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譯序

一、G.M.屈威廉的學術生平

G.M.屈威廉全名喬治·麥考萊·屈威廉(George Macaulay Trevelyan,1876—1962),于1876年2月16日出生在英格蘭沃里克郡的一個上流社會家庭。他的父親喬治·奧托·屈威廉(Sir George Otto Trevelyan,1838—1928)是一名自由黨政治家與歷史作家,在格拉斯頓政府中擔任過愛爾蘭首席大臣與蘇格蘭大臣。他的祖父查爾斯·屈威廉(Sir Charles Trevelyan,1807—1886)也是一名自由黨政治家,生平最重要的兩項工作是負責應對愛爾蘭大饑荒與推動英國文官制度改革。屈威廉的舅公則是赫赫有名的輝格黨政治家、輝格史學鼻祖托馬斯·巴賓頓·麥考萊(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1800—1859)。此外,他的兩位兄長,一位是自由黨政治家(后加入工黨),一位是詩人、翻譯家。出生在這樣一個政治—學術家族,G.M.屈威廉的一生免不了受其影響,且最終取得了不亞于家族其他人的成就。

按照父親的安排,他先后進入哈羅公學與劍橋大學學習,就讀期間對歷史、文學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與過人的天賦。在大學畢業前就出版了《威克利夫時代的英格蘭》(1899),這為他贏得了在劍橋從教的資格。不過,屈威廉在劍橋的時間非常短暫,1903年,他決定離開劍橋,因為他想要“更多的時間從事歷史寫作”,他也“負擔得起沒有固定薪資”的生活,但或許更主要的原因是,他所推崇的文學式的歷史寫作風格不符合彼時劍橋大學日益興盛的歷史的科學化之風,這使他“感覺,如果要寫作文學式的歷史著作”,他就應該以更加自由的心靈去做這件事,“遠離劍橋批判性的學術氛圍”。[1]

自此,屈威廉開始了長達二十余年的全職歷史作家的生涯。這段時期,他出版了許多深受大眾與職業史學家喜愛的歷史著作,主要有《斯圖亞特時期的英格蘭》(1904)、“加里波第三部曲”(1907—1911)、《19世紀英國史》(1922)、《英格蘭史》(1926)等。“加里波第三部曲”是使他名聲大噪的著作,他以親身的游歷、豐富的口述資料和翔實的檔案記錄,描寫了意大利歷史上的英雄人物加里波第,把他視作自由與進步的化身,并以引人入勝的筆觸描寫了戰爭場面,令讀者生出詩性的感慨,從而大獲成功。《19世紀英國史》與《英格蘭史》則被作為大學歷史教科書廣泛使用,其影響正如一向謙虛的屈威廉直言的——“它(《英格蘭史》)將來會被取代,但它將完成服務于它同時代人的使命”。[2]

1927年,在保守黨首相斯坦利·鮑德溫的推薦下,喬治五世任命G.M.屈威廉為欽定劍橋大學近代史講席教授(Regius Professor of Modern History)。再回闊別二十余年的劍橋,屈威廉的心情是舒暢的。他所堅持的文學式的歷史寫作并未被歷史的科學化之勢完全擊垮,事實已經說明,語言優美的大眾史學兼專業史學著作具有經久不衰的生命力,這是史學自身的社會功能使然。擔任近代史講席教授的13年里,屈威廉的史學思想日趨成熟,他一直推崇與踐行的“歷史學兼具科學與文學”的觀念充分體現在這一時期他的多部著作中,其中最主要的有《安妮女王時代的英格蘭》(三卷本)、《1688年英格蘭革命》等。例如,在《安妮女王時代的英格蘭》一書的序言,屈威廉寫道的,一本歷史著作“既要吸引普通讀者,也要吸引歷史專業的學者”[3]。對于這一時期出版的若干部著作,屈威廉最為滿意的是《安妮女王時代的英格蘭》,這或許是他“除了‘加里波第三部曲’之外的最好的書”[4]。

1940年,屈威廉擔任近代史講席教授的年限將至,在時任首相溫斯頓·丘吉爾的推薦下,喬治六世任命G.M.屈威廉為劍橋大學三一學院院長,直至1951年退休。在擔任三一院長期間,盡管主要忙于管理事宜,但他仍然筆耕不輟。這段時期,一方面,屈威廉完成了他最暢銷且影響深遠的歷史著作《英格蘭社會史》(1944),當時的出版量達39.2萬冊,[5]另一方面出版了《個人自傳及論文集》,撰述了自己作為歷史學家的一生,并集中闡述了他始終堅持的“歷史學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的觀點。

從劍橋大學退休后,屈威廉繼續發揮余熱,在婉拒了英國學術院主席職位后,接受了杜倫大學校長的職位(1950—1957),最終于1962年在劍橋去世。在去世后的悼念活動中,屈威廉的歷史寫作技藝被廣為贊譽,他的學生著名歷史學家J.H.普拉姆稱他為“英格蘭歷史的詩人”,這應該是對他最詩意的贊美。

二、《安妮女王時代的英格蘭》

《安妮女王時代的英格蘭》共三卷,每卷單獨出版。第一卷《布倫海姆戰役》于1930年出版,主要講述安妮女王統治前期英格蘭的政治、外交、宗教、社會、經濟以及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的第一場重大戰役——布倫海姆戰役。第二卷《拉米伊戰役與英蘇聯合》于1932年出版,主要講述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的第二場重大戰役——拉米伊戰役,以及改變不列顛島命運的大事——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的聯合。第三卷《和平之境》于1934年出版,主要講述安妮統治最后4年的歷史,一段充滿了政治斗爭、外交秘密談判以及王位繼承危機的滿是謎團的歷史。

這段歷史在王朝劃分上屬于斯圖亞特王朝,它的特殊性在于,這是1688年光榮革命后斯圖亞特王朝統治的最后13年,英國由一位“孱弱”的女王統治,卻崛起為歐洲一流強國,奠定了第一英帝國的基礎。這一時期的主線是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馬爾伯勒公爵是這場戰爭的一號主角,圍繞于此的是輝格黨與托利黨在政治、宗教、經濟、外交、戰爭等各個領域的斗爭。很難想象這樣一段錯綜復雜、充滿謎團的歷史應該如何書寫,它的主題太多且每一個主題都異常復雜。屈威廉則用三卷的篇幅,有條不紊、精彩紛呈、睿智地向讀者講述了安妮時期英格蘭歷史的全貌、主線及其獨特的歷史地位,著實令人敬佩。

《安妮女王時代的英格蘭》似乎注定要由屈威廉來書寫。屈威廉在1949年出版的自傳中揭示了寫作這段歷史的緣由。他“一直夢寐著講述安妮統治時期的歷史”,潛意識里或許還想繼續他的舅公未能講完的歷史。他對這段歷史的濃厚興趣更在于這段歷史本身的魔力:在斯圖亞特時期至漢諾威王朝之間的擁有自身獨特氣質的1702—1714年,有著“戲劇般的完整性與獨立性”;這段時期,內政與外交、宗教與政治、英格蘭與蘇格蘭、民事與軍事,每一組關系都交織在一起,每一組關系都相互作用;經濟背景與社會情景都會帶來政治結果;一系列的戲劇般的變化就像一出五幕戲劇,最終以喬治登基為王達到高潮。[6]此外,屈威廉對軍事史的著迷、對蘇格蘭歷史的喜好,也都讓他情不自禁地將時間、精力與情感投入到這段歷史的寫作中,他也非常享受這部著作的寫作過程。[7]結果當然如他所愿,他為大眾與專業史家提供了一部至今無人超越的語言優美、描寫精妙、史料翔實、評論富有哲理的安妮女王時代的英格蘭的“五幕戲劇”。

人們或許會認為,像屈威廉這樣堅持歷史的文學性的歷史學家會主觀創作歷史,其歷史著作不是“信史”。這真是一種誤解。屈威廉舉例說,希羅多德與修昔底德也將歷史看作一門科學和一門藝術,他們在收集歷史事實方面苦苦求索,然后,他們把收集來的歷史事實的結果以文學式的語言表達出來。[8]簡言之,屈威廉所說的歷史的“文學性”指的是,在把基于史料的歷史事實講述給讀者的時候,應該使用文學化的筆觸,這樣才能吸引讀者,真正發揮歷史學的公共教育功能,而這一點只能通過寫作的藝術才能實現,也因此,文學的技藝至少在一些歷史學家那里是值得擁有的技藝。[9]

另一方面,屈威廉十分看重歷史的科學性。一本歷史著作必須要有嚴謹可靠的內容,這意味著絕不能無中生有地創作歷史,歷史寫作要建立在通過科學的方法處理后的豐富的史料基礎上。對于這一點的堅守,屈威廉在評論令他十分敬重的舅公麥考萊時也未筆下留情,認為麥考萊盡管熱情于“在原始文獻中收集證據”,但“無疑在校對證據的方法上缺乏某種科學的精神”,[10]而這正是19世紀末歷史學的科學化十分強調的一點。

在寫作《安妮女王時代的英格蘭》時,屈威廉十分注重以科學的方法處理史料。他幾乎收集到了他所能收集到的所有史料,除了溫斯頓·丘吉爾占有的家族史料。當時的溫斯頓·丘吉爾正在寫作丘吉爾家族的傳奇人物馬爾伯勒公爵的傳記。這雖然也是屈威廉這部著作最重要的主人公,可丘吉爾并未與屈威廉共享他所占有的家族史料。對此,屈威廉后來說:丘吉爾獨占家族史料并沒有“傷害到我”,因為,早在一百年前,可敬的執事長考克斯便將馬爾伯勒的手稿抄寫了五十卷存放于大英博物館,這些史料構成了關于馬爾伯勒的全部核心史料。在丘吉爾寫作的傳記問世后,屈威廉“仔細閱讀”后發現,那些史料的獨特之處在于包含了馬爾伯勒與其夫人薩拉的私人關系檔案,[11]缺少這些檔案并不影響《安妮女王時代的英格蘭》的寫作。此外,屈威廉對這部著作所用史料進行了大量辨析與考證,這些在本書的注解中可以看到。

這部著作所體現的史學理論與觀點屬于輝格史學,即以敘述為主,站在輝格黨或說自由黨一邊,帶有明顯的目的論和進步史觀。這是屈威廉作為“最后一位輝格派歷史學家”的顯著特點。不過,由于屈威廉注重環境史、社會史,以及自由黨在他寫作的年代已經衰落,這部著作又突破了早期輝格史學的一些特點。例如,不再只以政治史為主,以及改變了對托利黨政治家馬爾伯勒公爵的看法。

由于這部著作是屈威廉告別全職歷史作家生涯、被任命為欽定劍橋大學近代史講席教授后完成的最重要的一部著作,此時的屈威廉處于事業的巔峰期,他那具有美學水準的寫作技藝早已爐火純青,他始終堅持的“歷史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的思想早已成熟,因此,這部著作把他所認為的歷史學的雙重性——在收集史料、對待史料方面的科學性與在講述歷史、寫作歷史方面的文學性,發揮得淋漓盡致,令讀者無比享受閱讀過程。

三、《安妮女王時代的英格蘭:布倫海姆戰役》譯后感

由于筆者的研究領域,我對安妮女王統治時期的歷史十分感興趣。1702—1714年是英國歷史上一個十分獨特的時期——光榮革命過去十余年,其所建立的立憲君主制正在發展,政黨政治日益興起,商業社會蓬勃發展,海外擴張不斷開拓,英國正在成為歐洲首屈一指的強國。但這個故事的另一面是,這些的發生在一向被認為“弱勢”的安妮女王統治時期。這不免引起我們的思考:此時的英格蘭,為何可以在一位才能平平、健康欠佳、甚少作為的女王統治下實現如此顯著的發展?

但凡了解英國史的讀者們可能會說,立憲君主統而不治,此時真正在統治的是首相與內閣。這至多只回答對了一半。正如本書所示,這一時期雖然出現了內閣,但還沒有確立首相制度,因此很難說哪位貴族顯耀真正統治著英國。從本卷中的“威廉三世與政黨”“安妮女王”“輝格黨與托利黨”以及“國內政治”諸章可以看到,女王、輝格黨與托利黨以及所謂的無黨派人士都在統治英國,但他們之間激烈地爭吵,使得當時的英國看著像一匹快要散架的馬車。但是,可能它確保了一點:國家既不會因為女王的喜好或能力的強弱或抱負的大小而受到太多影響,也不會一直被托利黨的島國視域捆住手腳,更不會因為輝格黨好戰的歐陸戰略而陷入無休止的戰爭。國家之舵總是周轉于不同的政治集團之手,確保它該前進則前進、該剎車則剎車,該換方向則換方向。

當然,本卷不單純回答英國如何崛起的問題。本卷共計19章。1—5章描寫安妮女王統治前期英格蘭的整體風貌,包括英格蘭景觀與人文,鄉紳群體的職業、婚姻、娛樂生活等,神職人員在各個方面的蛻變,大倫敦城的風貌以及安妮女王的前任威廉三世與政黨的關系,這5章內容框定了安妮女王統治的背景。第6—7章講述英格蘭如何走向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第8—9章著重講述安妮女王的個性與統治方式以及她的“仆人”輝格黨與托利黨的構成、立場,揭示了這一時期英國立憲君主制運轉的基本機理。第10—19章轉向英格蘭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的首要人物馬爾伯勒公爵以及他的軍隊及其他們在歐洲大陸的軍事活動,其中最重要的是布倫海姆戰役;英格蘭的外交活動和戰爭目的的改變;還有外交、戰爭與英格蘭國內政治的交互作用。

在觀點方面,如前所述,作為輝格派史學著作的代表,本書站在輝格黨的立場,秉持線性進步史觀,對英格蘭的許多方面予以贊美,始終以英格蘭為本位。這當然顯示了屈威廉作為一個愛國者的基本素養,但這種“愛國”帶有明顯的帝國主義色彩。作為中國讀者,需要帶著辯證的思維與批判的眼光閱讀這本書。輝格史學的觀點雖然在學術界受到批判,但它的影響力可謂深入英國人的骨髓。不夸張地說,輝格派歷史觀點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英國人對自己國家歷史的認知。從這一個方面看,我們只有了解英國人自身如何看待他們的歷史,我們才能了解今日英國的內在精神。

國內史學界長期關注英國的崛起、現代化等重要歷史議題,已經出版了許多自研和翻譯著作,卻意外漏掉了安妮女王統治時期這一至關重要的階段。光榮革命后英國的政治、經濟、宗教、社會等各個方面的體制、規則、傳統均在這個階段成型。不了解它,就很難了解光榮革命后現代英國形成與發展的細節和過程。一個單調的觀點——光榮革命后英國崛起——并不能讓我們對歷史產生深刻的認知。

閱讀屈威廉的著作令人著迷,翻譯則讓我惶恐。作為“英格蘭歷史的詩人”,屈威廉的歷史著作以撩人心弦的高超描寫見長,讀來有如身臨其境,仿佛欣賞一出情節跌宕起伏的話劇一般,并總能讓讀者沉浸于其細膩、豐富、睿智、精彩的文字中。這種功力不是職業歷史學家以及今日的大眾史學家能夠企及的。對于這樣的著作,要把它的精彩之處翻出來,非常困難。屈威廉旁征博引,既有檔案史料,又有小說、民謠、戲劇等,這些讓翻譯難度陡增。筆者懷著敬畏之心于2018年夏開始翻譯這本書,直到2021年底才完成。這期間,日常教學與科研工作一再拖延了翻譯進展,不肯隨意下筆的心態也影響了進度。但我還是告訴自己慢一點沒關系(這方面非常感謝出版社胡藝編輯的諒解),要盡可能信、達、雅地翻出這本書,才不愧對屈威廉大師級的歷史寫作技藝。盡管已經盡力而為,但免不了仍有疏漏與不當之處,還望讀者批評指正。

愿這樣一部影響了英國各界的歷史學家的史學名著,也能為每一位喜好歷史、喜好文字、喜好書寫歷史的你,帶來愉悅。

胡莉

2023年1月5日于北京師范大學主樓


[1] George Macaulay Trevelyan,An Autobiography and other Essays,Longmans,1949,p.21.

[2] George Macaulay Trevelyan,An Autobiography and other Essays,Longmans,1949,p.42.

[3] 本書序言,第2頁。

[4] George Macaulay Trevelyan,An Autobiography and other Essays,Longmans,1949,p.45.

[5] George Macaulay Trevelyan,An Autobiography and other Essays,Longmans,1949,p.49.

[6] George Macaulay Trevelyan,An Autobiography and other Essays,Longmans,1949,p.46.

[7] George Macaulay Trevelyan,An Autobiography and other Essays,Longmans,1949,p.46.

[8] George Macaulay Trevelyan,An Autobiography and other Essays,Longmans,1949,p.53.

[9] George Macaulay Trevelyan,An Autobiography and other Essays,Longmans,1949,pp.52-57.

[10] George Macaulay Trevelyan,An Autobiography and other Essays,Longmans,1949,p.54.

[11] George Macaulay Trevelyan,An Autobiography and other Essays,Longmans,1949,p.46.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遵义市| 乡城县| 新郑市| 南投县| 扬中市| 东安县| 清水县| 公主岭市| 长子县| 武陟县| 元阳县| 榆林市| 历史| 马公市| 东山县| 湖口县| 大余县| 旌德县| 淮南市| 承德县| 长治县| 迭部县| 出国| 大英县| 寿宁县| 贵德县| 平顶山市| 栾城县| 泰顺县| 福建省| 当雄县| 抚顺县| 宜章县| 景东| 通辽市| 麻江县| 高阳县| 正定县| 苏尼特右旗| 抚宁县| 贺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