解釋施行前本院公布的司法解釋以及司法解釋性文件與本解釋不一致的,以本解釋為準。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事級別管轄異議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2009年7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471次會議通過

·根據2020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823次會議通過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民事調解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等十九件民事訴訟類司法解釋的決定》修正

·2020年12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

·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法釋〔2020〕20號

為正確審理民事級別管轄異議案件,依法維護訴訟秩序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結合審判實踐,制定本規定。

第一條 被告在提交答辯狀期間提出管轄權異議,認為受訴人民法院違反級別管轄規定,案件應當由上級人民法院或者下級人民法院管轄的,受訴人民法院應當審查,并在受理異議之日起十五日內作出裁定:

(一)異議不成立的,裁定駁回;

(二)異議成立的,裁定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

第二條 在管轄權異議裁定作出前,原告申請撤回起訴,受訴人民法院作出準予撤回起訴裁定的,對管轄權異議不再審查,并在裁定書中一并寫明。

第三條 提交答辯狀期間屆滿后,原告增加訴訟請求金額致使案件標的額超過受訴人民法院級別管轄標準,被告提出管轄權異議,請求由上級人民法院管轄的,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本規定第一條審查并作出裁定。

第四條 對于應由上級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民事案件,下級人民法院不得報請上級人民法院交其審理。

第五條 被告以受訴人民法院同時違反級別管轄和地域管轄規定為由提出管轄權異議的,受訴人民法院應當一并作出裁定。

第六條 當事人未依法提出管轄權異議,但受訴人民法院發現其沒有級別管轄權的,應當將案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審理。

第七條 對人民法院就級別管轄異議作出的裁定,當事人不服提起上訴的,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審理并作出裁定。

第八條 對于將案件移送上級人民法院管轄的裁定,當事人未提出上訴,但受移送的上級人民法院認為確有錯誤的,可以依職權裁定撤銷。

第九條 經最高人民法院批準的第一審民事案件級別管轄標準的規定,應當作為審理民事級別管轄異議案件的依據。

第十條 本規定施行前頒布的有關司法解釋與本規定不一致的,以本規定為準。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涉外民商事案件訴訟管轄若干問題的規定

·2001年12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203次會議通過

·根據2020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823次會議通過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民事調解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等十九件民事訴訟類司法解釋的決定》修正

·2020年12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

·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法釋〔2020〕20號

為正確審理涉外民商事案件,依法保護中外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十八條的規定,現將有關涉外民商事案件訴訟管轄的問題規定如下:

第一條 第一審涉外民商事案件由下列人民法院管轄:

(一)國務院批準設立的經濟技術開發區人民法院;

(二)省會、自治區首府、直轄市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

(三)經濟特區、計劃單列市中級人民法院;

(四)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的其他中級人民法院;

(五)高級人民法院。

上述中級人民法院的區域管轄范圍由所在地的高級人民法院確定。

第二條 對國務院批準設立的經濟技術開發區人民法院所作的第一審判決、裁定不服的,其第二審由所在地中級人民法院管轄。

第三條 本規定適用于下列案件:

(一)涉外合同和侵權糾紛案件;

(二)信用證糾紛案件;

(三)申請撤銷、承認與強制執行國際仲裁裁決的案件;

(四)審查有關涉外民商事仲裁條款效力的案件;

(五)申請承認和強制執行外國法院民商事判決、裁定的案件。

第四條 發生在與外國接壤的邊境省份的邊境貿易糾紛案件,涉外房地產案件和涉外知識產權案件,不適用本規定。

第五條 涉及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地區當事人的民商事糾紛案件的管轄,參照本規定處理。

第六條 高級人民法院應當對涉外民商事案件的管轄實施監督,凡越權受理涉外民商事案件的,應當通知或者裁定將案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審理。

第七條 本規定于2002年3月1日起施行。本規定施行前已經受理的案件由原受理人民法院繼續審理。

本規定人發布前的有關司法解釋、規定與本規定不一致的,以本規定為準。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商標案件有關管轄和法律適用范圍問題的解釋

·2001年12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203次會議通過

·根據2020年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823次會議通過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等十八件知識產權類司法解釋的決定》修正

·2020年12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

·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法釋〔2020〕19號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的決定》(以下簡稱商標法修改決定)已由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自2001年12月1日起施行。為了正確審理商標案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以下簡稱商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以下簡稱行政訴訟法)的規定,現就人民法院審理商標案件有關管轄和法律適用范圍等問題,作如下解釋:

第一條 人民法院受理以下商標案件:

1.不服國家知識產權局作出的復審決定或者裁定的行政案件;

2.不服國家知識產權局作出的有關商標的其他行政行為的案件;

3.商標權權屬糾紛案件;

4.侵害商標權糾紛案件;

5.確認不侵害商標權糾紛案件;

6.商標權轉讓合同糾紛案件;

7.商標使用許可合同糾紛案件;

8.商標代理合同糾紛案件;

9.申請訴前停止侵害注冊商標專用權案件;

10.申請停止侵害注冊商標專用權損害責任案件;

11.申請訴前財產保全案件;

12.申請訴前證據保全案件;

13.其他商標案件。

第二條 本解釋第一條所列第1項第一審案件,由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授權確定其轄區內有關中級人民法院管轄。

本解釋第一條所列第2項第一審案件,根據行政訴訟法的有關規定確定管轄。

商標民事糾紛第一審案件,由中級以上人民法院管轄。

各高級人民法院根據本轄區的實際情況,經最高人民法院批準,可以在較大城市確定1-2個基層人民法院受理第一審商標民事糾紛案件。

第三條 商標注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向國家知識產權局就侵犯商標權行為請求處理,又向人民法院提起侵害商標權訴訟請求損害賠償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

第四條 國家知識產權局在商標法修改決定施行前受理的案件,于該決定施行后作出復審決定或裁定,當事人對復審決定或裁定不服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

第五條 除本解釋另行規定外,對商標法修改決定施行前發生,屬于修改后商標法第四條、第五條、第八條、第九條第一款、第十條第一款第(二)、(三)、(四)項、第十條第二款、第十一條、第十二條、第十三條、第十五條、第十六條、第二十四條、第二十五條、第三十一條所列舉的情形,國家知識產權局于商標法修改決定施行后作出復審決定或者裁定,當事人不服向人民法院起訴的行政案件,適用修改后商標法的相應規定進行審查;屬于其他情形的,適用修改前商標法的相應規定進行審查。

第六條 當事人就商標法修改決定施行時已滿一年的注冊商標發生爭議,不服國家知識產權局作出的裁定向人民法院起訴的,適用修改前商標法第二十七條第二款規定的提出申請的期限處理;商標法修改決定施行時商標注冊不滿一年的,適用修改后商標法第四十一條第二款、第三款規定的提出申請的期限處理。

第七條 對商標法修改決定施行前發生的侵犯商標專用權行為,商標注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于該決定施行后在起訴前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請采取責令停止侵權行為或者保全證據措施的,適用修改后商標法第五十七條、第五十八條的規定。

第八條 對商標法修改決定施行前發生的侵犯商標專用權行為起訴的案件,人民法院于該決定施行時尚未作出生效判決的,參照修改后商標法第五十六條的規定處理。

第九條 除本解釋另行規定外,商標法修改決定施行后人民法院受理的商標民事糾紛案件,涉及該決定施行前發生的民事行為的,適用修改前商標法的規定;涉及該決定施行后發生的民事行為的,適用修改后商標法的規定;涉及該決定施行前發生,持續到該決定施行后的民事行為的,分別適用修改前、后商標法的規定。

第十條 人民法院受理的侵犯商標權糾紛案件,已經過行政管理部門處理的,人民法院仍應當就當事人民事爭議的事實進行審查。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互聯網法院審理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2018年9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747次會議通過

·2018年9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

·自2018年9月7日起施行

·法釋〔2018〕16號

為規范互聯網法院訴訟活動,保護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合法權益,確保公正高效審理案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等法律,結合人民法院審判工作實際,就互聯網法院審理案件相關問題規定如下。

第一條 互聯網法院采取在線方式審理案件,案件的受理、送達、調解、證據交換、庭前準備、庭審、宣判等訴訟環節一般應當在線上完成。

根據當事人申請或者案件審理需要,互聯網法院可以決定在線下完成部分訴訟環節。

第二條 北京、廣州、杭州互聯網法院集中管轄所在市的轄區內應當由基層人民法院受理的下列第一審案件:

(一)通過電子商務平臺簽訂或者履行網絡購物合同而產生的糾紛;

(二)簽訂、履行行為均在互聯網上完成的網絡服務合同糾紛;

(三)簽訂、履行行為均在互聯網上完成的金融借款合同糾紛、小額借款合同糾紛;

(四)在互聯網上首次發表作品的著作權或者鄰接權權屬糾紛;

(五)在互聯網上侵害在線發表或者傳播作品的著作權或者鄰接權而產生的糾紛;

(六)互聯網域名權屬、侵權及合同糾紛;

(七)在互聯網上侵害他人人身權、財產權等民事權益而產生的糾紛;

(八)通過電子商務平臺購買的產品,因存在產品缺陷,侵害他人人身、財產權益而產生的產品責任糾紛;

(九)檢察機關提起的互聯網公益訴訟案件;

(十)因行政機關作出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互聯網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管理等行政行為而產生的行政糾紛;

(十一)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的其他互聯網民事、行政案件。

第三條 當事人可以在本規定第二條確定的合同及其他財產權益糾紛范圍內,依法協議約定與爭議有實際聯系地點的互聯網法院管轄。

電子商務經營者、網絡服務提供商等采取格式條款形式與用戶訂立管轄協議的,應當符合法律及司法解釋關于格式條款的規定。

第四條 當事人對北京互聯網法院作出的判決、裁定提起上訴的案件,由北京市第四中級人民法院審理,但互聯網著作權權屬糾紛和侵權糾紛、互聯網域名糾紛的上訴案件,由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審理。

當事人對廣州互聯網法院作出的判決、裁定提起上訴的案件,由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但互聯網著作權權屬糾紛和侵權糾紛、互聯網域名糾紛的上訴案件,由廣州知識產權法院審理。

當事人對杭州互聯網法院作出的判決、裁定提起上訴的案件,由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

第五條 互聯網法院應當建設互聯網訴訟平臺(以下簡稱訴訟平臺),作為法院辦理案件和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實施訴訟行為的專用平臺。通過訴訟平臺作出的訴訟行為,具有法律效力。

互聯網法院審理案件所需涉案數據,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網絡服務提供商、相關國家機關應當提供,并有序接入訴訟平臺,由互聯網法院在線核實、實時固定、安全管理。訴訟平臺對涉案數據的存儲和使用,應當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

第六條 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使用訴訟平臺實施訴訟行為的,應當通過證件證照比對、生物特征識別或者國家統一身份認證平臺認證等在線方式完成身份認證,并取得登錄訴訟平臺的專用賬號。

使用專用賬號登錄訴訟平臺所作出的行為,視為被認證人本人行為,但因訴訟平臺技術原因導致系統錯誤,或者被認證人能夠證明訴訟平臺賬號被盜用的除外。

第七條 互聯網法院在線接收原告提交的起訴材料,并于收到材料后七日內,在線作出以下處理:

(一)符合起訴條件的,登記立案并送達案件受理通知書、訴訟費交納通知書、舉證通知書等訴訟文書。

(二)提交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及時發出補正通知,并于收到補正材料后次日重新起算受理時間;原告未在指定期限內按要求補正的,起訴材料作退回處理。

(三)不符合起訴條件的,經釋明后,原告無異議的,起訴材料作退回處理;原告堅持繼續起訴的,依法作出不予受理裁定。

第八條 互聯網法院受理案件后,可以通過原告提供的手機號碼、傳真、電子郵箱、即時通訊賬號等,通知被告、第三人通過訴訟平臺進行案件關聯和身份驗證。

被告、第三人應當通過訴訟平臺了解案件信息,接收和提交訴訟材料,實施訴訟行為。

第九條 互聯網法院組織在線證據交換的,當事人應當將在線電子數據上傳、導入訴訟平臺,或者將線下證據通過掃描、翻拍、轉錄等方式進行電子化處理后上傳至訴訟平臺進行舉證,也可以運用已經導入訴訟平臺的電子數據證明自己的主張。

第十條 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通過技術手段將身份證明、營業執照副本、授權委托書、法定代表人身份證明等訴訟材料,以及書證、鑒定意見、勘驗筆錄等證據材料進行電子化處理后提交的,經互聯網法院審核通過后,視為符合原件形式要求。對方當事人對上述材料真實性提出異議且有合理理由的,互聯網法院應當要求當事人提供原件。

第十一條 當事人對電子數據真實性提出異議的,互聯網法院應當結合質證情況,審查判斷電子數據生成、收集、存儲、傳輸過程的真實性,并著重審查以下內容:

(一)電子數據生成、收集、存儲、傳輸所依賴的計算機系統等硬件、軟件環境是否安全、可靠;

(二)電子數據的生成主體和時間是否明確,表現內容是否清晰、客觀、準確;

(三)電子數據的存儲、保管介質是否明確,保管方式和手段是否妥當;

(四)電子數據提取和固定的主體、工具和方式是否可靠,提取過程是否可以重現;

(五)電子數據的內容是否存在增加、刪除、修改及不完整等情形;

(六)電子數據是否可以通過特定形式得到驗證。

當事人提交的電子數據,通過電子簽名、可信時間戳、哈希值校驗、區塊鏈等證據收集、固定和防篡改的技術手段或者通過電子取證存證平臺認證,能夠證明其真實性的,互聯網法院應當確認。

當事人可以申請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就電子數據技術問題提出意見。互聯網法院可以根據當事人申請或者依職權,委托鑒定電子數據的真實性或者調取其他相關證據進行核對。

第十二條 互聯網法院采取在線視頻方式開庭。存在確需當庭查明身份、核對原件、查驗實物等特殊情形的,互聯網法院可以決定在線下開庭,但其他訴訟環節仍應當在線完成。

第十三條 互聯網法院可以視情決定采取下列方式簡化庭審程序:

(一)開庭前已經在線完成當事人身份核實、權利義務告知、庭審紀律宣示的,開庭時可以不再重復進行;

(二)當事人已經在線完成證據交換的,對于無爭議的證據,法官在庭審中說明后,可以不再舉證、質證;

(三)經征得當事人同意,可以將當事人陳述、法庭調查、法庭辯論等庭審環節合并進行。對于簡單民事案件,庭審可以直接圍繞訴訟請求或者案件要素進行。

第十四條 互聯網法院根據在線庭審特點,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法庭規則》的有關規定。除經查明確屬網絡故障、設備損壞、電力中斷或者不可抗力等原因外,當事人不按時參加在線庭審的,視為“拒不到庭”,庭審中擅自退出的,視為“中途退庭”,分別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處理。

第十五條 經當事人同意,互聯網法院應當通過中國審判流程信息公開網、訴訟平臺、手機短信、傳真、電子郵件、即時通訊賬號等電子方式送達訴訟文書及當事人提交的證據材料等。

當事人未明確表示同意,但已經約定發生糾紛時在訴訟中適用電子送達的,或者通過回復收悉、作出相應訴訟行為等方式接受已經完成的電子送達,并且未明確表示不同意電子送達的,可以視為同意電子送達。

經告知當事人權利義務,并征得其同意,互聯網法院可以電子送達裁判文書。當事人提出需要紙質版裁判文書的,互聯網法院應當提供。

第十六條 互聯網法院進行電子送達,應當向當事人確認電子送達的具體方式和地址,并告知電子送達的適用范圍、效力、送達地址變更方式以及其他需告知的送達事項。

受送達人未提供有效電子送達地址的,互聯網法院可以將能夠確認為受送達人本人的近三個月內處于日常活躍狀態的手機號碼、電子郵箱、即時通訊賬號等常用電子地址作為優先送達地址。

第十七條 互聯網法院向受送達人主動提供或者確認的電子地址進行送達的,送達信息到達受送達人特定系統時,即為送達。

互聯網法院向受送達人常用電子地址或者能夠獲取的其他電子地址進行送達的,根據下列情形確定是否完成送達:

(一)受送達人回復已收到送達材料,或者根據送達內容作出相應訴訟行為的,視為完成有效送達。

(二)受送達人的媒介系統反饋受送達人已閱知,或者有其他證據可以證明受送達人已經收悉的,推定完成有效送達,但受送達人能夠證明存在媒介系統錯誤、送達地址非本人所有或者使用、非本人閱知等未收悉送達內容的情形除外。

完成有效送達的,互聯網法院應當制作電子送達憑證。電子送達憑證具有送達回證效力。

第十八條 對需要進行公告送達的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的簡單民事案件,互聯網法院可以適用簡易程序審理。

第十九條 互聯網法院在線審理的案件,審判人員、法官助理、書記員、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等通過在線確認、電子簽章等在線方式對調解協議、筆錄、電子送達憑證及其他訴訟材料予以確認的,視為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有關“簽名”的要求。

第二十條 互聯網法院在線審理的案件,可以在調解、證據交換、庭審、合議等訴訟環節運用語音識別技術同步生成電子筆錄。電子筆錄以在線方式核對確認后,與書面筆錄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二十一條 互聯網法院應當利用訴訟平臺隨案同步生成電子卷宗,形成電子檔案。案件紙質檔案已經全部轉化為電子檔案的,可以以電子檔案代替紙質檔案進行上訴移送和案卷歸檔。

第二十二條 當事人對互聯網法院審理的案件提起上訴的,第二審法院原則上采取在線方式審理。第二審法院在線審理規則參照適用本規定。

第二十三條 本規定自2018年9月7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之前發布的司法解釋與本規定不一致的,以本規定為準。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鐵路運輸法院案件管轄范圍的若干規定

·2012年7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551次會議通過

·2012年7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告公布

·自2012年8月1日起施行

·法釋〔2012〕10號

為確定鐵路運輸法院管理體制改革后的案件管轄范圍,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規定如下:

第一條 鐵路運輸法院受理同級鐵路運輸檢察院依法提起公訴的刑事案件。

下列刑事公訴案件,由犯罪地的鐵路運輸法院管轄:

(一)車站、貨場、運輸指揮機構等鐵路工作區域發生的犯罪;

(二)針對鐵路線路、機車車輛、通訊、電力等鐵路設備、設施的犯罪;

(三)鐵路運輸企業職工在執行職務中發生的犯罪。

在列車上的犯罪,由犯罪發生后該列車最初停靠的車站所在地或者目的地的鐵路運輸法院管轄;但在國際列車上的犯罪,按照我國與相關國家簽訂的有關管轄協定確定管轄,沒有協定的,由犯罪發生后該列車最初停靠的中國車站所在地或者目的地的鐵路運輸法院管轄。

第二條 本規定第一條第二、三款范圍內發生的刑事自訴案件,自訴人向鐵路運輸法院提起自訴的,鐵路運輸法院應當受理。

第三條 下列涉及鐵路運輸、鐵路安全、鐵路財產的民事訴訟,由鐵路運輸法院管轄:

(一)鐵路旅客和行李、包裹運輸合同糾紛;

(二)鐵路貨物運輸合同和鐵路貨物運輸保險合同糾紛;

(三)國際鐵路聯運合同和鐵路運輸企業作為經營人的多式聯運合同糾紛;

(四)代辦托運、包裝整理、倉儲保管、接取送達等鐵路運輸延伸服務合同糾紛;

(五)鐵路運輸企業在裝卸作業、線路維修等方面發生的委外勞務、承包等合同糾紛;

(六)與鐵路及其附屬設施的建設施工有關的合同糾紛;

(七)鐵路設備、設施的采購、安裝、加工承攬、維護、服務等合同糾紛;

(八)鐵路行車事故及其他鐵路運營事故造成的人身、財產損害賠償糾紛;

(九)違反鐵路安全保護法律、法規,造成鐵路線路、機車車輛、安全保障設施及其他財產損害的侵權糾紛;

(十)因鐵路建設及鐵路運輸引起的環境污染侵權糾紛;

(十一)對鐵路運輸企業財產權屬發生爭議的糾紛。

第四條 鐵路運輸基層法院就本規定第一條至第三條所列案件作出的判決、裁定,當事人提起上訴或鐵路運輸檢察院提起抗訴的二審案件,由相應的鐵路運輸中級法院受理。

第五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指定轄區內的鐵路運輸基層法院受理本規定第三條以外的其他第一審民事案件,并指定該鐵路運輸基層法院駐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或鐵路運輸中級法院受理對此提起上訴的案件。此類案件發生管轄權爭議的,由該高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

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可以指定轄區內的鐵路運輸中級法院受理對其駐在地基層人民法院一審民事判決、裁定提起上訴的案件。

省、自治區、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對本院及下級人民法院的執行案件,認為需要指定執行的,可以指定轄區內的鐵路運輸法院執行。

第六條 各高級人民法院指定鐵路運輸法院受理案件的范圍,報最高人民法院批準后實施。

第七條 本院以前作出的有關規定與本規定不一致的,以本規定為準。

本規定施行前,各鐵路運輸法院依照此前的規定已經受理的案件,不再調整。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军事| 广河县| 根河市| 土默特左旗| 新龙县| 北安市| 卫辉市| 察哈| 新乐市| 开鲁县| 盱眙县| 安阳县| 沐川县| 西贡区| 山丹县| 高平市| 嘉义县| 姚安县| 万盛区| 芮城县| 左云县| 曲松县| 北流市| 东阳市| 高阳县| 宁强县| 金湖县| 云龙县| 大田县| 广西| 夏邑县| 临西县| 宜城市| 军事| 紫阳县| 洪泽县| 宝兴县| 满城县| 松阳县| 龙川县| 蓬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