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藥科普教育叢書:中醫穴位養生
- 張曉天 馬俊堅主編
- 803字
- 2025-04-29 18:07:00
第三節 穴位的分類
一般將歸屬于十四經系統的穴位稱“經穴”,未歸入十四經的補充穴位稱“經外奇穴”,而以局部壓痛點取穴則稱“阿是穴”。
一、經穴
經穴是指歸屬于十二經脈、任脈和督脈的穴位,總稱“經穴”,均有具體的穴位名稱和固定的位置,分布于十四經脈的循行路線上,有明確的主治證,通常與歸屬經脈密切相關。穴位有單穴和雙穴之分,督脈、任脈走行路線位于正中,是為一名一穴;十二經脈走行左右對稱分布,是為一名雙穴。十二經脈的循行也有一定順序,營氣行于脈中,衛氣行于脈外,營氣的運行順序就是十二經脈的順序,與前后正中走行的督脈、任脈也相通,構成了“如環無端”的氣血流注順序。具體如圖1-3-1所示。

圖1-3-1 十四經脈流注圖
二、奇穴
經外奇穴泛指未歸入十四經脈范疇,并有具體位置和穴名的經驗效穴,簡稱“奇穴”。奇穴是在“阿是穴”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奇穴的主治證比較單一,大多對某些病證有特殊療效,如四縫治療小兒疳積、安眠治療失眠。
奇穴的分布較為分散,部分位于十四經脈的循行路線上;也有部分雖然不在十四經脈循行路線上,但與經絡系統有緊密聯系;有的奇穴并非指一個穴位,而是多個穴位的組合,如十宣、華佗夾脊穴等。歷代對奇穴記載不一,也有一些奇穴在發展過程中被歸入經穴,如印堂于2006年9月18日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腧穴名稱與定位》(GB/T 12346—2006)中由經外奇穴歸入督脈。
三、阿是穴
阿是穴既不是經穴,也不是經外奇穴,只是在按壓痛點取穴,因此這類穴位沒有具體名稱和固定位置,而以壓痛或其他反應點作為治療部位,又稱不定穴、天應穴、壓痛點。阿是穴大多位于病變附近,也可在距其較遠處。
“阿是”之名見于唐代《備急千金要方》:“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當其處,不問孔穴,即得便快成痛處,即云阿是。灸刺皆驗,故曰阿是穴也。”如奇穴中的闌尾、膽囊等。對于壓痛取穴,凡符合經穴或奇穴位置者,稱經穴或奇穴,均不符合者才可稱“阿是穴”,用以補充經穴、奇穴之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