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政治傳播與青年政治認同
- 呂催芳 周永紅
- 1689字
- 2025-04-28 18:08:53
序言
青年政治認同對于社會的穩定和國家未來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媒介技術的突飛猛進,網絡政治傳播已成為影響青年政治認同的重要場域。那么,網絡政治傳播是否影響青年政治認同?如何影響?學界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認識:樂觀主義者認為,網絡政治傳播具有信息傳播和參與互動平臺雙重優勢,可以提升青年對政府的積極認知,增進個體政治認同的情感基礎。懷疑主義者則強調網絡政治傳播中消極的政治信息可能阻礙公眾對政府的積極認知,促進公眾政治認同的消解;網絡政治輿論出現的極端情緒化傾向,對社會和諧、黨和政府的形象與權威都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甚至銷蝕著政治系統合法性的基礎。上述樂觀主義和懷疑主義研究結論雖有分歧,但其研究范式和分析路徑較為相似——結構主義。兩者均較為單一地基于政治認同主體考察信息內容屬性對認同客體的認知和情感影響,忽視了認同客體在國家政治認同建構過程中的個體自主性,難以解釋“接受相同信息的個體為何會呈現政治態度上的差異”,也未能對網絡政治傳播影響青年政治認同的內在作用機制進行考察,基于這一考慮,呂催芳博士的專著《網絡政治傳播與青年政治認同》將個體既有政治心理特征納入研究視野,對中國現實語境下網絡政治傳播中青年政治認同的生成機制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基于網絡政治傳播信息傳播和參與互動的新媒體傳播特性,借助于生態發展理論和網絡政治傳播場域概念,將網絡政治傳播看成一個由各種傳播關系交織而成的空間,區分不同層次的網絡生態環境系統,關注青年網絡政治傳播空間實踐和現實特征,從網絡信源特征、網絡參與互動、個體政治心理特征方面構建了網絡政治傳播與青年政治認同關系的理論分析框架,突破了宏觀結構主義范式的局限性,從一個較為豐富的理論視野,聚焦和考量網絡政治傳播語境下青年政治認同的生成機制與過程,厘清網絡政治傳播場域中青年政治認同生成的主要來源,構建“網絡政治傳播—個體政治心理特征—政治認同”的完整因果機制,對中國語境下網絡政治傳播場域中青年政治認同的生成進行解釋。如其所言,網絡政治傳播場域中青年政治認同的生成受到場域內外多種因素的影響,場域內外環境系統與青年個體本身構成了一個整體的、動態的系統,在網絡政治傳播與青年政治認同的關系解讀中,不僅要關注網絡政治傳播場域中的環境因素對青年政治認同的影響,也要關注個體本身政治心理特征對青年政治認同的影響。同時,場域外部的職業身份、文化程度等結構性資源及生活滿意度作為影響青年政治認同發展的重要現實基礎,與場域內部的環境因素相互影響,共同勾勒影響青年政治認同發展的生態環境。本書認為,網絡新媒體的出現確實改變了政治傳播的方式,并成為影響青年政治認同發展的重要場域,其傳播主體的多元性和異質性也決定了網絡政治傳播對青年政治認同影響的雙重性:一方面,正面信息和參與互動有助于建構其積極認知和情感基礎;另一方面,負面信息和無序參與則沖擊和消解認知和情感基礎。但負面信息和無序參與并不必然降低青年政治認同,威權人格和個體生活滿意度是網絡政治傳播場域中青年政治認同發展的重要保護因素,可以有效降低網絡政治傳播中負面信息、無序參與對青年政治認同發展的負向影響,研究結論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當前悲觀主義者的媒體抑郁論的相關認識。
難能可貴的是,本書不僅使用大量的調查數據對當前青年政治認同、網絡媒介使用現狀進行了大量的經驗描述,并通過調查實驗和現場實驗對網絡政治傳播影響青年政治認同的具體作用機制進行理論推演和多角度的經驗驗證,研究使用數據翔實可靠,數據采集和分析方法科學合理,三角驗證保證了研究的科學性和結論的說服力。
誠然,個體政治認同心理機制十分復雜,網絡政治傳播主體多元而復雜,本書理論分析所涉及的概念和分析框架的適切性均有待進一步論證、實驗方法有待進一步完善、實驗內容有待進一步深入等,但整體而言,其理論分析框架、研究方法和相關研究結論對于理解傳播學意義上的青年政治認同生成這一“問題黑洞”進行了有意義的嘗試,豐富了我們對網絡政治傳播與青年政治認同的認識,也為未來相關研究提供了理論參考。
中國人民大學評價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202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