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諸葛連弩
- 三國:夷陵之戰大反轉!
- 七曜之三
- 2131字
- 2025-08-23 08:07:18
“步侯,斥候回來報告說,兩條路上都沒有發現任何伏兵!”
直到第二日的黃昏身份,衛旌派出去的三撥斥候都回來了,而且得到了相同的結果,令步騭有些詫異。
“斥候真的搜仔細了?”
“步侯放心,通往益陽城的大路,斥候已經搜索到距城不足三里的地方,已經能夠看得到城墻了,其間絕無埋伏。”
“而那條小路,斥候循路而行直到交匯之地的一處湖泊,也沒有絲毫異樣,道路兩側絕不可能有伏兵。”
難道劉曜竟然不提前做任何防范,真要與我在益陽城下死扛?
越是這樣,步騭越有些躊躇,因為這明顯不是劉曜的用兵風格,看起來就像是個陷阱。
“子旗,你說劉曜費盡心機誘我回師,卻又不做任何防范,這是何故?”
衛旌也想不通其中緣由,只能猜測道:“或許劉曜正在攻打長沙,兵力不夠?”
“又或者是,他對新招募的士兵信心不足,只敢躲在城里死守?”
兩人商議了良久,步騭最后一拍桌子,說道:“不管他有什么詭計,只要沿路沒有伏兵,能夠讓我軍抵達來儀湖,那就足夠了!”
“子旗,你在前面佯攻即可,等候我的消息!按照時間推算,明日午時斥候便能回報長沙狀況。”
“如果劉曜已經占據長沙,我便引兵東去,你若是能攻下益陽城最好,若不能便改為密切監視,以防其逃逸。”
“等到我與潘濬將軍重奪長沙之后,益陽的守軍便如同甕中之鱉,可以一舉全殲!”
衛旌的兩千人馬行動迅速,一路通暢,很快就從資陽縣殺到了益陽城下,發現領兵在城樓上駐守的竟然是金挺。
“逆賊!見我大軍到來,還不速速開城投降!”
衛旌大喝一聲,身后的將士齊聲高呼,聲浪驚天動地,倒是讓金挺也有些緊張,因為他手下總共只有五百余人,實力差距太大了。
但看到城下只有衛旌,沒有步騭的大旗,他便立刻明白劉曜的推算沒有錯,步騭肯定率主力走了小路,取勝的信心又增加了一些。
此時有一只手搭在他的肩膀上,耳邊傳來馬良溫和而又堅定的聲音:“金將軍莫要慌張,我們益陽城不是這么好攻的!”
“侍中大人,您怎么來了?這里太危險了!”金挺想起劉曜臨走之前,千叮嚀萬囑咐,一定要將馬良保護好,聲音不禁有些急促。
“不要慌,吳軍還沒這么快發動進攻,他們也在等待時機。”
“這些天你們都在準備殲滅步騭主力、攻取長沙,而我在益陽城內也沒閑著啊。”
馬良一抬手,便有上百名青壯扛著滾木擂石送上了城樓,“他們都是我從富戶那里再次抽取的壯丁,打仗雖然不行,但往下扔東西總是會的。”
在這些人的后面,又有人抬上了一架巨大的弩機,弩臂比起尋常的弓弩尺寸大了十倍都不止,單單抬著這弩機的十幾名壯漢便是累的汗流浹背。
金挺還是第一次見到,頗為驚異的問道:“這是何物?”
馬良一邊指揮人將這弩機妥善放置,一邊解釋道:“這是諸葛丞相所創之弩,稱其為連弩!之前我在成都之時,便見過此弩的原型,丞相對我詳細解釋過此弩的結構原理。”
“當時還未來得及大批量制造,陛下的大軍便已經開拔了,而我也在這一路上始終在考慮其改進和制造,只不過五溪蠻的條件太差,沒法制造。”
“終于在益陽城找到了合適的工匠、精鐵,連續趕工了七八天,終于有了這一臺守城的利器。”
“將新造出來的箭矢放置好,瞄準城下的吳軍旗幟所在,拉動弓弦!”
隨著馬良的一聲令下,事先已經接受過訓練的士兵將五只弩箭依序放好,此弩的弓弦力道極大,需要十余人合力繞軸攪動,發出吱呀、吱呀的聲音,令人牙酸。
馬良親自走到弩機之前,依據望山瞄了瞄了旗幟最多的中軍位置,并且做了些調整。
金挺從沒有見過如此巨大的弩機,三尺長的鐵箭發出幽幽的寒光,像是擇人而噬的巨獸一般令人心生寒意。
“馬侍中,此地距離城下吳軍的中軍足足有八百步,不管什么強弓硬弩也射不到啊。”
金挺雖然算不得大將,但在軍中這么多年,還是有些經驗,知道射程最遠的弩箭也很難超過五百步,這也是衛旌測算過的安全距離。
馬良微微一笑,說道:“若是與尋常弩箭一樣,又怎么能夠體現出丞相的天才呢?待會兒自有分曉!”
說罷他便手扶城樓垛口,高聲喊道:“大漢侍中馬良在此,對面的吳將可是衛子旗嗎?”
衛旌聞言,在眾將佐的簇擁之下,提馬上前數步,朗聲道:“馬季常,爾素有賢名,為何與僭越稱帝的織履之輩同流合污,何不速速歸順我主,也免得城破之后有所傷損。”
馬良哈哈一笑,說道:“子旗所言何其謬矣!曹丕篡漢自立,實乃亂臣賊子,人神共憤,我主乃漢室之胄,得臣民擁戴,應天順命,延續漢祚,號召天下百姓共討漢賊,乃是天經地義之事。”
說到此處,他的聲音越發高亢,手指衛旌道,“而汝主竟然卑躬屈膝,向曹丕稱臣,還接受所謂吳王的封號,難道不覺得羞恥嗎?”
“就算孫權、張昭、步騭、陸遜,還有你們這些臣子不覺得羞恥,我料孫文臺、孫伯符父子兩代英雄的在天之靈恐怕也會憤怒吧!”
孫文臺乃是孫堅,當年討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之一,身為先鋒勇猛異常,斬華雄、奪洛陽、得玉璽,而其子孫策更是青出于藍,在二十多歲的年紀就打下江東偌大的基業。
馬良這么說,分明就是指責孫權無能膽怯,辱沒了父、兄的英名,連帶他們這些臣子與有羞焉。
吳國的臣子,包括衛旌在內,當然很清楚這是無奈之下的權宜之計,就是為了能夠專心與劉備作戰而采取的外交策略,但終究是好說不好聽,就如同在大軍面前也無法有力的反駁。
“馬良,你休要逞口舌之利!如今我兵臨城下,…”
他一時激憤,沒注意胯下的戰馬又向前走了幾步,短暫脫離了身邊校尉的護佑范圍。
馬良以言語相激,等的就是這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