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已至,天氣一日熱過一日。樹上的蟬聲躁了,樹下的墳丘都冒了出草。大疫帶走的尸骨,用最后的養分,孕育出微弱的新芽。活下來的人,則頑強的活著,為了活著而活。
眼下,已經到了收割夏麥、播種夏豆的農忙時候。天齊廟外,早就不再有新的災民出現。但依然還有三千多百姓,遲遲不愿離去。他們像是見到火光的飛蛾,碰撞在燈做的紙罩外,不斷停留著,徘徊著,就像在等待著什么一樣。
張承負看著這些從災疫中活下來的百姓,看到他們臉上的留戀與哀傷、恐懼與迷茫。他覺得,這些百姓迫切的需要著什么。但需要什么呢?
“黃天在上!他們需要承諾。一個過太平日子的承諾。”
這是大師兄馬元義的回答。大師兄的臉上帶著同情。
“他們需要糧食。吃飯和播種都需要糧食。”
這是二師兄唐周的回答。二師兄的臉上滿是務實。
“他們需要鬼神。只有信仰些什么,這苦日子才能過下去。”
這是四師兄潘靖之的回答。四師兄總是神神鬼鬼。
“他們需要希望。大災離難,家破人亡。總要有個奔頭,緩一緩心里的苦。”
這是五師兄謝初的回答。五師兄見慣了人心,和四師兄像又不像。
“他們需要領頭人。只有人帶著他們,他們回去才不會被豪強欺負,奪了田地!”
這是六師兄伍登的回答。六師兄斬釘截鐵,手上還揮著打鐵的錘子。
“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有人知道。”
七師兄高道奴很是純粹。他看著發怔的張承負,用力拍了拍肩膀。
“你去問師父唄!師父他肯定知道!我們按他老人家說的去做,一定沒錯!”
于是,張承負又去求見大賢良師張角。在低矮的屋子里,張角放下手中的符筆。他靜靜的看了最小的弟子一會,這才道。
“死了這么多人,世道這么苦…百姓需要一場大型的葬禮。”
“葬禮?”
“對!大型的巫葬。要在墳丘上設道場,建壇設幡,周圍畫上符印,場地要大一些。嗯,得借用一下你的童子營地…噢!還有,這是《招魂安靈歌》,可以讓童子們到時候領唱,畢竟他們也有親人埋在那。對,是安魂祭祀歌的調子,這里只是改了改詞。”
說著,張角從案幾上,取下幾張早已寫好的黃紙,遞給張承負。
“準備一下吧!五天后,就在墳丘周圍舉行大葬!”
“是!老師!”
五日后,招魂的黃幡,佇立在連綿的墳丘上。太平道徒們用石頭砌了祭壇的底座,壘了壇頂,壇下又圍了火塘。然后,草灰與朱砂畫的鎮魂符,密密麻麻垂掛在周圍的樹上,就像垂下的死者的眼。這么說也不算錯,因為在樹下的墳中,確實掩埋著數以千計的尸體,讓樹下的蟻穴都連成了片。
“符是眼,蟻是身,樹干寄著魂…這就是死后的命!…”
五師兄謝初幽幽嘆息,四師兄潘靖之贊同點頭。兩漢的巫俗從上古傳承至今,早已深深融刻在人們的心中,融入了死后的葬禮上。
“承負,來!你選一個獸面戴上。”
聞言,張承負走上前來,從大師兄馬元義的手中,挑了一張黑犬的獸面具,正好能遮蓋全臉,只露出一雙黑眸。
上古的巫者舉行祭禮,是必然要戴面具的。葬禮祭典中常見的面具,是虎、鹿、犬的木頭獸面,相當于引導魂魄的鬼使。而獸面又有赤紅與漆黑兩色,象征陽氣或威靈。
等張承負戴好面具一看,只見周圍的師兄們,都變成了紅虎、黑虎、紅鹿、黑鹿,還畫著夸張的笑與哭。而一只“紅鹿”笑著開口,卻是五師兄謝初拉長的巫調。
“小師弟,之前學的巫鬼步沒忘吧?記好了,一腳實一腳虛,一步緩慢低沉,一步輕掠地面。似飄非飄,似立非立,身軀扭轉,手足帶鈴舞動…嗯,這次不用‘驅鬼’,兩只手就‘招魂’、‘送魂’兩個動作!”
“紅鹿”一邊說著,一邊熟練的跳起巫祭的鬼步。剛跳了幾下,另一只“紅虎”拉住了他。“紅虎”伸出手,指了指招魂幡下面,不帶面具、只是系著黃巾的大賢良師,沉聲道。
“師父要開壇了!我們去上前準備。”
“是!大師兄。”
弟子七人分列向前,圍著墳丘上的祭壇,站成了一圈。從墳丘的高處往下望,只見三千多百姓烏壓壓的,都期待的聚集在丘陵下。而八百太平道徒,分站在百姓們兩邊,也一齊往上望。至于五百童子們,則十人一隊,沿著丘陵站好,在安靜等待。
所有人都安靜的等待著,一雙雙眼睛的目光,都匯聚在大賢良師的身上。大賢良師張角額頭點著朱砂,頭上戴著黃巾,身上披著黃色的麻衣,一手拄著九節的竹杖,一手舉著燃燒的火把。
黃昏的夕陽斜斜而去,照著他悲憫的臉,像是染上了一層血。他就這樣靜靜佇立了許久,直到暮間風起,才踏出了第一步禹步,哀哀唱到。
“魂兮歸來,魄兮莫遠!…”
“魂兮歸來!!”
聽到張角的起唱,張承負也用清亮的聲音,唱出拉長的巫調應和。而后,七名弟子同時戴著獸面,圍繞著祭祀的祭壇,跳起巫俗的鬼步。
叮鈴鈴的銅鈴聲,就從他們的手腕、足腕上響起。巫者踏出虛步,便是身形如魂。上下魂鈴亂響,只見風沙微動。緊接著,又是張角低沉的召喚。
“魂兮歸來,莫迷遠鄉!”
“魂兮歸來!!”
一眾弟子們再次應和,步伐越發急促,銅鈴叮叮連響。
“魂兮歸來,莫戀寒塘!”
“魂兮歸來!!”
這一次,眾多童子們舉起雙手,稚嫩的呼喊著。
“魂兮歸來,風急路長,莫逐枯桑!”
“魂兮歸來,幡在高張,鈴在叮當!”
“魂兮歸來!!”
急促的呼喚聲聲動人,山丘下,太平道的門徒們也同樣舉起雙手,對著黃昏的天空吶喊。而后,數以千計的百姓們,終于忍耐不住,舉手呼喊起死去的親人。
“魂兮歸來,勿畏陰風。”
“魂兮歸來,勿恐鬼吏。”
“魂兮歸來,吾以太平,開黃天之門!”
招魂喊出七次,禹步踏出七星。直到最后一聲開門的召喚,大賢良師張角才舉起手中的火把,嘩的一聲點燃祭壇下的火塘。青煙燃起,紛飛的火屑像是魂靈的虛影,死去的人們似乎從墳丘下蘇醒,從滿樹的符紙睜眼,看向別離的親人與世間!
“魂兮歸來,莫向遠方。風寒路險,鬼哭山荒。
魂兮歸來,莫戀舊鄉,太平大道,引汝安藏。”
大賢良師的喊聲忽然縹緲,就像要飄去黃昏的分界。而聽到這《招魂安靈歌》,五百童子們也齊聲清唱,與死去的爹娘、爺奶或是其他親長們說話。
“來兮歸兮,與我同坐,粟飯一盂,井水一瓢。
灶有炊煙,田有新糧,黃天開路,太平安康…”
這是溫暖的描述,描述死后黃天太平的世界。無論死去的人能否聽到,活著的人會燃起一份渺茫的希望,獲得來之不易的安撫。
“粟飯一盂,井水一瓢。灶有炊煙,田有新糧…太平安康!”
這一刻,童子的歌聲遙遙飄遠,丘下的百姓癡癡聆聽。直到反復三遍唱罷,大賢良師的吶喊,才再次響起,帶著對大漢朝廷的痛斥,也帶著發自內心的憤怒,喚醒數以千計的百姓。
“漢氣已滅,青龍斷光,官賊奪食,豪強焚鄉。
汝死非命,冤氣沖霄,黃天將立,人鬼共亡!”
大賢良師疾聲高唱,先是巫鬼的古調,接著是通俗的鄉言,要讓所有百姓都能聽懂。
“魂魄開了口!他們是冤死的!死于官賊,死于豪強,死于有罪的蒼天!”
“朝廷的皇帝無道!賣官鬻爵,盤剝百姓,卻不拿出分毫,賑濟天下的蒼生!”
“大漢的氣數盡了!地震山崩,水旱蝗蟲,日食大疫,這都是老天對應的天象!”
“天命已經變了!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炎漢的火德將衰,黃天的土德當興!”
“土德代火德,黃天代青漢!舊的天數已盡,新的天時已到!…”
這一聲聲振聾發聵的宣告,讓七位弟子祭舞越發激烈,讓八百門徒舉著雙手吶喊,讓三千百姓伏跪在地,盡數呼喚起“黃天”!
而在這祭禮的中心,張承負一邊急促祭舞,一邊看著眾人發自內心的呼喊,哪怕是三位出身士族、小吏的師兄,都一樣虔信到癲狂。這一刻,他的心中滿是震撼,對漢室必然注定的滅亡,深信不疑!
“天象證明氣數,失德失去天命。土德代火德,黃天代青漢!…”
“這種讖緯預言般的口號,若是由太平道的大賢良師喊出,就此流傳天下…那么,大漢的人心喪盡,就只是時間的問題!這是對漢室的合法性,發動了最為致命的一擊啊!”
兩漢承接先秦上古,以五德始終的天命,作為漢室統治合法性的源泉。而在這個時代人們的眼中,“天命”的象征,就是“天象”與“讖緯”。所以,天命的更替,也必然是通過“天象讖緯”來實現!
當大賢良師在冀州巨鹿,用自己一生的性命與威望,喊出“五德更替、天命更迭”的“讖緯”…那它的影響力,絕不僅僅在于底層的百姓,更會在中層識字的豪強官吏間流傳,甚至傳到上層研究天象的世家大族與藩王心中!
這樣的符合天象的“讖緯”,不僅底層茫茫的百姓會相信,高高在上的世家大族和豪強,同樣也會相信!而這,就是對大漢統治來說,最為可怕的事情。
人心所向,大廈筑起。人心所背,帝國崩塌。漢室的武德尚未衰微,但人心卻先武力一步,早已喪盡了。
僅僅在黃巾起義數年后,黨人王芬就敢圖謀廢帝,廢一位在帝位上呆了二十年、正當壯年的皇帝!而當董卓入京,一個區區的中郎將,就敢妄行廢立之事,還圖謀成功了!這些人心中所想、所信、所憑借的依據,與其他人心中的相同,其實并無其他,就是這天象與讖緯,就是太平道喊出的“天命更替”而已!
“數十萬黃巾的血,只是讓這一句讖緯流傳天下,讓所有人都聽到了耳中…而此時,這一句大賢良師喊出的讖緯,便是對漢室合法性最徹底的打擊,是給漢室掘墓,挖斷樹根的那一鏟!…”
想到這,張承負渾身震顫,巫鈴紛響。他跳起的祭舞越發如鬼似幻,就像踏過了華夏數千年的滄桑,見證了人間的興亡苦難。
“天道代序,五德更興;黃天代青漢,太平應而至。這就是注定的天命!天命不可違,天數必然至…”
“魂兮歸來!太平道告汝冤屈!魂兮歸去!太平道引汝歸路!…魂兮歸去!太平道引汝等入黃天!…”
祭壇上的大賢良師佇立著,吟唱著,把一張張寫滿宣告的符紙,燃燒告祭給死去的災民,告祭給冥冥的黃天。他在告訴所有的人,所有活著的,或者死去的人,告訴他們“漢室將亡”。而后,這就會成為流傳的“讖緯”,成為注定的“天數”,更成為傾倒的“人心”!
祭祀的歌聲蒼涼茫茫,從墳丘響徹巨鹿的原野。當“招魂”、“對談”與“告祭”結束,最后的“安魂”就隨之而至。
祭壇上,大賢良師再次聲音低緩,山丘上的童子們也唱出最后的祭曲,送歸來的魂魄,去往安寧的黃天。
“魂歸太平,魄歸黃天,不入孤冢,不墮鬼門。
黃天在上,太平在人,與我同道,永得安寧!…”
“魂兮歸去!無饑寒病死之苦,無官賊豪奪之害,入太平的黃天,永得死后的安寧!~~”
夕陽已經落去,夜色蒼茫而至。三千鄉民、八百門徒、五百童子,都圍繞著長出荒草的墳丘,圍繞著祭壇上的大賢良師與“巫者”們。所有人重復著最后的祝禱,說著說著,就聲音哽咽,泣不成聲。
“魂兮歸去!無饑寒病死之苦,無官賊豪奪之害…”
“愿入太平黃天,永得安寧!~~”
“愿太平!~~”
歌聲縈繞,回音繞墳丘不絕。數千百姓伏地痛哭,哭聲哀哀,哭盡生民之苦。而當這一場祭禮的哀哭之后,他們的哀傷會深藏,迷茫將淡去。當恐懼知曉了原因,看清了前路,就會化作心底的憤怒。而憤怒所向,無非是以卑賤的螻蟻蛾賊之軀,死中求活,為大漢掘墓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