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梅望著繡面上那道金線,指尖微微顫動。窗外的風忽然停了,繡坊里只剩下一盞未熄的燈,在晨光中投下微弱的暖色。
“只要心還在,魂就不散。”
她的話音剛落,門外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楊洛推門而入,肩上還沾著清晨的露水。他手中握著一份打印紙,眼神卻比以往更亮。
“李師傅,”他開口,“我們得繼續往前走了。”
林川回頭看了一眼電腦屏幕,那個神秘訪客上傳的代碼已經引起了不小的關注。評論區開始出現關于“AI能否真正理解非遺技藝”的討論,有人支持,也有人質疑。
“你指的是……昆曲?”李雪梅似乎已經明白了他的意思。
楊洛點頭:“是時候了。工尺譜的秘密不能再藏下去了。”
幾小時后,他們已站在蘇州老城區的一間舊戲樓前。這里曾是昆曲最輝煌時期的演出地之一,如今卻幾乎無人問津。斑駁的木門吱呀作響,屋檐下的燈籠早已熄滅多年。
“真要在這里做第一場試演?”林川有些遲疑。
“不是試演。”楊洛走進門內,聲音在空曠的大廳中回蕩,“是要讓昆曲重新活起來。”
他們召集了一批年輕的音樂人和戲曲演員,組成一個跨界的創作小組。楊洛帶來了從《護版契約》中發現的那份古老筆記,上面記載著一種失傳已久的節奏理論——“九聲歸律”。
“這不僅僅是唱腔的技巧,”他在第一次會議上展示筆記,“它是一種與人體呼吸、心跳同步的節律模式。如果我們能用現代音樂的方式復現這種節奏,或許能讓更多年輕人感受到昆曲真正的魅力。”
團隊成員們面面相覷。有人提出疑問:“可是昆曲本身就很講究程式化,怎么跟電子音樂結合?”
“關鍵不在形式,而在節奏。”楊洛翻開一頁筆記,“你們看,這些符號其實對應的是某種頻率模式,可以轉換成音符序列。”
一位音樂制作人接過筆記仔細研究了一會兒,忽然眼睛一亮:“等等……這和我最近在做的一個項目很像!我在嘗試用腦波數據生成旋律,結果出來的節奏曲線居然和這個有相似之處。”
眾人頓時來了興趣。接下來的幾天,他們圍繞這份筆記展開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實驗。
白天,他們在戲樓里排練新編的唱段;夜晚,他們調試設備,將傳統工尺譜與電子合成器連接,試圖構建出一種全新的“昆曲新韻”。
某天深夜,當最后一個音符落下時,整個空間仿佛被一股無形的力量籠罩。林川看著屏幕上跳動的數據流,低聲說:“這不只是融合,更像是……喚醒。”
然而,問題也隨之而來。
預算緊張成了最大的難題。直播所需的高清設備價格昂貴,而線下演出場地又遲遲找不到合適的。團隊成員開始焦慮,甚至有人提議放棄線下演出,只做線上直播。
“不行。”李雪梅堅定地說,“昆曲的魅力,需要現場才能完全呈現。”
最終,他們決定采取折中方案:先進行一場小型線下演出,同時開啟同步直播,并邀請一些高校社團參與互動。
就在一切準備就緒之際,意外發生了。
一名設備供應商主動聯系他們,表示愿意提供技術支持。“我看過你們之前的蘇繡直播,”他說,“我覺得你們做的事情很有意義。我們可以免費提供一套專業的音頻系統。”
這讓整個團隊松了一口氣。
演出當天,戲樓外擠滿了觀眾。除了本地的年輕人,還有不少來自外地的學生和游客。直播間的彈幕不斷滾動:
【用戶A:真的假的?昆曲還能這樣玩?】
【傳統戲曲愛好者B:這個電子伴奏太驚艷了!】
【學生黨C:原來古人唱歌也有‘節奏感’啊!】
舞臺中央,楊洛親自擔任指揮,一邊打拍子,一邊引導演員與電子樂配合。李雪梅則坐在后臺,靜靜聆聽每一個音符的變化。
當那段融合了工尺譜與電子節拍的新唱段響起時,整個戲樓仿佛被點亮。古老的唱詞配上現代的旋律,既陌生又熟悉,像是跨越時空的對話。
演出結束時,掌聲如潮。
但就在大家準備慶祝的時候,林川突然收到一條消息。他的臉色瞬間變了。
“怎么了?”李雪梅問。
“那個上傳代碼的訪客……”林川低聲說,“他剛剛注冊了一個開源社區賬號,名字叫‘刻靈計劃’。”
空氣凝固了幾秒。
“刻靈?”楊洛皺起眉頭,“這個名字……不像是巧合。”
他們還沒來得及深究,手機震動再次響起。這次是一條私信:
【用戶_刻靈計劃:感謝你們讓我聽到了真正的節奏。接下來,輪到我給你們演奏一段了。】
發送時間:此刻。
林川立刻查看對方的IP地址,卻發現信息已被加密屏蔽。與此同時,直播平臺上的播放量突然激增,但奇怪的是,所有觀看記錄都顯示為空白。
“這是……模擬訪問?”技術組的一名成員驚呼。
“不對。”楊洛盯著屏幕,“這是某種測試。他在觀察我們的反應。”
李雪梅緩緩起身,走到舞臺邊緣。她望著臺下那些仍然沉浸在演出余韻中的觀眾,忽然意識到一件事:
“如果昆曲能被數字化,那么它的靈魂呢?”
沒有人回答。
夜風吹過戲樓的屋檐,帶起一片塵埃。遠處的燈火明明滅滅,像是某種未知的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