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風雨兼程中的蛻變
1995年的深秋,BJ的梧桐樹在晨風中抖落最后幾片金黃。林宇跨上那輛叮當作響的飛鴿牌二八自行車,車梁上綁著的鋁制水壺隨著顛簸發出清脆撞擊聲,與車鈴混在一起,像是奏響了新一天的序曲。BP機在軍綠色帆布包里突然震動,液晶屏幕上跳動的數字代碼顯示著國貿大廈客戶的緊急訂單——在這個大哥大還屬奢侈品的年代,這臺摩托羅拉大漢顯BP機,是他與外界聯系的重要紐帶。
他停在新圈定的華貿寫字樓前,仰頭望著這座剛落成不久的玻璃幕墻建筑。樓體反射著秋日的陽光,刺得人睜不開眼。這棟建筑不僅代表著北京現代化進程的新高度,更承載著他對拓展業務版圖的無限期許。深吸一口氣,他將團隊章程初稿塞進懷里,那是用復寫紙謄寫的三份文件,邊緣還帶著油墨未干的痕跡。樓道里飄來復印機特有的臭氧味道,與保潔阿姨手中的消毒水氣息交織,勾勒出90年代寫字樓特有的氣息。
推開物業辦公室的門,一臺聯想586電腦正在角落嗡嗡作響,屏幕上跳動著WPS文字處理系統的界面。接待他的物業經理劉姐,身著當時流行的墊肩西裝,指甲上涂著暗紅色指甲油,與桌上擺著的搪瓷缸形成鮮明對比。“小林啊,你們這大學生創業的想法是挺好,可樓里都是外資企業,規矩多著哩。”劉姐轉動著圓珠筆,在《寫字樓文化服務方案》上輕輕敲了敲,“上次你們在隔壁樓搞活動,聽說還堵了消防通道?”
林宇額頭滲出細汗,慌忙從帆布包里掏出一沓彩色照片——這些用富士膠卷拍攝的活動現場照片,還是托在彩擴店打工的同學加急沖印的。“劉姐,您看這是我們上個月在國貿舉辦的英語角活動,還上了《北京青年報》的‘大學生創業’專欄呢!”他翻開泛黃的報紙,手指無意識地摩挲著算盤珠子,這把陪他走南闖北的老物件,此刻成了他緩解緊張的依靠。
正說著,國營文具店的孫老板突然推門而入。他脖子上掛著BP機,胸前別著國營單位的工牌,皮鞋在水磨石地面上敲出清脆的聲響。“小劉,你可別被這些毛頭小子騙了!他們能懂啥商業規范?上次在中關村,我親眼看見他們把書攤擺到馬路牙子上!”孫老板掏出皺巴巴的《北京晚報》,指著上面關于占道經營整治的報道。
林宇強作鎮定,從包里取出一個3.5英寸軟盤:“劉姐,這是我們自主開發的庫存管理系統,用BASIC語言編寫的,能實時統計庫存和銷售數據。”他從褲兜里摸出一張皺巴巴的打印紙,上面密密麻麻記錄著代碼運行結果。在那個Windows 95剛發布的年代,能掌握編程技術的大學生少之又少,這份技術實力讓劉姐的態度有了些許松動。最終,她同意給予三天試銷期,但提出必須在午休時間營業,且不能占用公共區域。
試銷首日,林宇和團隊凌晨五點就起床準備。王悅用從廣告公司廢品堆里撿來的KT板,連夜手繪了“知識加油站”的宣傳海報;陳輝把從舊貨市場淘來的夏普卡帶錄音機調試到最佳狀態,準備播放《中國經營報》的財經新聞摘要;蘇晴則戴著袖套,認真核對每本書的進貨價和零售價,算盤珠子在她指尖翻飛,發出悅耳的聲響。
然而,剛擺好書攤,四名穿著藏藍色制服的城管突然出現。“誰讓你們在這兒擺攤的?不知道最近在創衛生城市嗎?”城管隊長指著攤位,語氣嚴厲。林宇急忙掏出物業開具的證明,手心的汗水幾乎要把紙張浸濕。“同志,我們是和物業簽了協議的,您看這紅頭文件……”他的聲音在空曠的大堂里顯得有些單薄。好在有物業的及時溝通,城管只是警告了一番,并要求他們必須在顯著位置張貼營業執照復印件——那個年代,紙質證件的規范管理是重中之重。
這次風波讓團隊意識到,在市場經濟浪潮中,光有創新想法遠遠不夠。當晚,大家圍坐在宿舍里,借著15瓦的燈泡昏黃的光線,討論應對之策。蘇晴翻出從圖書館復印的《市場報》合訂本,一篇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文章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我們可以搞‘知識進企業’公益講座,既能提升形象,又能和政府部門搞好關系。”她推了推黑框眼鏡,鏡片后的目光堅定。
與此同時,林宇開始著手籌備企業培訓服務中心。他騎著自行車跑遍了海淀圖書城,在盜版書攤和正版書店之間穿梭,收集關于企業管理的最新書籍。拜訪培訓師時,他常常帶著裝滿速溶咖啡的保溫杯,在對方辦公室一坐就是半天。在一間堆滿《哈佛商業評論》影印本的辦公室里,張教授的話讓他記憶猶新:“做培訓,得有自己的核心課程,光靠翻譯國外教材可不行。”
為了組建師資團隊,林宇和王悅在校園公告欄張貼手寫的招聘啟事,用的是當時流行的美術字寫法。他們還通過校友關系,聯系到幾位在國營企業從事管理工作的學長。資金方面,盡管有了之前的融資,但面對動輒上萬元的課程開發費用,仍是杯水車薪。林宇多次前往學校創業基金管理處,看著墻上掛著的“支持大學生創業”標語,心中五味雜陳。辦公室里擺著的四通打字機,與窗外飛馳而過的桑塔納轎車,仿佛隱喻著這個變革時代的矛盾與機遇。
轉機出現在學校舉辦的“京郊杯”創業大賽上。林宇和團隊連續一周泡在學校機房,用WPS精心制作參賽PPT。他們反復修改商業計劃書,甚至借鑒了剛創刊不久的《中國企業家》雜志中的案例分析。比賽當天,階梯教室里坐滿了評委和觀眾,講臺上的投影儀忽明忽暗——這是學校剛引進的進口設備,還不太穩定。
“我們的目標,是打造一個集圖書銷售、知識分享、企業培訓于一體的文化服務平臺。”林宇站在講臺上,背后的屏幕上閃過他們用掃描儀制作的業務流程圖。當他講到“利用互聯網技術搭建線上知識庫”時,臺下傳來一陣騷動——在這個大多數人還不知“上網”為何物的年代,這個設想顯得格外超前。
最終,“宇晴文化服務社”憑借創新的商業模式和扎實的市場調研,榮獲大賽二等獎。頒獎儀式上,林宇接過印有燙金字樣的獲獎證書,看著臺下激動的團隊成員,眼眶不禁濕潤。獎金和政策支持不僅解決了燃眉之急,更重要的是,這份榮譽讓他們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獲得了更多認可。
夜色漸深,林宇騎著自行車穿行在長安街。街邊的霓虹燈牌閃爍著“大哥大銷售”“BP機尋呼”的字樣,國貿大廈的玻璃幕墻在月光下泛著冷光。BP機突然震動,新的商機正在召喚。他握緊車把,加速向前騎行,車輪碾過落葉的沙沙聲,仿佛是時代前進的腳步聲。在這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90年代,林宇和他的團隊,正朝著夢想的方向,堅定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