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本書結構安排

本書主體部分主要包括“中國青年網絡媒體使用與政治認同現狀”“媒體框架與青年政治認同”“參與互動與青年政治認同”“網絡政治傳播場域中青年政治認同的來源與形成機制”“網絡政治傳播場域中青年政治認同的生成邏輯與實踐路徑”五大主題八個章節,各章節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章 導論。對相關研究背景與問題進行梳理,并介紹研究基本思路、資料來源和本書的主要結構。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理論框架。通過梳理與網絡政治傳播、青年政治認同有關的理論、方法和經驗研究,厘清網絡政治傳播場域中青年認同的主要來源及生成機制。

第三章 網絡媒介使用與青年政治認同。通過問卷調查考察青年網絡媒介使用與青年政治認同現狀,從性別、年齡、政治面貌等方面對青年網絡媒體使用和政治認同現狀進行描述和分析,宏觀把握青年網絡媒介使用與政治認同總體概觀和群體特點,初步探討網絡媒介使用與青年政治認同的關系,為其后進一步考察網絡政治傳播影響青年政治認同的具體作用機制奠定基礎。

第四章 媒體框架與青年政治認同。主要通過文本分析和調查實驗考察網絡政治傳播雙重場域媒體信息生產框架偏好及對青年政治認同的具體影響。首先,基于信息傳播媒體框架生產通過文本分析考察網絡政治傳播場域“雙重空間”的網絡信源特征;其次,基于信息傳播框架效果通過調查實驗考察網絡政治傳播中媒體框架對青年政治認同的具體影響及作用路徑。

第五章 參與互動與青年政治認同。主要通過現場實驗考察參與互動對青年政治認同的具體影響。以136名在校大學生和研究生為被試,采用控制實驗的方法,從議題類型和個體特征等角度考察小組討論過程中參與互動對青年政治認同的具體影響,為其后網絡參與互動與青年政治認同關系探討提供參考。

第六章 網絡政治傳播場域中青年政治認同的來源與形成機制。基于生態發展模型從網絡信源特征、網絡參與互動、個體政治心理特征方面梳理網絡政治傳播場域中青年政治認同的主要來源及形成機制,呈現網絡政治傳播場域中青年政治認同的動態生成過程,構建“網絡政治傳播—個體政治心理特征—政治認同”的完整因果機制。

第七章 網絡政治傳播場域中青年政治認同的生成邏輯與實踐路徑。在網絡政治傳播場域中青年政治認同的形成機制綜合模型基礎上,對小組討論文本資料內容進行進一步分析,通過質性分析深度挖掘網絡政治傳播中青年群體“因何認同”,細致勾畫網絡政治傳播場域中網絡信源特征、網絡參與互動如何影響青年政治認同,闡釋網絡政治傳播中青年政治認同的生成邏輯,明確網絡政治傳播促進青年政治認同生成的實踐路徑。

第八章 總結。首先對第三章至第七章的研究分析結果進行概括,然后對研究主要發現作進一步分析,總結研究對網絡政治傳播與青年政治認同關系的主要貢獻,最后反思本書存在的局限及未來研究的方向。


[1]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3頁。

[2] 王冬梅、崔保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重要思想的時代特征》,《黨建》2019年第5期。

[3]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11頁。

[4] 肖濱:《公民認同國家的邏輯進路與現實圖景——兼答對“匹配論”的若干質疑》,《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5期。

[5] 孔德永:《政治認同的邏輯》,《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漳浦县| 萍乡市| 抚松县| 辉南县| 油尖旺区| 荔浦县| 廊坊市| 马公市| 海淀区| 龙门县| 循化| 通城县| 永吉县| 邵东县| 图木舒克市| 潞城市| 宝兴县| 开平市| 沈阳市| 聊城市| 珠海市| 榆林市| 咸阳市| 昌平区| 阿勒泰市| 乌恰县| 历史| 朔州市| 翼城县| 阿拉善右旗| 常州市| 娄烦县| 肃宁县| 沙田区| 建始县| 新营市| 浪卡子县| 玉门市| 会东县| 泰州市| 广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