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文化傳承
書名: 清平村的筑夢之路作者名: 作家辛為本章字數: 2646字更新時間: 2025-04-24 08:47:20
清平村在產業蓬勃發展、經濟騰飛之際,林宇卻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他望著村里拔地而起的現代化建筑,穿梭如織的游客,心中總覺得缺了些什么。直到有一天,他看著一位老人坐在村口,熟練地編織著竹籃,周圍圍坐著幾個孩童,眼中滿是好奇與向往,那一刻,他恍然大悟:鄉村文化,才是清平村的靈魂所在。
曾經,清平村的百年民俗和精湛手工藝,如同隱匿在歲月深處的珍寶,隨著時代的變遷,漸漸蒙上了灰塵。年輕一代為了生計外出闖蕩,古老的傳統技藝后繼無人,許多民俗活動也因缺乏組織而日漸式微。林宇深知,如果任由這種情況發展下去,即便清平村的產業再興旺,也終將失去那份獨特的韻味與根基。
于是,一場挖掘、整理清平村傳統文化的行動在林宇的帶領下緊鑼密鼓地展開了。他召集了村里的老人們,這些老人是歲月的見證者,是鄉村文化的活化石。在村頭的老槐樹下,大家圍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語地回憶著往昔的點點滴滴。
“我記得小時候,咱們村每年都有一場盛大的豐收祭,全村人聚在一起,感恩土地的饋贈,那場面,熱鬧得很吶!”李大爺瞇著眼,沉浸在回憶中,臉上洋溢著笑容。
“還有咱村的舞龍舞獅,那可都是祖傳的手藝,舞起來虎虎生威,可惜現在年輕人都不會咯。”王大爺搖著頭,話語中滿是惋惜。
林宇認真地聽著,手中的筆不停地記錄著。隨后,他又組織了一批年輕人,成立文化調研小組,深入田間地頭、農戶家中,搜集那些散落民間的民俗物件、古老傳說和手工藝制作方法。
在一間破舊的倉庫里,他們發現了一套保存完好的傳統婚俗服飾,繡工精美,圖案寓意深遠,雖然歷經歲月侵蝕,依然能看出當年的華麗。還有一位老奶奶,顫顫巍巍地拿出了自己年輕時制作的剪紙作品,花鳥魚蟲、人物故事躍然紙上,栩栩如生。調研小組如獲至寶,小心翼翼地將這些珍貴物品登記、整理、妥善保存。
隨著資料的逐漸豐富,林宇決定將這些文化瑰寶展示給世人。他選址在村子的中心位置,一座古樸而莊重的民俗博物館破土動工。博物館的設計獨具匠心,外觀采用了清平村傳統的建筑風格,小青瓦、馬頭墻,與周邊環境相得益彰。館內按照不同的主題分區,有民俗節慶區、傳統手工藝區、農耕文化區等。
在民俗節慶區,通過圖片、影像、實物等多種形式,生動展現了清平村諸如春節拜年、元宵燈會、中秋賞月等傳統節日的慶祝方式,以及豐收祭、祈雨儀式等特色民俗活動的全過程。游客們走進這里,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過去,親身感受著鄉村節日的歡樂氛圍。
傳統手工藝區則是能工巧匠們的舞臺。竹編、木雕、刺繡、剪紙等各類手工藝品琳瑯滿目,一旁的展示臺上,還擺放著制作工具和半成品,游客們可以近距離觀賞手工藝人的精湛技藝,甚至還能在他們的指導下,親手體驗制作的樂趣。一位來自城市的小女孩,在刺繡工坊里,跟著老奶奶一針一線地學習刺繡,盡管手法稚嫩,但眼神中充滿了專注與興奮,當她完成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件刺繡作品——一個小小的荷包時,臉上綻放出了自豪的笑容。
木雕工坊里,年輕的匠人手持刻刀,在木頭上精雕細琢,隨著木屑紛紛落下,一幅精美的山水圖案逐漸顯現出來。游客們圍在旁邊,不時發出陣陣驚嘆,紛紛拍照留念。這些手工藝品不僅承載著清平村的歷史與文化,還成為了游客們喜愛的旅游紀念品,為村子帶來了額外的收入。
為了讓傳統技藝真正傳承下去,林宇還在村里開設了手工藝品工坊,邀請村里的老藝人擔任師傅,招收年輕學徒。起初,年輕人們有些猶豫,覺得學習這些傳統技藝既辛苦又賺不到大錢。林宇看出了他們的心思,一方面提高學徒的待遇,給予一定的生活補貼;另一方面,向他們講述傳統技藝的價值與未來發展前景。
“咱們這些手藝,可是老祖宗傳下來的寶貝,現在外面市場對純手工制品需求很大,只要咱們學好了,不僅能把村子的文化傳承下去,還能靠它過上好日子。”林宇的話打動了不少年輕人,陸續有人報名加入工坊。
在師傅們的悉心教導下,年輕學徒們進步飛快。他們將傳統技藝與現代審美相結合,創作出了一批既富有傳統文化內涵又符合現代市場需求的手工藝品,在各類文化展覽、旅游展銷會上大放異彩。
除了實物展示與技藝傳承,林宇覺得還缺一本能系統講述清平村歷史的書籍。于是,他又組織村里的文化人,聯合高校的歷史、民俗專家,開始編撰村史。他們查閱大量的古籍、族譜,走訪每一位健在的老人,力求還原清平村的發展全貌。
經過數月的努力,一本厚重的《清平村史》終于問世。書中詳細記載了清平村的起源、姓氏變遷、重大歷史事件、民俗文化的形成與發展,以及各個時期村民們的生活狀況。這本書不僅成為了村民們了解家鄉的窗口,也讓游客們對清平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當村民們手捧著這本散發著墨香的村史時,心中涌起一股強烈的歸屬感。曾經,他們或許只知道埋頭苦干,對村子的歷史文化知之甚少。如今,他們明白了自己從哪里來,祖輩們經歷了怎樣的風雨,這份認知讓他們更加熱愛這片土地,愿意為守護和傳承清平村的文化付出更多努力。
隨著民俗博物館、手工藝品工坊的成功運營和村史書籍的出版,清平村的文化傳承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傳統文化不再是被遺忘的角落,而是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融入到村民的日常生活與游客的旅游體驗之中。
然而,文化傳承之路并非一馬平川。在全球化與現代化的浪潮沖擊下,外來文化不斷涌入,年輕一代的審美觀念和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對本土傳統文化的接受程度面臨挑戰。同時,由于傳統技藝學習周期長、技藝難度大,工坊里的年輕學徒流失現象時有發生。
面對這些問題,林宇并沒有氣餒。他深知,文化傳承是一場持久戰,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為了吸引年輕一代關注傳統文化,林宇與蘇瑤商量后,決定利用社交媒體平臺進行推廣。他們拍攝制作了一系列精美的短視頻,展示清平村傳統民俗活動的精彩瞬間、手工藝品的制作過程,配以時尚動感的音樂和幽默風趣的解說,在抖音、微博等平臺上發布。這些短視頻迅速走紅,吸引了大量年輕網友的關注與點贊,許多年輕人甚至慕名而來,親身感受清平村的文化魅力。
針對年輕學徒流失問題,林宇調整了培養模式。在保留傳統師徒傳承精髓的基礎上,引入現代職業教育理念,制定了標準化的課程體系,將技藝學習分為基礎、進階、高級等不同階段,每個階段設置相應的考核標準和獎勵機制。同時,加強與外界的交流合作,選派優秀學徒到知名手工藝工作室、文化企業實習,拓寬他們的視野,讓他們看到傳統技藝的廣闊前景。
在林宇和村民們的共同努力下,清平村的文化傳承工作穩步推進,鄉村文化的火種越燒越旺。未來,清平村將繼續堅守文化自信,不斷探索創新,讓這顆璀璨的鄉村文化明珠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