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后的第五日,基地的百草園迎來了幾位特殊的訪客——華夏中醫藥集團的高管團隊,他們的商務車停在“青蚨本草”的石碑前,皮鞋踩過新鋪的鵝卵石小徑時,驚飛了正在啄食枸杞的山雀。集團CEO陳總望著遠處自動灌溉的黃芪田,忽然開口:“我們跑了七個省的藥材基地,只有你們的黃芪‘蚯蚓頭’比例超過80%。”
一、合作邀約:當草木基地遇見商業巨輪
談判桌上,陳總推過一份合作方案:“控股51%,我們負責全國3000家連鎖藥店鋪貨,你們專注原料和研發——這是雙贏。”但林羽的目光停在“簡化炮制流程以降低成本”的條款上,指尖敲了敲《青蚨集》中“蜜炙黃芪必用老蜜”的批注:“去年有藥企用濃縮蜜代替老蜜,導致黃芪多糖轉化率下降18%。”他調出基地的炮制視頻,“我們的蜜炙工序多花40分鐘,但藥效穩定率提升30%——這是老輩傳下來的‘慢工出細活’。”
技術總監展示的“體質辨識系統”成為破局點:“我們的AI能根據舌象、脈象推薦個性化方案,復購率比普通養生產品高45%。”陳總盯著屏幕上的“陽虛體質專屬黃芪精顆粒”配方,忽然想起集團研發部卡了半年的“高效補氣產品”項目——他們缺的正是這種基于辨證的精準配方。
二、分歧博弈:在資本與匠心間尋找平衡
最激烈的交鋒在“利益分配”環節。財務總監提出“原料按市場價收購,研發成果折股15%”,林羽卻翻開成本核算單:“我們的黃芪原料含硫量低于國家標準60%,有效成分高于藥典20%,這背后是三年休耕、人工除草的成本。”他指向窗外的有機認證牌,“更重要的是,這套體質辨識系統是我們用10萬例臨床數據訓練的,相當于給每個產品裝了‘中醫大腦’。”
最終達成的“三三制”合作模式成為行業范例:
1.?股權結構:成立“青蚨華夏”合資公司,基地以原料種植、研發技術入股49%,集團以渠道、資金入股51%,重大決策需70%以上同意(確保質量一票否決權);
2.?質量管控:設立獨立于雙方的“本草委員會”,由三位國醫大師、老藥工代表、第三方檢測機構組成,任何簡化炮制、替換原料的提議需委員會2/3以上通過;
3.?利潤分配:前三年利潤的30%用于基地擴建(確保道地藥材不漲價),40%按股權分配,30%投入研發(其中15%必須用于傳統炮制技術研究)。
三、共識達成:讓商業邏輯契合本草節律
合資公司的首個項目是“歸脾養生膏”,將《濟生方》的歸脾湯轉化為即食膏方。林羽堅持“三不妥協”:
-藥材道地性:黨參必用山西潞黨參(桔梗科,皂苷含量高),拒絕用 cheaper的素花黨參;
-炮制原生態:遠志必須經過“甘草水制”(《本草綱目》載“去心用,畏珍珠”),盡管機器去心效率低,但能保留皂苷類成分;
-復方完整性:拒絕企業提出的“提取單一有效成分制成片劑”,堅持全成分熬膏,“歸脾湯的妙處在于黨參、黃芪、當歸的協同,就像《傷寒論》的君臣佐使,拆開來藥效大減。”
在生產線設計階段,他帶著集團工程師參觀基地的“傳統炮制展示區”:“你們看,黃芪蜜炙時冒出的青煙是麥麩的焦香,這說明溫度控制在115℃——現代儀器能測溫度,但老輩人靠煙色和氣味,這種‘經驗參數’必須保留。”最終,生產線特別設置了“老藥工操作臺”,關鍵炮制環節仍由陳師傅等老手把控,機器只是記錄和復現他們的手法。
四、產品共創:當經方遇見現代生活
首款合作產品“青蚨歸脾膏”的研發日志里,詳細記錄著傳統與現代的對話:
-藥材前處理:龍眼肉采用真空冷凍干燥(保留多糖和揮發油),替代傳統晾曬(防霉變且風味更濃),對應《本草求真》“龍眼補心脾,滋血液”;
-熬膏工藝:采用“常壓三次濃縮”,每次濃縮后靜置2小時讓雜質沉淀,模擬古代“三煎三濾”,確保膏體透亮無渣,符合《膏方制備規范》的“滴水成珠”標準;
-體質適配:針對氣郁體質者,在歸脾膏中加1%的玫瑰花提取物(疏肝醒脾),陽虛體質者加0.5%肉桂粉(引火歸元),實現“基礎方+體質加減”的靈活應用。
集團的市場調研顯示,90后消費者最關心“成分可視化”,于是包裝上印了張特殊的“藥方拆解圖”:黃芪(君藥,補氣健脾)→對應現代藥理學的“增強免疫力”,龍眼肉(臣藥,養血安神)→對應“調節中樞神經”,每個草藥旁都有古今功效對照,就像給《本草綱目》配上了現代注解。
五、青蚨新篇:在產業鏈中守護本草基因
合作后的首次經銷商大會上,林羽展示了“青蚨華夏”的質量追溯系統:“每瓶歸脾膏的原料黃芪,都能查到具體的田塊編號、采收日期、炮制匠人——就像古代的‘堂號’,我們給每個產品一個‘本草身份證’。”他指向大屏幕上的實時監控畫面,陳師傅正在給AI系統校準蜜炙的“火候手感”,“傳統不是博物館里的標本,而是融入生產每一環的活的智慧。”
《青蚨集·合作篇》新增的“產業鏈要則”,將合作中的中醫智慧固化為條文:
-道地藥材標準:“黃芪必取蒙古黃芪,主根長30cm以上,直徑1.5cm以上,蚯蚓頭明顯,空心度<10%,此《中藥大辭典》道地性指標,不得因成本妥協。”
-復方配伍原則:“歸脾膏組方嚴守‘黨參:黃芪=1:1.5’(仿歸脾湯原方比例),因黃芪得黨參助,補氣之力更專;當歸:龍眼肉=1:2(血得氣生,陰從陽長),此《醫宗金鑒》‘氣血雙補’要訣,不得隨意增減。”
-炮制傳承條款:“凡涉及炒、炙、蒸、煅的產品,必須保留至少30%的人工炮制環節,機器參數需采集老藥工的手法數據,確保‘藥性不變,藥效更穩’。”
當首批歸脾膏入駐集團的連鎖藥店,電子屏循環播放著“從黃芪田到膏方罐”的溯源視頻,一位老顧客指著屏幕驚呼:“這不是當年給我治咳嗽的陳師傅嗎?他現在在給全國的歸脾膏把關!”
谷雨時節的基地,合資公司的研發樓正在封頂,樓頂的青蚨LOGO與集團的“華夏”圖騰并列而立。林羽望著遠處正在調試的智能炒藥機,陳師傅的身影在機器旁顯得格外瘦小,卻又無比堅定——就像中醫的傳承,從來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而是讓商業的巨輪沿著本草的河道航行,讓資本的潮水滋養草木的根系。
深夜的研發室,歸脾膏的穩定性實驗數據陸續出爐,各項指標均優于國家標準。林羽在實驗報告上簽下名字,忽然想起太爺爺在《青蚨集》扉頁的題字:“草木濟世,必借人力;人力興草,必守其真。”此刻,這句話在合資公司的燈光下,有了新的注解——當中醫藥企業的渠道優勢與基地的本草匠心相遇,一場關于草木與商業的良性共生,正在這片土地上悄然上演,而守護“真”與“善”的初心,始終是引領這場旅程的北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