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穩固江陵,潘濬上位
- 三國:從劇透諸葛亮開始三興炎漢
- 我要吃餛飩
- 2256字
- 2025-05-10 23:02:00
次日清晨,江陵府衙的議事堂內,那股因封賞而起的躁動余波尚未完全平息。
關羽端坐主位,恢復了平日的威嚴。
他那雙丹鳳眼掃過堂下諸將官吏,不容置疑的聲音傳達著命令。
“自今日起,江陵軍政,需有新章程。”
堂下眾人屏息凝神。
連日來的變故已讓他們明白,這位荊州之主決心要有一番大動作。
“翊軍將軍趙云。”
關羽喚道。
“末將在!”趙云出列,身姿挺拔。
“江陵軍務,包括士卒操練、軍紀整肅、城防布置以及與前線軍情通傳協調,皆由你協助本將總攬。”
關羽語氣一頓,目光轉向另一人。
“治中從事潘濬。”
潘濬躬身出列,神色恭謹。
“下官在。”
“江陵一應糧草調度、軍資輸送、民事安撫,皆由你負責。”
此言一出,潘濬心中微瀾。
他清楚,這是重用,也是考驗。
關羽目光掃過二人,沉聲道:
“子龍將軍與潘治中,皆是本將倚重之人。”
“往后江陵后方諸事,某放手予你二人整頓,任何人不得掣肘阻撓。”
“違令者,軍法從事!”
他心中暗道:
“孔明與子龍皆言潘濬可用。先前吾過于信任糜芳,反倒將潘濬架空。此次,便看他能耐如何。”
潘濬深深一揖。
“下官領命,必不負君侯所托。”
他表面平靜,內心卻在飛速盤算。
之前由于關羽的輕視,他只能批閱些無關痛癢的公文,有志難伸。
如今大權在握,正是他施展抱負,整合荊州本土力量,為將來謀取更大話語權之時。
趙云亦抱拳領命。他看向潘濬,神色平和。
“潘治中,軍政事務繁雜,你我當戮力同心,為君侯分憂。”
“趙將軍所言極是。”潘濬應道。
散會之后,趙云并未立刻投入繁雜的軍務,而是先找到了田信。
此刻田信正在臨時辟出的工坊區域,與幾名工匠比劃著什么。
“德遠。”趙云的聲音傳來。
田信回頭,見是趙云,臉上露出一絲笑意。
“子龍將軍。”
趙云走近,目光落在那些半成品的齒輪與木制構件上。
“水力床弩進展如何?”
“回將軍,關鍵的傳動與水輪部分已大致成型,正在調試齒輪的咬合精度與材料強度。”
“預計再有二十余日,第一批試驗品便可完工。”
“只是,怕是趕不上君侯北伐的先期行動了。”
田信略帶遺憾地說道。
趙云點頭,對此已有預料。
“無妨,利器自當精益求精。”
“主公與軍師對你寄予厚望,這水力床弩若能功成,必是我軍攻堅一大助力。”
他話鋒一轉,問道:
“德遠對潘濬此人,有何看法?軍師臨行前曾言潘濬‘有才具,可堪一用’。云雖在軍旅,亦識得些人物,然德遠你視角獨特,或有不同見地,不妨直言。”
田信沉吟片刻。
他知道在原本的歷史走向中,潘濬在被孫權勸降后,率軍討伐依舊抵抗的樊伷和習珍等人,導致收到了一些詬病。
諸葛亮知曉這個情況卻依然對趙云這么說潘濬可用,肯定有他的道理。
田信一邊思考一邊組織著語言。
“潘濬其人,確有干才,尤擅治理民事,條理清晰,手腕亦是不弱。”
“只是,”田信頓了頓,
“他畢竟是荊州本土士族出身,其立場與行事,難免會優先考慮本土世家的利益。”
“用其才,自當清晰權責,使其與我方大略同向。”
“然亦需留意,莫讓其將推行新法之功,過分經營為個人或本土勢力之資本。”
趙云默然頷首。
田信的分析與他隱約的感受頗為契合。
潘濬上任之后,果然展現出其過人的才能。
不過三日,之前因糜芳之事而略顯混亂的糧秣賬目便被他梳理得清清楚楚,民夫徭役的調配也井井有條。
其雷厲風行又不失精細的手段,讓江陵的政務運轉效率肉眼可見地提升。
他對田信所推行的那些格物致知的新鮮事物,也表現出異乎尋常的興趣。
數日后,潘濬特意來到田信的工坊。
“田都尉,”潘濬看著那些排列整齊、分門別類的工具和半成品零件,以及工匠們明顯更有效率的勞作方式,眼中閃過一絲贊嘆,
“濬在府中處理公務,便聽聞都尉改良農具,使農戶耕作省力倍增。”
“今日一見這工坊井然有序,方知都尉不僅精于農桑,于這工匠管理之道,亦有獨到之處。”
田信謙和一笑。
“潘治中謬贊,信不過是借鑒了一些淺顯的道理,將工序細分,責任到人罷了。”
潘濬目光深邃地掃過那些奇特的齒輪和杠桿結構,忽然問道:
“田都尉這些奇巧之物,耗費不菲吧?不知這核心技藝,可有形成書冊章法?”
“若能量產,江陵水師戰力必將大增。”
“只是,這技藝若為江東或曹魏所得,亦是資敵啊。”
“都尉以為,當如何確保此等利器為我漢室獨有?”
這話問得極有水平,既表達了對技術的興趣,又點出了潛在的風險,更隱隱有探尋技術控制權之意。
田信心中一動,面上卻依舊平靜:
“潘治中遠慮。技藝傳承,信自有考量。”
“至于保密,軍師與主公早有明示,凡涉軍國重器,皆有定制,不敢絲毫懈怠。”
“目前這些,也只是雛形,離真正堪用,尚有距離。”
他巧妙地避開了核心,只談保密與未完成。
潘濬微微頷首,不再追問,轉而笑道:
“都尉年輕有為,實乃我大漢之幸。聽聞都尉工坊尚缺一些上等鐵木用以制作弩臂軸承,此事濬已著人去辦,三日內必送到。”
“那便多謝潘治中了。”
田信拱手道。
潘濬又與田信閑談幾句,目光不時在那些圖紙和半成品上流轉,這才告辭離去。
江陵的后方,在趙云的鐵腕治軍與潘濬的精明強干之下,軍紀風貌煥然一新,物資調配亦日漸暢通,為即將到來的襄樊大戰奠定了堅實的后盾。
然水面之下,暗流依舊潛行。
荊州本土的士族豪強們,對于田信推廣的那些新奇技術,以及風聞中可能觸動他們根本利益的鹽鐵官營等新政,依舊抱著深深的疑慮與本能的警惕,觀望之余,亦不乏私下議論與揣測。
田信對此心知肚明。
但他眼下最重要的任務,還是攻克水力床弩的最后難關。
工坊內,爐火熊熊,錘打聲、銼磨聲不絕于耳。
年輕的工匠們在田信的指導下,正全力以赴地解決齒輪在高強度運轉下的耐久性問題,以及水輪與傳動主軸連接處的強度與密封難題。
向寵在一旁,一絲不茍地記錄著各項數據與改良方案。
一切,都在為即將到來的狂瀾,積蓄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