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張耀的邀請下聽了他演講的易堂弟子紛紛響應,從者如云他們聚集到張耀身前熱情地表達自己想要加入研究的決心意愿。
在獲得了眾多易堂弟子的支持之后,張耀便攜手眾人,共同組建了一個猶如興趣小組的團體。
從華夏古代早已存在的提花機花本技術開始入手研究,花本是提花機上貯存紋樣信息的一套程序,它由代表經線的腳子線和代表緯線的耳子線根據紋樣要求編織而成。
在提花機上,紋板套在花筒上,每織一緯翻過一塊紋板,花筒向橫針靠壓一次。當紋板上有孔眼時,橫針的頭端伸進紋板及花筒的孔眼,使直針的鉤端仍掛在提刀上。當提刀上升,直針跟著上升,通過首線鉤子和通絲帶動綜絲提升,此時穿入綜眼的經絲也隨著提升,形成梭口的上層。在綜絲的下綜環中吊有綜錘,在梭口閉合時,依靠其重量起回綜作用。當紋板上無孔眼時,橫針后退通過凸頭,推動對應的直針,使直針鉤端脫離提刀,因此與直針相連的綜絲和經絲均不提升,經絲就沉在下面,形成梭口的下層。所以每根經絲的運動是根據紋板上有孔或無孔來決定的,紋板上的孔則是根據花紋和組織的設計要求軋成的,因此經絲的運動也就符合紋樣和組織的要求。
張耀詳細講解了提花機和花本的前世今生,參加興趣小組易堂弟子們聚精會神,不時發出驚嘆。沒想到千年前的古人就已經掌握了如此精妙的技藝,可以將復雜的紡織圖案轉化成精準的花本,不禁讓人感嘆先賢的智慧和創造力。
在眾人都了解到了提花機和花本的原理后,張耀就順勢提出眾人共同參與研究如何將各種圖形轉化為花本的數學模型。
眾人聽到張耀的提議后,紛紛點頭贊同,眼中閃爍著探索的熱情。他們對張耀講的提花機原理深感興趣,認為這不僅是對古代技術的研究,更是對其背后幾何圖形如何轉換為數學模型的原理探索。
于是,他們開始分工合作,有的負責聯絡各地布商收集他們手中的花本資料,有的專注于研究張耀提供的幾份花本資料,試圖從中找出規律,總結出花本編織的數學原理。
整個過程出乎意料的順利,僅用了兩日時間,易堂的師兄弟們就總結出了花本編制的數學原理。并且開始嘗試搭建相應的數學模型,又過了一天幾何圖形轉換的數學模型便成功研究出來。
第4天剛好外出收集花本的眾人返回龍虎山,眾人便自行嘗試著將花本相對應的圖案,通過圖形轉換數學模型自行編纂,然后再對比自己編纂的花本和收集來的各種花本是否一樣。
以此來檢驗圖形轉換數學模型是否有錯誤的地方,在對比檢驗了收集回來的30多本花本,結果都是和易堂眾人自行編纂的花本完全一樣后,眾人紛紛歡呼雀躍地慶祝他們搭建的第一個數學模型,正式通過檢驗宣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