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犯罪心理學的研究歷史

一、我國研究犯罪心理學的發展簡史

(一)我國古代的犯罪心理學思想

雖然犯罪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在我國出現的時間距今不過幾十年,但是,人們對犯罪心理的探討歷史卻非常悠久,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不少思想家的論述蘊含著豐富的犯罪心理學思想。這些寶貴的思想,即使是在21世紀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它們是中國犯罪心理學發展中應當重視的傳統文化資源。正如潘菽先生所說,我國古代心理學思想“這個寶藏有豐富而可貴的蘊藏。其中有些蘊藏,從初步考察來看,是世界上其他地方所沒有的,可以用來構成我國自己所需要的科學心理學體系的重要骨架部分”[1]

早在春秋時期,一些思想家就注重從經濟、道德、法律與犯罪的關系等角度去分析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例如,管仲提出“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孔子提出“貧而無怨難”等主張。一些思想家還從人性、后天習俗、教育和環境的影響等方面來探討犯罪心理。例如,孔子說:“性相近,習相遠也。”[2]意思是說,大多數人的人性生來是差不多的,只是由于后天的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不同,逐漸顯示出較大的差別來。所以,他十分強調教育和學習的重要作用。墨子把人性比作素色的絲,認為人性本來無善惡之分,取決于后天環境和教育的作用:故“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必而已則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3]。孟子是性善論者,認為人生來就是性善的:“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4] 但是,人雖生來就有“四端”,而能否真正得到良好發展,環境影響有決定性的作用:“富歲子弟多賴,兇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及陷溺其心者然也。”[5]孟子的性善論是針對告子的“性無善無不善”說的,告子認為,人的本性無所謂善良,也無所謂不善良:“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于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于東西也。”[6]荀子是性惡論者,他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7]如果讓人性之惡得到發展,那么就會產生包括犯罪在內的各種壞現象:“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爭奪,合于犯分亂于理,而歸于暴。”[8]想要使人變惡為善,就要重視環境和教育的影響,荀子說:“注錯習俗,所以化性也。”[9]“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10]東漢王充指出,對于絕大多數“中人”而言,“習善為善,習惡為惡”;而晉代傅玄則更精辟地指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此外,我國古代思想家們還注重從多角度預防和治理犯罪,注重審判心理的研究,主張司法人員應當具備一定的心理素養等。例如,關于司法活動中的心理問題,早在西周時,就創立了“五聲聽獄訟”的審判方法,《周禮·秋官·小司寇》規定:“一曰辭聽,二曰色聽,三曰氣聽,四曰耳聽,五曰目聽。”即要求司法人員從言辭、神情、呼吸、聽覺、目光五個方面去了解當事人的心理活動,如果一個人心虛理虧,就會在說話、表情、氣息等方面表現出來,司法官就可以據此對其口供的真偽作出判斷,這是“心理學在司法領域的最早運用”[11]。宋代鄭克在《折獄龜鑒》中要求司法人員具有“仁”“智”“勇”三方面的心理品質。[12]

總之,古代思想家關于犯罪與人性、環境和教育等問題的論述,雖然還不是科學的犯罪心理學意義上的闡述,而大多是伴隨著哲理性思考而提出來的,有的論述甚至還只是一種樸素的直觀感覺,但毫無疑問的是,這些思想蘊含著豐富的科學價值,也為歷代統治者所重視,以至于有學者在與國外做橫向比較之后指出“中國堪稱世界犯罪心理學思想的重要發源地”[13],這些論述,即便是在21世紀的當下,對于深刻揭示犯罪心理的成因和探尋犯罪預防的措施仍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二)我國現代犯罪心理學研究的發展簡史

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我國現代心理學開創于20世紀20年代,是隨著西方資本主義侵入中國和中國知識分子向西方尋求救國救民之道而大量引進、翻譯西方學者的著作而不斷建立的。當時留歐、留美、留日學生紛紛傳播西方心理學各學派(如格式塔學派、行為主義學派、精神分析學派等)的思想,也有少數心理學家致力于心理學中國化的研究。在這期間,犯罪心理學已有一定的傳播。據《中國心理學史》記載,1922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我國現代心理學先驅陳大齊先生譯的《審判心理學大意》(德國馬勃著),1926年三版。1932年吳景鴻譯的《犯罪心理學》(日本寺田精一著)問世,該書的翻譯和傳播被看成“中國犯罪心理學興起的標志性事件”[14]。1939年王書林譯的《法律心理學》(柏替著)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同時,一些大學也陸續開設了犯罪心理學課程,以清華大學心理學系為例,在1935年至1936年間,法律心理學是作為一門選修課開設的。我國心理學界前輩張耀翔在1940年提出的關于中國心理科學發展途徑的九條建議中最后一條建議的內容是“竭力提倡應用心理學”,其中包括法律心理。[15]另外,當時由司法行政部法官訓練所編印的國人光晟所著的《犯罪心理學》一書,為培訓法官所用,表明當時非常重視法官對心理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此外,1933年,上海心靈科學書局曾編輯出版一本《犯罪心理學》。[16]

除上述專著和譯著外,我國早期創辦的一些心理學雜志上,也發表了一些研究犯罪心理學的實驗報告或論文。例如,著名心理學家曾作忠和張耀翔于1924年即在《心理》雜志發表論文《青少年犯罪之心理》;心理學家肖孝嶸等做過罪犯情緒態度和個性傾向性的實驗研究。[17]

20世紀40年代,由于受戰亂影響,犯罪心理學的發展受到極大的沖擊。我國大陸解放以后,由于受到極“左”思潮的影響,心理學曾經被打成“偽科學”而被迫停滯和取消達20年之久;在十年動亂中,砸爛“公、檢、法”又使得法學和犯罪科學處于多災多難的境地。特定的歷史原因和社會環境使得犯罪心理學沒有發展的條件和可能。

我國犯罪心理學的復蘇和真正發展,是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開始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實際工作的需要,社會治安特別是青少年犯罪問題的嚴重性,對科學研究提出了新的任務,要求心理學和犯罪科學為治理青少年犯罪問題提供理論上的支持,這就是犯罪心理學產生的現實必要性;另一方面是科學發展的趨勢所致,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正確路線、方針、政策的指引下,我國科學界生機勃勃,心理學和法學也迅速恢復和發展起來了,這就為犯罪心理學的誕生提供了可能性。所以說,我國犯罪心理學的誕生與發展,既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迫切需要,又順應了科學發展的趨向。一門學科自身學術團體的成立是其成熟發展的重要標志,1983年6月28日至7月2日,在無錫舉行了中國心理學會法制心理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科研規劃會議,標志著我國犯罪心理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之后,原中國心理學會法制心理專業委員會更名為中國心理學會法律心理學專業委員會,這是目前我國法律心理學、犯罪心理學、司法心理學領域的全國性學術團體。

此外,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臺灣地區學者對犯罪心理學的研究也取得了相當的進展,其中臺灣大學教授蔡墩銘的著述尤為引人注目。他撰寫的大學用書《審判心理學》(1971年)、《犯罪心理學》(1979年)、《矯治心理學》(1988年)及在法學叢刊上發表的《論人犯罪之拘禁心理》《論監行管理人員心理》《論監所專門人員心理》《論監所行政人員心理》(1981~1982年)等論文,不僅在理論上造詣頗深,而且在指導刑事司法與罪犯矯治實踐上亦有重要價值。臺灣文化大學教授周震歐對青少年犯罪心理及其防治的研究亦取得了頗有價值的成就。

二、國外研究犯罪心理學的發展簡史

(一)現代犯罪心理學誕生之前的犯罪心理學思想

在國外,人們對犯罪心理的探討歷史也很悠久。早在古希臘時期,就有人(如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希波克拉底等)根據人們的骨骼和面貌等身體特點來評判一個人的心理是善或惡,是否具有犯罪心理,從生物學或醫學的角度來考察精神是否異常。例如,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認為,人之所以做出違法的行為,是由于“貪得無厭”。柏拉圖認為,“人的靈魂里有一個比較好的成分和一個比較壞的成分”。好的成分控制壞的成分時,他就不去作惡;否則,他就會作惡。柏拉圖的弟子亞里士多德認為,許多犯罪的原因在于人類邪惡的本性。在古代西方,還曾流行通過人的面相來推斷人作惡的原因。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凡面黑者,大都有為惡的傾向。”中世紀時,顱相學盛行,顱相學家用人的顱骨的形狀來解釋人的行為及犯罪問題,包含著一定的犯罪心理學思想。[18]不過,在犯罪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之前,人們對犯罪心理的研究主要側重于對犯罪原因的探討,并且大多是單一因素論,即用一個簡單的基本原則來解釋犯罪行為的原因。從古代的“顱相學”“面相學”到近代刑事古典學派的“自由意志論”等,都是如此。

約在18世紀后半期,犯罪心理學思想進入了精神病學的犯罪心理學思想階段。許多醫生和精神病學家參與刑事司法活動,對犯罪人進行了各種鑒定活動,積累了大量的犯罪個案材料,出版了犯罪心理學方面的書籍,如1790年,明希(Munch)出版了《犯罪心理學在刑法制度中的影響》;1791年,埃卡特紹森(Eckartshausen)出版了《認識心理學在鑒別犯罪人中的重要性》。

進入19世紀后,以“犯罪心理學”或“犯罪人心理學”為名的著作逐漸多了起來,而且出版了一些法律心理學著作。1803年,梅茨格(J.Metzger)發表《法醫學論文》,從法醫學角度論述了犯罪人心理。德國刑法學家費爾巴哈(Paul Johann Anselmvon Feuerbach,1775~1833年)出版了兩部涉及犯罪心理的著作《奇特的犯罪案件》(1808年和1811年,兩卷本)和《離奇犯罪的檔案記述》(1828年和1829年,兩卷本),對犯罪人的犯罪動機做了思辨、推測性分析。1823年,豪夫鮑爾(J.C.Hoffbauer)出版了《心理學在司法實踐中的主要應用》。這些著作進一步發展了犯罪心理學,推動了犯罪心理學在司法實踐中的應用。

在19世紀60年代以后,犯罪心理學與精神病學進一步結合,精神病學家為犯罪心理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英國精神病學家莫慈利(Henry Maudsley,1835~1918年)出版了《生理心理學和心理病理學》(1867年)和《精神疾病的責任》(1847年)對精神錯亂與犯罪的關系,以及犯罪、精神病與刑事責任的關系進行了深入探討,產生了很大影響。1872年,克拉夫特-埃賓(Freiherr Richard Von Krafft-Ebing,1840~1902年)出版了《基于德國和奧地利刑事立法的犯罪心理學的基本特征:供法學家使用》(也稱《犯罪心理學綱要》)一書,有人把此書的出版看作犯罪心理學出現的標志。

19世紀70年代,隨著意大利精神病學家龍勃羅梭(Cesare Lombaoso,1836~1909年)《犯罪人論》一書的出版,犯罪人類學的影響日益強大,自此,犯罪心理學的發展進入了人類學的犯罪心理學階段。龍氏提出了“天生犯罪人”的觀點,創建了“犯罪人類學”理論,被后人稱為“實證犯罪學之父”“古典犯罪心理學派的奠基人”,他細致地觀察和描述了生來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包括其道德特征、智力特征等,并且將犯罪心理學方面的研究應用于對犯罪人的矯治與改造,提出了應當對生來犯罪人進行治療,不應當僅對其進行嚴厲懲罰,因為嚴懲只能激怒他們的觀點。

龍勃羅梭的學生菲利(Enrico Ferri,1856~1929年)曾是刑事(犯罪)人類學派的代表人之一,后來轉入刑事(犯罪)的社會學派。他在主張天生犯罪論的同時,又認為犯罪必定要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他于1884年發表的名著《犯罪社會學》被譽為刑事犯罪社會學派的代表作。他提出的“犯罪原因三元論”,以及“犯罪飽和法則”等理論,在學術界的影響很大。特別應當指出的是,他對犯罪心理學的創立有著重要的貢獻。菲利十分重視犯罪心理的研究,他認為,罪犯個人所具有的人類學因素是犯罪的首要條件,具體包括罪犯的生理狀況、心理狀況、個人狀況、自然因素、社會因素等,其中的心理狀況包括智力和情感異常,尤其是道德情感異常,以及罪犯文字和行話等。[19]菲利這一頗有見地的論述,既指出了犯罪與心理活動的密切聯系,又強調了研究犯罪心理學的重要性。在犯罪心理學發展史上,無疑是一大貢獻。

(二)現代犯罪心理學的誕生

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到19世紀后期,社會矛盾加劇,導致犯罪狀況日趨嚴重。對此,學者們感覺用古典刑事學派的觀點解釋犯罪問題已不合時宜也不準確,于是,如何用新的手段來揭示犯罪的原因及生理、心理和社會機制,便成為當時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同時,在19世紀,自然科學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特別是19世紀70年代,心理學從哲學中分離出來,成為一門新興的獨立學科。心理學的發展,在理論上為人們研究犯罪人心理提供了堅實基礎。

現代犯罪心理學是19世紀在西方國家產生的。犯罪心理學一詞最早出現在明希(Munch)于1790年在紐倫堡出版的《犯罪心理學在刑法制度中的影響》一書中,該書是最早使用犯罪心理學作為書名的著作。奧地利犯罪學家漢斯·格羅斯(Hans Gross,1847~1915年)曾擔任預審官和檢察官。為了適用刑法,以及判別供述的可靠和保證量刑的正確,他通過人格問題來研究犯罪心理學。1897年,他的《犯罪心理學》一書面世,這是現代犯罪心理學誕生的標志。此后,由精神病學家、法學家撰寫的犯罪心理學專著陸續問世。[20]

(三)現代犯罪心理學的發展

從20世紀初起,研究犯罪心理的學者和著作開始增多,許多心理學家在他們研究心理現象的過程中也對與犯罪有關的心理活動進行探索,如弗洛伊德(Freud,1856~1939年)著重從精神分析的角度研究人的心理,論述了人的罪惡感產生的根源,以及犯罪心理產生的內在動因。此外,心理學家進行的實驗心理學研究使作為應用學科的犯罪心理學也得到了發展。例如,1904~1905年法國心理學家比奈(A.Binet,1857~1911年)和助手西蒙(T.Simon,1873~1961年)編制第一個智力測驗量表,又稱“比西量表”,經美國心理學家戈達德(Goddard,1866~1952年)修訂,于1912年應用于獄內罪犯,結果發現大部分罪犯的智力有缺陷。德國心理學家斯特恩(Louis William Stern,1871~1938年)于1902年出版的《供述心理學論文集》,德國心理學家明斯德堡(Hugo Münsterberg,1863~1916年)于1908年出版的專著《在證人席上》等,都是關于供述和證據可靠性的應用性研究。1909年,希利(W.Alealy)在芝加哥創立第一所少年心理病態研究所,采用個案研究的方法和量表測量,對少年違法行為進行研究,并在1917年發表了《心理的沖突和行為不端》一書。

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國際心理科學進入了繁榮時期,心理科學的繁榮和發展,使犯罪心理學真正從犯罪學中獨立出來,開始了自己的歷史。自此,犯罪心理學不僅對犯罪人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環境因素進行綜合研究,而且擴展到對犯罪對策心理的研究,供述心理、審判心理、矯治心理等學科應運而生,犯罪心理學學科體系逐漸形成,各種學說相繼產生,如犯罪精神分析理論、犯罪精神病學理論、犯罪社會心理學理論、挫折攻擊理論、犯罪社會學習理論、犯罪行為可操作性學習理論、模仿理論以及不同接觸理論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湘市| 津南区| 麻城市| 临湘市| 万全县| 聂荣县| 体育| 连平县| 宿松县| 郁南县| 镇康县| 普陀区| 蕉岭县| 梅河口市| 昌吉市| 勃利县| 商丘市| 酒泉市| 富锦市| 南宫市| 浑源县| 鹿邑县| 来安县| 东乌| 鹿泉市| 吴忠市| 茂名市| 无棣县| 青浦区| 体育| 南川市| 南陵县| 宽城| 桃江县| 石楼县| 怀仁县| 梨树县| 隆德县| 安义县| 广灵县| 开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