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報告文學
- 我在北大教考古
- 莫韃
- 4627字
- 2025-05-12 23:01:49
徐遲之所以會寫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也是跟時代背景息息相關的。
在全國科學大會即將召開之際,動員和鼓舞科學家投入到四個現代化的建設中來,是當時的一個重要熱點。
于是,《人民文學》也希望有一篇報告文學,可以反映這領域的情況。
既要寫人民喜聞樂見的故事,同時也可借此推動思想解放的大潮。
那么寫誰,誰來寫,就成為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
最終,故事的主人公就選定了陳景潤。
因為當時社會上流傳的一個民間故事:有個外國代表團訪華,提出要見中國的大數學家陳景潤教授。我國有關方面千方百計尋找,終于在中科院數學所發現了這位數學家,然而同時,也傳出他的許多不食人間煙火的“笑話”,人們說他是一個“科學怪人”。
首先,他有成績,也有知名度,還有代表性。
至于誰來寫。
最終選擇徐遲。
為什么會是他。
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那就是他熟悉知識分子。
那么蘇亦跟陳景潤,有可比性嗎?
沒啥可比性。
雖然他在江西萬年仙人洞遺址發掘出來的“萬年稻作遺存”,成功證明中國是世界稻作起源地之一。
但是跟陳景潤的“陳氏定理”,確實沒啥可比性。
其他方面不說,至少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就差太多。
那么汪忠勉為什么要寫蘇亦的故事呢。
歸根到底還是目的不一樣。
前者承擔的是更大的使命,而寫蘇亦的故事,無非就是給質疑者一個回應,順帶給他擴大一下社會上的知名度,為他提前畢業做好輿論上的鋪墊,僅此而已。
然而,要寫報告文學,不僅要有故事性,還有深度,有思想性,甚至,苦難一定是要有的。
有了之前的采訪,汪忠勉對于蘇亦的基本情況已經大致了解。
現在嘛,就開始深挖蘇亦身上的苦難部分。
“你從小經歷過什么苦難嗎?”汪忠勉滿臉期待的問。
這話問得真夠直接,然而,今年蘇亦才16歲,那么他是否經歷過苦難呢?
還真有。
“我們家就是知識分子家庭,我爺爺是老師,我奶奶是老師,我父母是老師,我叔叔姑姑他們也都是老師,屬于重點照顧對象,這種算不算苦難。”
“算!”
汪忠勉點了點頭,然后又交代梁曉萍記錄下來。
“可以詳細說一說嗎?”
“我是在廣州出生的,但是剛斷奶,就回到新會老家跟隨著爺爺奶奶生活。再后來,中學停課了,我爺爺受到沖擊。
我就跟隨著奶奶回天馬村生活。所以,那些年一直跟隨在奶奶的身邊。但是,我才三四歲,還沒到上學的年紀。奶奶就按照私塾的方式來培養我,等到我再大一些可以上小學,小學也停課了。奶奶覺得我一家子都是讀書人,我自己也不能不讀書,因此在這個方面,對于我要求就比較嚴厲。
我之前說過,我奶奶是國文教員又自學英文。
我關于古文跟英文部分,都是由她啟蒙的,不管學古文還是學英文,采用的都是差不多的方式,就是背誦。
嗯,之前也說過,不會背誦就被戒尺打手心,小時候愛流鼻涕,一邊流鼻涕一邊背書。
這一背就好幾年,都是笨功夫。其他方面嘛,也比較艱難,我奶奶身子不好,爺爺不在身邊,父母也不在身邊。當時是真的比較艱難,生病了只能吃一些中藥,因此,我很小的時候就學會煎藥。
但醫療條件有限,奶奶的身子一直得不到恢復,后來又染上肺病,嚴重的時候需要隔離,那時候,我又小,身邊又沒人,就特別難過。當時一邊幫奶奶煎藥一邊背書一邊哭。后來奶奶病逝了,等小學復課的時候,五年制小學,我只讀半年不到,然后就開始上初中。又因為初中是兩年制,很快就上完,然后,各位先生覺得我基礎不牢固,又讓我多留級一年。
實際上,當年中學的課程也比較亂。
好在幾位先生看到我比較機靈,愿意收我為弟子,比如跟張先生學生物,跟梁先生學英文。也是因為兩位先生,給我打下非常好的基礎。比較遺憾的是,張先生剛返回華農,也病逝了。
可以說,我的童年,過得并不太輕松。
跟一個留守兒童差不多。
但要說巨大的苦難,也談不上,跟大部分知識分子家庭受到的沖擊差不多吧。
當然,在鄉下的生活,并非只有學習,也還是要從事生產工作的。
比如參加生產隊的勞動,要掙工分。
因此,也學會種地插秧,可以說,從小就跟水稻親近,還經常跟農業站的技術人員打交道,甚至還學會開手扶拖拉機,鄉下的生活也比較豐富,并不枯燥。巴金先生《鳥的天堂》寫的就是我從小生活的天馬村,非常美麗。
可以說,我從小就是喝著天馬河的水長大的。”
整個故事聽起來很平淡,但換一個角度來說,也不平淡。
一個稚童跟隨著生病的奶奶在鄉下生活,相依為命,孤苦伶仃,想想都讓人心疼。
至少梁曉萍聽完蘇亦童年的故事,都雙眼通紅,感慨道,“蘇亦同學,你太不容易了!”
蘇亦感慨,“都過去了。在天馬村的生活,已經成為我生活之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當年的背書習慣也刻在的記憶之中,想我奶奶的時候就會背誦《千字文》《孝經》,現在想來,這個習慣對于我能夠考上北大也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也算是我一生非常重要的財富吧。”
他雖然是穿越者,但是前世今生的記憶合二為一。
小蘇亦的童年也是他的童年,對方的不幸也是他的不幸。
只不過他的承受能力,終究不是普通的少年能夠比擬的。
很快,就從這種不幸的記憶之中抽離。
當然,要深挖他的故事。
對方也不僅僅要寫他。
還要寫他的家庭,寫他的師長。
因此,爺爺奶奶父母的故事,都是汪忠勉關注的部分。
實際上,到了這個時候,汪忠勉已經有了腹稿。
蘇亦不是陳景潤,他沒有那么豐富的人生經歷,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他并不是主要的沖擊對象。
同樣,跟陳景潤受到的苦難相比較,蘇亦的經歷,確實太單薄了。
蘇亦的童年,雖然沒有經歷太大的苦難。然而,他的長輩,他的師長,經歷的苦難可不少。
可就是這樣一群人,在那個艱難的歲月之中,于無聲處培養出這么一個優秀的少年,這就非常不容易了。
這種關于學脈傳承的故事,是非常值得歌頌的。
那些在蘇亦成長過程之中,起到影響作用的師長,他們的故事,太值得書寫了。
因此,關于蘇亦的報告文學《中國稻作起源》,汪忠勉決定寫群像,寫一群人,寫他們在那段艱難的歲月中是如何培養出來,眼前這么一個優秀的少年。
……
“蘇德章,男,廣東新會人,1930年—1933年就讀于廣州市立師范;1935年,在“春睡畫院”隨高劍父學畫;1941年,在桂林舉辦第二次畫展,1945年返回新會一中擔任美術教員,1960年,擔任新會一中校長……”
“張永銘(1927-1978年),男,廣東新會人,1927年12月2日,張永銘出生于香港的一個中產家庭,父親張國忠曾經是恒生銀行最早一批職員。少年的張永銘,家境優渥,接受了良好教育。
1932年,他入讀著名的香港粵華中學附屬小學。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淪陷,為了躲避戰亂,少年張永銘被父親送回新會老家避難。
1952年8月,張永銘大學畢業并留校任教。在華農張永銘結識了恩師丁穎教授。在丁穎“當為農夫溫飽盡責盡力”的影響下,張永銘自此走上了稻作研究之路。
……”
“丁穎(1888年-1964年),男,字君穎,號竹銘,廣東高州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農業科學家、教育家,中國現代稻作科學主要奠基人,農業高等教育先驅,曾任中國農科院院長。 1912年畢業于廣東高師,1924年畢業于日本東京帝國大學,1955年選聘為中科院學部委員。從事稻作科學研究、農業教育事業40余年,曾被周總理譽為“中國人民優秀的農業科學家”……”
“梁宗垈,廣東新會人,出生于廣西百色。 1917年考入廣州培正中學。1923年被保送入嶺南大學文科。1924年踏上他向往已久的法蘭西土地。16歲就在新詩界嶄露頭角被譽為“南國詩人”;21歲出個人詩集《晚禱》;留學歐洲7年與瓦雷里、羅曼·羅蘭相識相知;28歲應胡適之邀出任北大法語系主任。1941年~1944年受聘復旦外國文學系主任。 1970年中大外語系并入廣外,他隨外語系轉入廣外,任法語教授……”
“梁啟超,廣東新會人,清朝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陳垣,字援庵,又字圓庵,廣東廣州府新會縣人,中國杰出的歷史學家、宗教史學家、教育家……”
“梁思永,廣東新會人,梁啟超次子,出生于澳門。中國現代考古學家,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
汪忠勉終于把蘇亦在北大讀書前的老師情況,弄清楚了。
除了他爺爺蘇德章之外,不管是丁穎,還是張永銘亦或是梁宗垈,都是學界非常出名的人物。
三人之中,張永銘的名聲稍弱,但也僅僅是稍弱而已,要不是突然病逝,按照他取得的成就,跟他老師丁穎一樣,被評為學部委員也是早晚的事情。
其中,梁宗垈的名聲更大。
大家一直好奇,蘇亦的英文老師究竟是哪一位。
沒有想到竟然是梁宗垈。
一個法文教授教授一個初中生英文。聽起來,有些古怪。然而,以梁宗垈的能力,別說教授蘇亦英文,就算教授德文,也沒有問題。
同樣,丁穎雖然不是蘇亦的老師,但是他學術著作,卻因為張永銘的關系,一直影響著蘇亦的學術思想。
此外,對于蘇亦史學以及考古學造成影響的人,同樣,有梁氏父子以及陳垣,這些都是近現代新會的文化名人。
他們在蘇亦的人生成長經歷之中,都造成非常重要性的影響。
然而,要說,誰對他影響最大,那肯定就是她的奶奶陳錦繡了。
因此,汪忠勉的報告報告文學《中國稻作起源》的開篇,就是從陳錦繡的視角開始的。
“據記載,天馬河原是海,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地理環境的變遷,海水逐漸退去,這里變成了河流。
它在當地的生態環境和居民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河水清澈,河道蜿蜒穿過村莊,為整個村落增添了靈動之美。
天馬村,也因為天馬河的存在而得名。
而陳姓,是天馬村的大族。
蘇亦的奶奶,陳錦繡就是陳姓一個大戶人家的女兒,因為父親經商,家風較為開明,陳錦繡從小就可以進入私塾學習,長大以后可以進入女子中學就讀,最終考入廣州師專國文系……”
故事的開始從陳錦繡的視角寫起。
介紹她的家庭,介紹她的受教育經歷。
然后,又寫她在廣州市立師專跟蘇德章認識的經過,最終,有了蘇亦的父親蘇哲。
場景再次切換。
蘇哲結婚生子,蘇亦出生。
這對年輕的廣美教師,最終因為需要下放干校勞動,接受再教育,只能把斷奶的兒子送回新會老家跟父母生活。
然后,故事就是開始接著蘇亦的童年生活。
其中,還用大量的筆墨寫他們這一家族在那個年代經歷了哪些苦難。
同樣,又把此前寫的報道《天才是怎么樣煉成的》融入故事之中。
寫蘇亦是如何跟考古結緣,如何跟稻作結緣。
甚至,還介紹一些新會近現代出現的文化名人。
最終,又寫到蘇亦的初中生活。
然后,又重點介紹張永銘以及梁宗垈兩位被下放新會一中的老教授。
寫他們在過去的那些年之中,是如何對蘇亦言傳身教。
受到他們的精心培養,蘇亦又有哪些成長。
從蘇亦第一次接觸到水稻,到蘇亦學會插秧,再到在張永銘的帶領之下到鄉野之中尋找野生稻,再到一步步深入研究稻作學相關知識,甚至,蘇亦在廣東博物館實習階段,是如何接觸到石峽稻作遺存,又是如何寫文章,再到如何推動江西萬年仙人洞遺址的發掘。
在報告文學之中,都一一描寫出來。
最后,汪忠勉總結道:千年古郡,脈脈相傳。
“蘇亦是一個天才,但卻又不是一個普通的天才。
他很聰明,三歲開始練習館閣體,五歲可以背熟《千字文》,甚至可以熟讀四書五經,具有深厚的文學功底。這一切,都離不開他奶奶陳錦繡的啟蒙,正是因為陳錦繡給他打下一個牢固的基礎,才有他在北大讀研之后的綻放。
除了天資聰慧,他還是一個早熟且內心敏感的少年,時代的洪流,讓他在童年時期,就過早的經歷了人世間的艱辛。但是他不抱怨不怨恨,默默地學習著,因為他從小就受到梁氏一門的故事感召,從小就把梁思永當成偶像,立志要像對方一樣“為中華在考古學這一領域上爭得世界性聲譽”而讀書。
如今,他做到了。
這不是他一個人的勝利,這是一群人的勝利。
是他們通過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這位天才少年,因為他們的影響,北大多了一個16歲的研究生,中國多了一個16歲的超級天才!”
這篇兩萬多字的報告文學《中國稻作起源》,在中青報一經發出,蘇亦的名字,迅速火遍京城,火遍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