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三路齊攻益州,堂上互相攻訐
- 誰還不是個漢室宗親了?
- 愚昧的山羊
- 2087字
- 2025-06-19 08:00:00
張任死了。
這則消息像是暴風一樣,讓整個益州的局勢都震蕩起來。
劉璋惶恐不安,尤其在聽到劉賢已經包圍綿竹的時候。
綿竹距離成都已經非常近了,擋在成都前面的,就剩下雒縣和江油了。
而且壞消息不止這一條。
巴西方面,法正聯絡了賨人首領杜濩。
有了賨人的相助,黃忠輕松越過了大巴山,開始蠶食蜀地。
他和趙云兵分兩路,黃忠主攻宕渠,趙云襲擾閬中。
巴西郡守龐羲分身乏術,只能不斷退縮,困守宕渠。
而荊州方面,諸葛亮以書信聯絡孫權,言去歲曹操就在譙郡訓練水師,肯定有南下江東之意。
現在曹操西有馬超,河北又剛平定叛亂,人心浮動,而孫權得到江夏有些日子,已經掌握當地,正是北伐的好時機。
諸葛亮向孫權許諾,只要孫權北伐,劉度這里一定會出兵牽制荊州的曹軍,讓其不能相顧。
孫權收到信后,知道曹操的情況是真的,但是諸葛亮的用意無非是去替劉賢分擔曹操的壓力,讓他能安心占據益州。
孫權準備等上一等,他開始召集軍隊前來鄱陽湖,但按兵不動。
他想的很簡單,禍水東引誰不會,自己要等曹操先出兵,再動手,才是最優解。
無論是西北,還是漢中,亦或是荊州,只要曹操主力動了,那淮泗方面必定空虛無援,正適合自己動手。
其實劉賢和諸葛亮都能想到孫權的性格,他肯定是會這么干的。
不過只要孫權召集了軍隊,那后面的事情可就不是他說了算了。
諸葛亮向北方散去流言,言孫權欲報之前合肥之恥,誓要擒殺蔣濟,以解心頭之恨。
此傳言一出,再加上孫權調動軍隊的動靜,讓曹操不免將目光轉移到了江東。
曹操心想,自己之前因為瘟疫沒有報得了赤壁的仇,現在你孫權還想報仇,真是癡人說夢。
對于曹操來說,西北方面,夏侯淵連戰連捷,已經壓制住了馬超的氣焰。
至于漢中,關中和涼州還不安穩,哪來的精力去打漢中。
荊州方面,諸葛亮在劉賢離開的日子里,死命地加固江陵,現在的江陵城說是荊州第一堅城都為過。
而且諸葛亮還在長江對岸修建了一座衛城,衛城以水門與江陵主城相連。
除非越過長江,同時攻打江陵主城和衛城,或者封鎖住長江。
要不然,荊州的援軍和物資可以源源不斷從衛城支援主城,讓江陵堅若磐石。
如此堅城在側,即便是曹操,也不想面對。
再加上赤壁之戰曹操是輸在了孫權手上,或者說是輸在了周瑜手上。
現在周瑜已死,那孫權對于曹操來說,其威脅就要小于劉度了。
曹操相信,沒有了周瑜,這江東眾人還有誰能與他相抗?
孫權沒有想到,沒有等他先北伐曹操,曹操帶著他去年就準備好的戰艦和水軍南下了。
可是江東除了周瑜以外,還是有豪杰在的。
呂蒙向孫權進言,提議在濡須口筑塢以據曹軍。
孫權同意。
還有已經重病的長史張肱向孫權進言,說秣陵有帝王氣,當遷都于建業。
孫權深以為然,在建業建立石頭城,把治所從吳縣遷到建業。
曹操的目光被孫權牽制走了,那么諸葛亮自然可以抽調一部分兵力西進,沿長江逆流而上,進軍魚復。
巴東郡守嚴顏出兵與諸葛亮交戰,結果諸葛亮以馮習為先鋒,大破嚴顏。
隨后輔匡趁勢拿下魚復,入川通路已被打開。
劉璋接到的消息就是三面皆敗的消息。
“來,你們都說說吧,這可如何是好?。 ?
劉璋本來有些肥大的身子現在看起來反而小了一些,像是蜷縮在座位上一樣。
“主公,現在之所以如此,皆是因為張松、法正、孟達,還有黃權四人投降的緣故。
法正與孟達皆是孤家寡人,但是張松與黃權的親眷皆在。
臣請斬兩人家眷,以正視聽?!?
王累正義直言,想要明證刑法來讓益州眾人恐懼,讓他們不敢投降。
“對,尤其是張肅,他的好弟弟張松主動引劉賢這廝入川,當初肯定沒安什么好心思。
甚至當初張松就已經打了投靠劉賢的念想。
還有那法正與孟達,他們三人蛇鼠一窩,皆是亂臣賊子。
依在下淺見,現在應當收回這些外地人的權柄。
畢竟他們無牽無掛,對益州也沒什么忠誠可言,要是投靠劉賢,也沒有什么負擔。
反倒是益州人,世代在此,家人親眷朋友都在益州,對益州和州牧您更是忠誠無比。
我看現在應由益州人領兵,才能擊退劉賢?!?
王商出言說道。
如果說王累是正直直言,那么王商就是明目張膽的爭權奪利了。
他本就是益州大族,是益州派當之無愧的領導者。
之前他多少也看出了劉賢有些問題,所以他有意縱容了一些,就是要把一些政敵送到劉賢那里,從而抓住他們的把柄。
不過他沒有想到的是,劉賢的勢頭有些足,短短半年當中,已經打到了綿竹,距離成都也不算太遠。
但是沒有關系,益州別的不多,就是關隘多。
無論綿竹、雒縣、還是江油,都是易守難攻的據點。
就算這三關劉賢都過了,那依照成都的防御,劉賢在此沒有一年那也打不下來。
而且法正與孟達的叛變正好給了王商一個機會,一個打擊東州派的機會。
畢竟益州人家眷都在這里,劉璋能拿到他們的軟肋。
但是東州派就不一樣了,像法正、孟達這樣孑然一身的人很多。
面對王商的攻訐,吳懿站了出來。
“王長史此言差矣,益州人不也有投降劉賢的存在嗎?
張松就算了,那黃權可是位高權重,連他都投了劉賢,長史敢說其他益州人就沒有可能嗎?”
吳懿用黃權來反駁王商。
王商有些啞口無言,畢竟黃權可是土生土長的益州人,還是劉璋的心腹,益州從事的官職也不低。
吳懿見王商不說話,知道自己這是駁倒了王商。
可是吳懿忘了一件事,那就是在場的眾人里,比黃權官職高的人只有三個。
劉璋、吳懿、王商。
若是黃權都選擇了投降,那么在場其他人是不是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