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一次性打火機
- 重生80年代:科技致富手冊
- 不寐之夜
- 2138字
- 2025-05-11 20:00:00
打火機是個舶來品。
80年代,一只小小的一次性打火機被當成高端奢侈品售賣。
要20元,以日本和美國企業(yè)為主。
如此高的價格自然就讓很多商人趨之若鶩。
國人就對每個零件進行細致研究剔除不必要的零件,將其余零件換成更便宜的材料。
重新設計了一次性打火機,將打火機的成本從幾塊壓低到幾毛。
同時,只要市面上出現(xiàn)一款國外的新型打火機。
國產總能在第一時間量產并不斷改進,售賣極具性價比的打火機。
從此國產打火機憑借價格優(yōu)勢迅猛出海,快速占領海外市場。
美國1994年全國人口只有2.6億,卻從中國進口2.8億個打火機,當地的打火企業(yè)沒辦法活了。
于是,后來“著名”的打火機廠商Zippo就花錢托關系。
在美國國內通過了一個法案,要求所有兩美金以下的打火機必須要安裝打火機兒童安全鎖。
這個法案相當的陰險,他明明是要阻止外國產品的競爭,卻打著保護兒童的名義。
聽說為了通過這個法案,還專門弄了幾場火災。
再通過媒體的宣傳,這個方案就通過了。
那么為何定價是兩美金以下?
因為zippo廠商自己造不出來兩美金以下的打火機。
90年代中國生產的打火機,幾乎搶占了全球的低端打火機市場。
國產打火機不僅靠著低價,更是走在時尚的前沿。
比如歐美人手大,喜歡大個的打火機,寬度比常見的打火機多5mm。
韓國人喜歡包裝花哨的打火機,日本人的打火機群體則以女性為主,他們喜歡迷你打火機。
邵東打火機始終走在時尚和創(chuàng)新的前沿,東南亞市場消費者偏愛彩色系,需要把打火機噴繪成大紅大紫。
歐美消費者青睞簡約風廠家就推出極簡包裝,年輕人喜歡潮流酷炫,加裝手電筒的打火機就悄然面世。
不過自從歐美國家以保護兒童相關的法案通過后,國產打火機公司成了案板上的肥肉,任人宰割。
后來國產打火機公司又通過技術創(chuàng)新,成功將人工成本從原來的0.1元降低到0.015元。
幾十年后,更是憑借智能化生產模式,成功將原本勞動密集型的產業(yè)轉型升級為高度自動化的技術密集型產業(yè)。
在這小小的打火機中,技術被發(fā)揮到了極致,成本被壓縮到了最低。
當人們談論中國制轉型升級時往往關注飛機,高鐵,大型船舶、芯片等高端制造業(yè)。
但實際上這1塊錢的打火機更實實在在的彰顯了中國制造的非凡實力。
但是現(xiàn)在有個問題,自己要不要做打火機?
這東西太簡單,太好做,老頭老太甚至小孩買了零件一天都能組裝幾百個。
王向陽一時間也拿不定主意,他打電話給香港的朋友,幫忙買幾十個不同種類的日本打火機。
一周后,王向陽接到了從香港發(fā)過來的貨。
他通過拆解研究,也發(fā)現(xiàn)了為了日本的打火機為何這么貴,居然高達兩三百塊一個。
因為他發(fā)現(xiàn)日本的一次性打火機外殼主要由金屬制成,而金屬材料成本較高。
這直接導致了打火機的整體成本上升。
相比之下,首先,國產的打火機大多使用塑料外殼,成本更低。
其次,日本的一次性打火機定位為高端產品,主要面向高端市場,因此價格較高。
最后,技術壟斷和品牌效應。
日本是最早發(fā)明打火機的國家,其技術壟斷和品牌效應也使得其產品價格居高不下。
幾天時間,王向陽就把日本打火機的替代材料都想好了。
他自己手工搓了一個一次性打火機,咔嚓一聲,王向陽看著火焰有點出神。
“王向陽,你朋友來找你了,一天天的就待在宿舍算什么事???”
王向陽聽到段飛龍的嘮叨聲,扭頭看到了白芍光、白曉云、孫廣輝等一群人。
他愣了下后問道:“有段時間沒見了,出啥事了?”
幾人對視一眼,白曉云回道:“我們出去說?!?
王向陽跟著他們下了樓,坐上車就走。
一些同學看著離開的幾輛車他愣了下,本以為是普通朋友,沒想到居然還是富家公子。
他們怎么攪到一起的?等他回來好好問問。
上車后,看他們都一臉凝重,多半不是啥好事。
到了東宮粵菜館,一群人吃吃喝喝后,孫光輝說道:
“王總,3萬個衛(wèi)星鍋已經生產好了。
我也試著和武漢重型機床廠談了,但是對方并不在意?!?
王向陽疑惑的看了眼車內的人,他們對于談判失敗好像沒有一點波動,那說明不是這事。
孫光輝看著遲遲沒問他的王向陽,有點無語。
白曉云笑道:“孫哥,你直接說事,王哥本事很大的?!?
王向陽看了一眼孫光輝,他不喜歡吞吞吐吐且對他隱瞞的人。
孫廣輝意外的看著王向陽,通過這一段時間和他們的相處,除了白曉云、周冰外這些人都挺天真的。
本以為王向陽同樣如此,沒想到城府挺深的。
“剛剛我在廣東那邊的朋友告訴我,星空傳媒集團研發(fā)出一款衛(wèi)星鍋。
主要用于為大陸開設以娛樂為主的電視頻道,以此來打開大陸市場。
聽說這種設備已經在香港和廣東開賣,可能不久后就會賣到全國各地?!?
王向陽皺了一下眉頭,衛(wèi)星鍋最早是星空傳媒集團研發(fā)出來,為了打破內地市場的?
好像這樣一想,所有的事情就串起來了,怪不得李黃瓜要拿30億投資星空衛(wèi)視,原來都是已經安排好的事情。
“你有什么打算?”
孫光輝說道:“目前大陸上的不少企業(yè)都聞風而動,都在偷偷地研究。
估計很快全國各地都會冒出來無數生產衛(wèi)星鍋的企業(yè)。”
王向陽點了點頭,一點都不意外。
“我提議趁著他們還沒生產出來,我們先把庫存里的貨全賣了,不用再考慮和武漢重型機床廠談判。”
前面有李黃瓜頂著,后面還有如同雨后春筍般冒出來的衛(wèi)星鍋生產企業(yè),確實可以不和武漢重型機床廠合作。
現(xiàn)在武漢大概700萬,如果按照一家四口來算,大概175萬個家庭,他們這3萬個衛(wèi)星鍋應該能夠輕松消化掉。
“賣掉之后,你有什么打算?”
孫光輝遲疑道:“后面的競爭估計很慘烈,我建議撈一筆就跑。”
王向陽問道:“那招來的員工和設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