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理論探索

從跨區域管轄到跨區劃法院:行政案件跨行政區域管轄路徑研究

劉華飛 高宏亮

【摘要】人民法院“五五改革綱要”提出要“規范行政案件管轄機制,完善案件管轄標準及類型,優化行政審判資源配置”。通過回顧行政案件跨區域管轄的歷程,正確梳理跨區域管轄與集中管轄、跨區域法院等的關系,可以看出,行政案件的審理存在集中化、專業化等趨勢。行政案件的跨區域管轄制度存在配套政策遲滯、行政案件和行政審判力量配置失衡、訴訟成本激增等問題。在區域協同方面,存在著化解矛盾糾紛的溝通協調機制缺乏,矛盾糾紛實質性化解的壓力和動力不足,案件審理中的配合權責不清等問題。要通過跨區域管轄固定模式解決“兩便問題”,通過專業審判團隊建設克服“同案異判”,通過行政審判資源的集中促進配套措施跟進。通過跨區域立案與異地審理,建立跨區域案件審理的協同機制,發揮社會協同治理的作用,構建“普通案件在行政區劃法院審理,特殊案件由跨區域法院審理”的新型訴訟格局。

【關鍵詞】行政訴訟 跨區域管轄 審判體系 審判能力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探索設立跨行政區劃的人民法院”。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行政案件管轄制度是否科學與合理,直接影響人民法院能否公正審理行政案件,行政案件的跨區域管轄是行政審判體制改革的突破點。長期以來,行政審判司法管轄區與行政管理區高度重合,行政案件在審理時容易受到干預,降低司法公信力。各地對行政案件跨區域管轄提供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經驗”,分別有集中、交叉、提級、特定案件特殊指定、“推磨式”、“原告選擇”等多種模式。新修改的《行政訴訟法》第十八條第二款規定,高級人民法院經最高人民法院批準,可以根據審判工作實際情況,確定若干法院跨行政區域管轄行政案件。制度實施以來,在擺脫行政權干預等方面取得了積極的效果,同時也產生了一些新問題。人民法院“五五改革綱要”提出要科學界定跨行政區劃管轄案件的范圍和標準,使得司法管轄與行政區劃適當分離,在行政訴訟制度的改革中,要“規范行政案件管轄機制,完善案件管轄標準及類型,優化行政審判資源配置”。在行政審判中,科學界定跨區域管轄的案件類型、范圍和標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現狀觀察:行政案件跨區域管轄的“漸進式”實踐

通過回溯行政案件跨區域管轄的歷史脈絡,厘定行政案件跨區域管轄發展的走向,能夠正確認識該項管轄制度修改的功能定位。

(一)漸進:從提級管轄到集中管轄

《行政訴訟法》實施以來,為了避免行政審判的乏力,規避行政審判受其他機關的干擾,行政審判先后通過提級、指定、集中(行政審判中心等高度集中管轄)、交叉、跨區域法院、當事人自愿選擇管轄等措施(見表1),力求從行政訴訟的“入口”破解立案、審理、勝訴、執行各個環節的難題。在行政案件跨區域管轄制度的實施過程中,各地采取了不同的措施,認真梳理這些做法,汲取其中好的經驗,十分必要。

表1 行政訴訟案件跨區域管轄的實踐

續表

從表1中觀察行政案件跨區域集中管轄的漸進式發展歷程,可以看出行政案件管轄呈現以下特點:

1.集中化。提級、指定、交叉、跨區域法院審理均是通過采取措施將行政案件跨區域管轄進行相對集中管轄,行政審判中心是對行政案件跨區域管轄的絕對集中措施。但是,總體來講,行政案件跨區域管轄呈現集中化的趨勢,不僅有案件管轄范圍的集中,還有審理行政案件的審判力量的集中。

2.專業化。跨區域集中管轄對行政審判提出了專業化的要求,跨區域集中管轄使案件受理和審理數量增加,客觀上為行政審判提供動力資源,有助于行政審判經驗的積累和總結,使行政審判更加專業化。

3.獨立化。從行政案件的審理架構來講,一方是強勢的行政權力,另一方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跨區域管轄行政案件,客觀上規避了地方干預司法的可能,有利于人民法院“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

(二)辨析:現有法律框架下的幾組關系梳理

目前,各地采取了不同的改革措施,對行政案件進行了跨區域的管轄制度改革。“管轄權如何規定,不只具有引導訴訟程序開始的程序意義,更重要的是具有保障裁決公正的實體價值。”[1]對于幾種概念的梳理,有利于厘清跨區域管轄改革的方向。

1.跨區域管轄與一般地域管轄

行政案件一般地域管轄的管轄原則是由最初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行政案件跨區域管轄是指打破按照行政區域設置法院的藩籬,基于一定原則,按照一定的標準確定若干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一般地域管轄是指在一級行政區域內,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人民法院審理該行政區域內的行政案件。

2.跨區域管轄與集中管轄

行政案件的跨區域管轄與集中管轄存在一定的關系,跨區域管轄有將多個法院的案件集中到一個法院管轄的方式。集中管轄的含義有廣狹之分,廣義的集中管轄是指將分散的法院管轄的行政案件集中到一個或者若干個人民法院管轄,既有平級的基層人民法院集中管轄,又包括提級式的中級法院集中管轄。而狹義的集中管轄是指由分散到集中的基層一審行政案件集中管轄。[2]

3.跨區域法院與行政區劃法院

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探索設立跨行政區劃的人民法院”,跨區域法院是指打破行政區域的限制,設立法院審理不同行政區域的一審案件。行政區劃法院是依托行政區,由該行政區的人民代表大會產生的審理該區域內案件的法院。跨區域法院是為擺脫地方干預的一種設置。跨區域法院與按照行政區劃設置的法院是一種相互補充的關系。[3]

二、困境審視:制約行政案件跨區域管轄的現實問題

隨著行政案件跨區域管轄的改革推進,跨區域管轄存在的問題逐漸顯現,如何規避跨區域帶來的改革困境與風險,因應現實中出現的改革質疑與司法期待,真正發揮跨區域管轄的優勢,需要認真思考。

(一)配套政策遲滯

行政案件跨區域管轄制度實施后,對跨區域管轄的配套措施尚未從法律、政策或制度上作出相應的規定。

第一,從政策供給角度看,對于跨區域管轄法院的行政審判力量配置來源沒有完整的配套政策措施。與跨區域集中相伴的是專業審判力量的供給不足,跨區域集中管轄后,案件數量的上升,客觀上要求提升審判力量的數量和素質。在相關配套政策中,對于非集中管轄法院的行政審判人員的調任、職級和異地安置等并未作出統一或相關規定,有法官開始辦理其他案件,使得現有行政審判力量尚未實現充分有效整合、利用。

第二,從立、審、執政策銜接方面來看,各省市對跨區域管轄的法院和案件的范圍、標準與類型的規定并不一致,可能造成當事人在立案時無所適從,增加權益保護的訴累。在王某某訴長樂市人民政府行政強制違法案中,立案程序經過立案、跨區域、駁回、上訴、申訴、指令予以立案的時間就過了四年多。[4]對于跨區域這項新的管轄制度,需要在立、審、執幾個方面有相應的配套制度,以減輕當事人訴累。

(二)資源配置失衡

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均開展了跨區域集中管轄改革試點工作。[5]在各種方式的跨區域改革下,行政案件數量成倍增加。以北京第四中級人民法院和上海第三中級人民法院為例,筆者看到兩組數據可反映案件數量的上升情況。2015年,北京第四中級人民法院共受理以區、縣政府為被告的一審行政案件1397件,占受理案件總數的73.8%,是2014年全北京市法院受理同類行政案件總數216件的6.5倍。2016年,該院受理一審行政案件2893件,比2015年又增長107.09%,達到2014年同類案件總數的13.4倍。[6]2016 年 7 月 1 日至 2017 年 6 月 30 日,行政案件集中管轄改革試點一年,上海鐵路運輸法院共受理案件 1549 件,同比集中管轄前四區法院行政庭收案總和增長 43.3%。[7]

1.案件數量失衡導致部分法院行政庭法官“無案可審”。從以上數據來看,跨區域集中管轄審理行政案件的法院受理案件數量比例在逐年上升,案件被指定到其他法院管轄的法院受理案件數量下降。行政審判案件受理數量出現分布不均衡的情況,導致了原來審理行政案件的法院出現“有人無案辦”的情況,面臨員額法官案件質效考核的需求,許多行政庭開始審理民事案件,部分法院行政審判呈現萎縮狀態。法院行政審判的人案配置產生了“馬太效應”,辦案數量多、行政審判力量配置強的法院案件數量越來越多,且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案少人少的法院行政案件數量越來越少,逐步趨于邊緣化。

2.銜接機制不暢導致行政審判庭室“配置虛空”。《行政訴訟法》第四條第二款規定:“人民法院設行政審判庭,審理行政案件。”各地開展行政案件跨區域管轄后,有法院已經取消行政庭的配置,與《行政訴訟法》的規定相沖突。例如,深圳市設立“行政審判中心”,集中一審和二審行政審判力量,集中審理深圳市的行政案件及非訴行政審查案件。有部分法院在確定跨區域管轄案件時,進行了全部行政案件的跨行政區域集中管轄。有些地區將除行政非訴審查案件外的行政案件都集中到其他法院管轄。由于各地情況不一致,有些法院非訴行政審查案件尚未進行集中管轄,或者還需審理部分行政案件,行政審判庭仍有存在的必要,就目前而言行政審判庭的配置尚不可完全取消。由此導致行政審判資源配置與案件數量分配不平衡,行政審判庭室配置與法律規定相沖突。

(三)協同機制弱化

實質性化解行政爭議是《行政訴訟法》基本立法目的,跨行政區域管轄之后,集中審理行政案件的法院有效擺脫了當地行政機關的不當干預,但是在案結之后,息訴罷訪以及維穩的難度相對較大。行政訴訟涉及當事人重大權益的案件,要實現“案結事了”,目前行政審判的審查主要是對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審查,在合法性判斷的基礎上回應原告的訴訟請求,實質性化解行政爭議,需要行政機關在多元糾紛解決機制中充分利用溝通、協調等手段。

1.化解矛盾糾紛的溝通協調機制缺乏。行政訴訟跨區域管轄后,跨區域集中審理的法院與被訴行政機關的空間距離及溝通協調機制的缺乏,使得跨區域管轄法院與行政機關溝通、協調和化解行政爭議的難度加大,案件協調力度減弱,不利于行政爭議和糾紛的實質性解決。

2.矛盾糾紛實質性化解的壓力和動力不足。行政案件跨區域管轄后,除上述的空間和溝通機制不暢等原因外,因案件并非行政機關所在地法院審理,該類法院在化解矛盾糾紛時,由于未親歷案件審理過程,對于案件具體內容不甚清晰,所以,在客觀上缺乏化解矛盾的基礎信息。加之,因案件并非該類法院審理,在化解矛盾糾紛上意愿不足。在信訪化解工作中,因被告所在地有當地法院,審理該案的法院在另一區域,且雙方之間無隸屬關系,容易造成信訪化解主體不明,信訪化解中的壓力和動力不足。

3.案件審理中的配合容易權責不清。在未進行案件全部跨區域管轄的法院,跨區域管轄的法院與審理部分行政案件的原法院之間涉及協調配合的問題,且協調配合的機制涉及跨區域改革的成效。在這兩種法院的行政案件審理中,在立案受理、委托送達、調查取證、溝通調解、審判法庭安排、案件執行、信訪化解等事項上需要非跨區域管轄法院的配合、支持。隨著審理行政案件數量的減少,這些法院的行政審判業務被剝離、弱化,在沒有成熟的協同機制的作用下,兩者之間的配合協調難以形成長效合作機制,在制度的實際落實中,存在實踐的困難。另外,在沒有統一、剛性的協調配合機制的前提下,院際之間的配合在實踐操作中易出現權職不清、相互諉責的情況。

(四)訴訟成本激增

跨區域管轄的司法成本增加是與改革相伴而來的,如何消解司法成本增加帶來的負擔也是改革本身的內容。“對公平正義的追求,不能無視代價。”[8]行政案件的跨區域管轄既要考慮當事人的訴訟便利,也要有利于人民法院依法行使審判權。對于當事人來講,跨區域訴訟會引起交通、時間等成本增加,交通不便、地處偏遠的區域問題比較突出,一定程度上對當事人的訴訟存在消極影響。對于人民法院來講,司法送達、調查取證等環節的司法成本在增加。另外,對于行政機關來講,差旅等費用增加,同時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制度實施效果會打折扣。

三、路徑選擇:行政案件跨區域管轄到跨區域法院

《行政訴訟法》規定跨區域管轄是“行政審判體制內部的一次功能性調試,也為全面深化司法改革提供法律依據的一種目的性創設”。[9]行政案件的跨區域管轄是由實踐創新到立法肯定的一次有益嘗試,在眾多的行政案件的跨區域管轄實踐中,筆者以為,跨區域法院的設置既符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探索跨區域法院辦理跨地區案件”的頂層設計,又有現存的跨區域法院的實踐根基,具備改革的現實可行性,是跨區域管轄的路徑選擇。

(一)功能定位:重大行政案件跨區域法院審理

“跨行政區劃人民法院并不是專門法院,也不是傳統意義上在省、自治區內按地區設立,或在直轄市內設立的不對應行政區劃的中級人民法院。”[10]筆者以為,跨區域法院是現有法律框架下的一種特殊的法院設置。行政案件由跨區域法院審理有如下優勢:

1.跨域管轄固定模式解決“兩便問題”。相較于行政案件跨區域管轄的其他改革措施,行政案件由跨區域法院審理相對較為固定,避免了不同的省、市、區在行政案件上的立案受理和審理的不統一,給當事人起訴和訴訟代理造成不便。

2.專業審判團隊建設克服“同案異判”。通過行政審判團隊的建設,審判團隊溝通、交流、研討案情和共同審理案件,經過庭審流程、文書制作等環節的磨合,能夠整合龐雜的行政審判知識,凝練行政審判經驗,促進行政審判隊伍的專業化程度逐漸提高,有利于行政案件裁判標準的統一,能夠有效克服“同案判異”的現象,保證了行政案件審理的質量。

3.行政審判資源集中促進配套措施跟進。行政案件跨區域集中管轄的運行,客觀上使案件、人員和其他附屬資源高度集中。集中可為審判人員安置、職級確定等因素的消解減少障礙,對法官職業的確定性和穩定性均有好處,跨區域法院的建設有利于促進相應配套措施的及時補位。

(二)法院設置:現有體系下跨區域法院布局再造

1.跨區域法院設置

對于跨區域法院的設置問題,可以依托現有跨區域性質法院進行布局重整。鐵路運輸法院是在特殊歷史條件下設立的,在隸屬關系改革之后,其呈現以下特點:第一,傳統鐵路案件少,與地方法院“案多人少”的情況形成鮮明對比。第二,人、財、物省級統管,獨立性強。第三,具有辦理跨區域案件的經驗。

圖1 法院設置的組織機構

如圖1所示,在省級行政區內設立跨區域的中級法院和基層法院。在此類設置中,行政區劃法院保留了行政案件的審理權限,由跨區域法院審理重大案件。對上訴而言,行政區劃法院審理的行政案件由中級法院審理。跨區域基層法院審理的行政案件由跨區域中級人民法院審理。

2.管轄確定

對于行政案件的跨區域管轄,目前來講,可分為按案件類型管轄和按區域管轄。按類型管轄指行政案件跨區域法院僅審理某一類特定案件的管轄,需同時確定案件類型和管轄法院,而按區域管轄只需確定管轄區域即可,對于具體的案件類型不進行區分。

圖2 行政案件管轄確定的流程

對于管轄的確定,應當尊重當事人程序選擇的權利,并與跨區域改革相結合。按照案件的類型進行劃分,筆者將案件類型分為重大案件和普通案件。對于重大案件,規定由跨區域法院進行審理,當事人對該類案件沒有選擇權。對于普通案件,由當事人進行選擇,當事人選擇由行政區劃法院進行審理的,由法院立案部門進行釋明,經釋明,同意由跨區域法院進行審理的,由跨區域法院進行審理,堅持由行政區劃法院進行審理的,由原行政區劃法院進行審理。

3.跨區域管轄的標準

“法院管轄區域則要緊緊圍繞司法自身的特點與規律來設置,不應該是參照甚至完全照搬行政區劃的劃分標準或由任何其他因素來決定。”[11]筆者以為可從以下因素考量:

一看案件受地方干擾程度。“行政訴訟實質上是審被告,這是由行政訴訟的特質決定的。”[12]行政案件被告所在地與法院管轄范圍高度重合,法院在行政審判中易受到地方干預,影響司法公正和判決的公信力。行政訴訟跨區域管轄的功能在于規避地方的干預,確保行政審判的公正。隨著地方法院人、財、物的省級統管改革及其他司法改革措施的逐步推進,有些行政案件在本行政區域能夠得到公正的審理,但是對于一些特殊的、重大的行政案件,在賦予當事人選擇權的基礎上,應當對這些案件進行跨區域審理。

二看跨區域管轄便宜程度。對何種行政案件可跨行政區域管轄,目前司法實踐中沒有統一的標準。客觀來講,行政案件在被告所在行政區域管轄,有遭受行政干預的可能,但也并非所有案件都會受到干預,也并非所有行政干預都會影響到行政案件的公正審判。對于適用簡易程序、非訴行政審查等類型案件,由本行政區法院管轄較為適宜,有利于糾紛的快速解決,避免因跨行政區域管轄造成司法資源過度浪費。在繁簡分流處理案件的改革背景下,應當通過分流機制使簡單案件由本區域管轄,特殊案件由跨區域管轄。

三看案件數量均衡配置程度。行政案件跨區域集中管轄對于集中管轄法院來講,意味著辦案力量的加強配置,辦案能力和水平要求提高。在選擇跨區域管轄的案件中,需要在考慮行政干預、案件繁簡程度的基礎上,適當控制案件數量,確保案件數量分配均衡。

4.跨區域管轄的案件類型

按照審理經驗來看,行政案件區分可分為重大案件和普通案件。重大案件由跨區域法院審理,普通案件由行政區劃法院審理。對于權利義務關系明確案件、簡易程序案件、非訴行政審查等,可以由行政區劃法院審理。跨區域行政案件管轄類型:

一是以區、縣政府機關為被告的涉民生行政案件。涉及區級政府機關的某些特殊行政案件,如環境保護行政案件,涉食品安全行政案件,房屋征收補償等,這些案件事關重大民生民計,進行跨區域集中管轄能避免地方保護的干預。

二是行政公益訴訟案件。行政公益訴訟案件主要涉及生態和資源保護、國有財產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等領域,行政機關的不作為或者違法行使職權,使國家和社會公益遭受侵害的。這類案件原告(公益訴訟人)為檢察機關,被告為行政機關,該類案件在訴訟中,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督機關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政,監督人民法院依法審判,檢察機關在訴訟中既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又具有法律監督機關的監督權。該類案件通常涉及地方政府的重大利益,在審判中容易使地方法院陷入尷尬境地,跨區域管轄能夠實現權力的平衡。

三是規范性文件的附帶審查案件。一方面,從制定主體看,該類規范性文件的制定主體有時層級較高,基層法院負擔較重,且分散審理,容易形成不同的結論,進行跨區域集中管轄在積累豐富行政專業素養和經驗的同時,能夠在裁判的標準上形成高度統一,促進行政機關依法行政。另一方面,行政行為所依據的法律規范是面向不特定對象的,在個案中,審判機關對于規范性文件的附帶審查關乎行政秩序的穩定。規范性文件審查的強度從根本上講涉及行政權與司法權的關系,行政行為所依據的條款在這類訴訟中屬于爭議的關鍵與核心問題,法院對于規范條款的審查強度把握稍有偏移,就會造成行政與司法的緊張關系。

四是行政再審案件。再審案件通常是由于證據、程序等事項使得原判決和裁定有錯誤的。再審案件跨區域進行審理,有利于其獨立公正。

(三)區域協同:新型行政訴訟格局之構建

要建立“普通案件在行政區劃法院審理,特殊案件由跨區域法院審理”的新型訴訟格局,需正視行政案件跨區域管轄與原審理方式的差異,充分認識到跨區域法院與行政區劃法院是一種互補關系,在案件審理上互相配合,通過建立溝通協調機制發揮社會協同治理的作用。

1.跨區域立案與異地審理

通過完善跨區域立案,消解因為空間限制帶來的訴訟不便是必須考慮的問題。目前,有法院通過當事人所在地法院進行立案審查,審查通過后將紙質材料郵寄給案件受理法院,實現了跨區域立案。[13]有法院通過中國審判信息網的網上立案實現了跨區域立案,打破了跨區域法院審理案件的空間限制。

在異地審理方面,對于行政案件跨區域管轄的案件開庭審理,杭州互聯網法院的方法可資借鑒,當事人通過手機或者電腦即可實現遠程開庭審理,亦有法院在刑事案件的審理中,通過遠程視頻庭審的方式進行案件審理。跨區域法院的開庭審理問題亦可通過異地審理的方式進行,減少當事人的訴訟成本。因對司法判斷權的問題涉及較少,對于行政案件的執行,由當事人選擇,可向被告所在地法院申請執行。

2.跨區域案件審理的協同機制

跨區域法院審理行政案件,通常涉及案件委托送達、委托調查取證、證據交換、遠程開庭等事項,該類事項的配合較為重要。行政區劃法院保留行政審判團隊審理普通行政案件時,可通過設置協同辦理人員聯絡員名單,由專人負責的方式參與案件的協同辦理。

在行政爭議的實質性化解方面,由于區域空間的限制,行政爭議和行政區劃相分離,兩地法院聯系減弱,同時打破了原本依托當地黨委政府化解矛盾的機制,因此,對于群體性案件或者涉食品安全等行政案件,應當通過聯席會議制度建立常態化的溝通聯絡機制,協同化解行政爭議。

結語

行政案件的跨區域集中管轄是行政審判體制在“入口關”對行政訴訟獨立、公正審判的嘗試與探索。從目前《行政訴訟法》第十八條第二款的立法解讀來看,跨區域管轄是有限的,并非全面對地域管轄的突破。從《行政訴訟法》的地域管轄原則來看,仍堅持“被訴行政機關所在地法院管轄原則”。因此,結合立法本意和對司法實踐的現實回應,全面對行政案件跨區域管轄并不符合立法原旨,容易給司法實踐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正如有學者所言,“行政審判體制問題的核心在于法官的獨立性與權威性,而并不在于法官所從屬審判組織的具體組織形式,僅有后者的改觀應當難以從根本上真正解決面臨的問題”。[14]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議和最高人民法院“五五改革綱要”對行政案件管轄有新的要求,決定目前對跨區域案件管轄不宜走得過快,而是應當在實踐中認真總結跨區域案件的范圍和標準,以期未來實現行政案件司法管轄區與行政管理區的分離。

(作者單位:天津市河西區人民法院、天津市河東區人民法院)


[1] 李紅楓:《行政訴訟管轄制度現狀及對策分析》,載《行政法學研究》2003 年第 1 期。

[2] 郭修江:《行政訴訟集中管轄問題研究——〈關于開展行政案件相對集中管轄試點工作的通知〉的理解與實踐》,載《法律適用》2015年第5期。

[3] 程琥:《從戰略高度推進跨行政區劃法院改革》,載《人民法治》2018年第8期。

[4] 該案原告王某某于2013年3月1日向福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起訴,福州中院未立案,又未作出不予立案的裁定。因涉及跨區域管轄調整,王某某于2016年7月11日向福建莆田市中級人民法院起訴要求按照行政案件跨區域管轄規定立案,莆田中院2016年9月29日作出(2016)閩行初258號行政裁定,對王某某的起訴不予立案。王某某上訴后,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于2017年1月24日作出(2016)閩行終764號行政裁定,駁回上訴,維持原判。最高人民法院于2017年12月21日作出(2017)最高法行申8805號行政裁定提審該案,并于2017年12月28日作出裁定,撤銷莆田中院和福建高院上述裁定,指令莆田中院予以立案。

[5] 江必新:《從跨區劃法院管轄到跨區劃法院——兼論新型訴訟格局之構建》,載《人民司法·應用》2017年第3期。

[6] 參見《〈行訴解釋〉:依據實際情況可跨區域管轄行政案件》,載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8/02/id/3202491.shtml,2019年8月30日訪問。

[7] 侯丹華、葉一、崔勝東:《關于行政案件跨行政區劃集中管轄改革的觀察與思考——以上海鐵路運輸法院為樣本》,載《人民法治》2017年第8期。

[8] 熊秉元:《正義的成本:當法律遇上經濟學》,東方出版社2014年版,第5頁。

[9] 馬迅:《行政案件跨區域管轄改革的檢視與省思——以我國〈行政訴訟法〉第18條第2款為中心》,載《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18年第2期。

[10] 李少平:《為什么要設立跨行政區劃人民法院?》,載《求是》2015年第14期。

[11] 韓娜:《我國法院跨行政區劃管轄制度的價值設定與制度設計》,載《河北法學》2016年第2期。

[12] 應松年:《中國行政法發展的創新之路》,載《行政法學研究》2017年第3期。

[13] 參見《跨域立案讓一天變成十分鐘 河南法院方便群眾訴訟有章法》,載《人民法院報》2019年4月25日,第1版。

[14] 劉飛:《行政訴訟制度專題研究:中德比較的視角》,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第26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田东县| 新野县| 双江| 延吉市| 山阴县| 富民县| 长岛县| 南投县| 万荣县| 平邑县| 墨脱县| 孙吴县| 濮阳县| 五常市| 霍林郭勒市| 新疆| 亳州市| 冀州市| 松溪县| 衡南县| 红原县| 志丹县| 刚察县| 大荔县| 定日县| 汉源县| 兴文县| 吉木萨尔县| 武城县| 衡水市| 宜州市| 新河县| 绥江县| 南澳县| 专栏| 开阳县| 句容市| 清原| 田阳县| 阜平县| 东乌珠穆沁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