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倡導調肝的現實意義
現代醫學正在從“生物醫學模式”向新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化,而我們的祖先,早在《黃帝內經》中就認識到七情致病主要影響人體氣機,故云“百病皆生于氣”。金元朱丹溪曰:“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郁,諸病生焉。”中醫學早已重視肝在調理情志、氣機、氣血、陰陽、樞機、臟腑等方面的作用,通過調肝可治百病,歷代醫家論述頗豐。當今運用現代科技方法已證實肝對神經-內分泌-免疫調節網絡有很大影響。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生活節奏的加快,人類疾病譜也在改變,精神情志致病有所增多,肝郁、肝火、肝風、肝陽、肝陰不足、肝血虧虛等肝臟自身證候較易產生。由于五臟相關,由此又可影響全身各臟腑,產生諸多病候,反之各臟腑病變也可使肝臟受累。盡管歷代醫家中不乏論肝治肝的典范名著,但在當今仍有必要詳盡總結闡述肝自身病變、肝與他臟同病的病機與治法,以傳承對中醫經典理論的認識,并進一步發展創新,應對疾病譜的變化及醫學模式的轉變。因此,我認為對“調肝”這一理論與方法的系統論述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是中醫辨證論治的需求,是中醫傳承發展的任務,更是千百年來中醫繼承發揮《黃帝內經》“以通為用”“以平為期”“和”思想核心理論的體現。適應需求、弘揚學術、擔當使命、造福民眾,這正是倡導調肝的現實意義。于是,我和我的四位弟子并聯合各學科英才,力求通過調肝論探源(傳承)、闡釋(發揮)、應用(發展)三個單元,闡古揚今。對調肝做出較為系統全面的總結,更想讓同道后學從《調肝論》中深入理解中醫學的豐厚底蘊,努力研習,兼收并蓄,做好傳承創新,從而推動中醫學界對“調肝”這一學術思想的應用與發展,對人類的健康事業做出更大貢獻。
武維屏
2021年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