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敏,出生之時,賈家一門兩國公,可謂顯赫之極。
且兩府統共就這么一個正兒八經的嫡女。
在家里吃穿用度無一不精,出個門則是眾星捧月,手帕交都是皇家公主,王爺家郡主。
當初只能下嫁白身,又沒能生出兒子,王夫人不知道背地里樂成了什么樣。
可誰知,白身轉眼中了探花郎,入了翰林當了大夫,官運亨通,年紀輕輕的成了天子近臣。
不過一年,女兒來了,兒子也來了,一時兒女雙全,賈敏誥命在望。
王夫人回家跟王二太太說起時,都恨得牙癢癢。
去年這兒子沒了,王夫人還沒歡喜夠,林如海搖身一變成了實權在握的巡鹽御史,這已經不是天子近臣了,而是天子心腹。
對比賈政,在朝中混了十幾年,也不過是個工部員外郎。
后來這兩口子陸續死了,賈母內定林黛玉做孫媳婦,正正戳中了王夫人的肺管子,于是從林黛玉進府就明里暗里的針對她,還不惜弄個商戶女跟老太太打對臺。
可僅僅被賈敏教導了幾年的林黛玉從沒在王夫人面前露怯,跟寶玉的那些個膩膩歪歪把王夫人氣得七竅生煙。
賈敏管內宅更是厲害,林府中的事,不想讓賈母知道的,一點一滴都沒透露過來。
很好,敵人的敵人,便是同伴。
同伴嘛,越強越好!
王熙鳳很期待跟賈敏相見,更期待跟那糊涂的絳珠草林黛玉見面!
哼,分明是她養的一手好草。
可她被司長派去離恨天辦事的功夫,那混蛋神瑛突發奇想,跑去澆了最后那兩瓢甘露。
草!化形了!
于是這笨草,錯認恩人!
把她氣個倒仰。
還要下凡來還淚!!!
還什么淚!還個屁淚!!!
正想得十分郁悶的時候,賈璉跟賈赦也到了。
賈母讓大家見了禮便指著賈赦說道:
“鳳哥兒的夢,我已經跟你們老爺說了,其他的,老大,你來說。”
王熙鳳心中一驚,面上卻是若無其事,坐直了等賈赦開口。
賈赦收起了一貫萬事不關心的表情,緩緩道來。
這次甄家人進京,要辦的事,看似不大,其實不小,而且是動一發則動千鈞的大事。
事情要從太上皇在位那會說起。
太上皇年幼登基,當時太皇太后還在,算是一手把持朝政,直到太上皇成年才還政。
為了名聲也好,為了私欲也好,太上皇真正掌權以后總要營造盛世太平。
比如奉太皇太后下江南游玩,比如數次南巡,比如御駕親臨巡視京畿,這些單次便能花銷最少一二百萬,多起來便沒譜了。
皇家的開銷越來越大。
當時一整個國庫的年收不過是三千萬,歲余最多也就幾百萬,還要備著供應天災賑濟,哪里經得起太上皇這般折騰?
朝廷上過幾次當之后,便不干了。
史家老太爺冒著被砍頭的風險上疏太上皇,說國庫乃國之根本,哪怕天子也不能擅自取用花銷。
太上皇倒是納諫了,但也提出了問題。
讓大家集思廣益,到底從哪里能弄出這筆錢來展示皇家氣派,彰顯國泰民安。
最后,法子便是由兩淮鹽政史吉慶,奏請出臺“預提鹽引”。
太上皇蓋章同意。
預提鹽引的意思,顧名思義也能懂。
具體說來,便是兩淮鹽政除了每引照常征收一兩半的鹽稅,還額外向鹽商收取預提利息即“余利銀”,“余利銀”每引二兩左右。作為回報,鹽商們可預支下一年度的鹽引進行售賣。“余利銀”收取上來以后,便由兩淮地方入庫,專供“辦差、辦貢”之用。
實際上便是兩淮鹽政格外收了一部分鹽稅留在地方,供太上皇花銷,太上皇出巡時不用再用國庫里的錢。
只要不用國庫里的錢,朝臣都是樂意的。
鹽商也很樂意。
兩淮鹽商,說穿了便是早年跟著太祖一起打拼天下后,并沒有入朝為官的那些人。
太祖沒讓他們當官,但卻讓他們得了實惠,整個朱朝最掙錢的買賣給了他們把持。
太上皇讓他們再吐出來一些給皇家用,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再者,鹽商原本除了花買鹽引的錢,還有一些不明說的格外支出:像逢年過節上貢孝敬皇帝,每逢打仗、天災、皇帝出巡則向朝廷捐納銀兩。
太上皇出巡太多,久了,富如鹽商也承受不起。
如今這些錢不是白出,還能提前拿回來更多的鹽引,可以說朝廷跟地方都皆大歡喜。
這是太上皇在位中期的事。
后來太上皇身體不好,前太子犯事,太上皇的精氣神沒了,便沒再出京。
如今的萬隆帝非常勤政,又愛惜財力,也不出巡。
算下來上下兩代帝王不出京城已是十五年有余。
這便意味著兩淮鹽政足足扣留了十五年的余利銀。
按兩淮上交的鹽稅算,每年兩淮至少留存三十萬白銀在手,十五年下來,便是四百五十萬。
這些錢去哪里了?
另外,預支的鹽去哪里了?
地方的官鹽價格并沒有因為鹽商的鹽引多了而價格往下掉,反而是私鹽買賣猖狂得很。
萬隆帝登基以來,國家人口在漲,各項支出龐大,可占據國庫收入將近一半的兩淮鹽稅卻一直持平不漲,如何能忍!
賈赦臉色沉重至極。
王熙鳳一時只覺得,這莫不是個假的賈赦。
這說話時的穩重端方且條條有理,跟她記得的那個想納鴛鴦做妾的急色鬼賈赦完全不是一個人。
對比賈赦強要賈璉去搶石呆子那些扇子不得時怒打賈璉的嘴臉更是顛覆。
前一世她跟賈璉成親那么些年,賈赦對她說過的話加起來都沒有今天這一次說的多。
王熙鳳不禁看向賈璉。
明顯賈璉也是怔愣住了。
賈母看他們倆個的表情,并不解釋,只接過話頭往下說。
這次她派人過去揚州,賈敏一看送過去的東西里有人參,便知道這外孫女的事沒能瞞住老太太。
再有賈母的人不走反而留下四處拜訪打聽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