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生物資源

阿爾及利亞擁有豐富多樣的生態系統,涵蓋了北部濕潤的生物氣候區、中北部的高原草原以及南部撒哈拉極度干旱區。其中,撒哈拉沙漠是阿爾及利亞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區域,生長著大量稀有和特有物種,限制著極端生態條件的擴張。然而,這些地區的生物多樣性已經遭受嚴重破壞。[51]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顯示,目前阿爾及利亞有受威脅物種193種,其中,極危物種(CR)28種,瀕危物種(EN)61種,易危物種(VU)104種。此外,生活在稀樹草原和沙漠區域的彎角劍羚(Scimitar-horned Oryx)在野外已滅絕。[52]

表Ⅰ-3-12 阿爾及利亞瀕危物種分布

一 植物資源概況

阿爾及利亞已經發現植物3139種(共計5402個亞種)。其中,稀有物種有1670種,包括35種極稀有物種;特有物種有653種,具有地方特殊性的占12.6%;有糧食作物130種(含亞種)、飼料作物540種、藥用植物620種。[53]

由于所有地區都受到干旱或季節性干旱的影響,阿爾及利亞的植物都具有一定的抗旱性。北部區域的典型植被是常綠硬葉灌木和低矮喬木,如月桂樹、迷迭香、百里香等,具有地方代表性的阿爾及利亞冷杉(Algerian Fir)、阿特拉斯雪松(Atlas Cedar)、非洲橡木(African Oak)等樹種均已處于瀕危狀態。其中,北部區域中土壤較為貧瘠的區塊僅生長著低矮灌木,如金雀花、薰衣草、鼠尾草等。由北向南隨著干旱程度的增加,典型植被變為以西班牙針茅草(esparto)為主的稀樹草原。在最南部的沙漠地區,植物資源稀少,零星散布著三芒草(Aristida Pungens,Drinn)、雙花蒺藜草(Cenchrus Biflorus)等高度耐旱的草種,低矮多刺的灌木,以及檉柳、金合歡樹、棗樹等樹種,其中干河谷區域的物種類型相對多樣。[54]

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阿爾及利亞受威脅的植物有31種。其中,極危物種(CR)6種、瀕危物種(EN)9種、易危物種(VU)16種。這些瀕危物種主要生長在森林、灌木叢和草原,包括3種松柏綱裸子植物、27種被子植物以及1種蕨類植物。

表Ⅰ-3-13 阿爾及利亞瀕危植物物種分布

二 動物資源概況

阿爾及利亞已發現動物1400多種。其中,哺乳動物約有105種,在北部山區生活著野生歐洲盤羊、巴巴里馬鹿、巴巴里獼猴、野豬(wild boars)等物種,在南部撒哈拉沙漠生活著羚羊、耳郭狐、鬣狗和豺狼,以及沙鼠、藏兔等小型哺乳動物。沙漠地區還擁有多種蝎子、蛇、蜥蜴等爬行動物和節肢動物。鳥類資源有近400種,每年有大量火烈鳥遷徙經過。[55]

阿爾及利亞海岸線較長,可供捕魚的海洋面積約有9.5萬平方千米,魚類儲量預計達50萬噸,漁業資源較為豐富。[56]但是,由于開采、運輸能力有限,只能捕獲潛在魚量的一部分。目前,政府已采取措施建設更多的魚港,以促進漁業發展。[57]

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阿爾及利亞受威脅的動物有160種。其中,極危物種(CR)22種,瀕危物種(EN)52種,易危物種(VU)86種。這些物種瀕危的首要原因是生物資源過度捕撈狩獵所造成的不可持續發展,其次是環境污染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58]

表Ⅰ-3-14 阿爾及利亞瀕危動物物種分布

三 生物多樣性管理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阿爾及利亞政府采取多種措施進行生物多樣性管理,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實行以人類為中心的生物多樣性管理。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政府實施了一系列生物多樣性保護措施,包括著名的“綠色壩”建設項目以及重建修復獨立戰爭時期被毀壞的山區森林等。雖然這些措施有一定的環境修復作用,但是,由于這一時期是以人口福利和經濟利益作為唯一關切,政府并未真正認識到生物資源和自然生態的價值,因此許多管理措施不夠審慎,實際上造成了各種棲息地的破壞,生物多樣性出現較大程度的退化,例如對傳統游牧活動的改造。政府為了改善牧民的生活條件而大力倡導定居生活,但是沒有制定配套的環境管理措施,因此定居點及其配套道路無序修建、定居點周邊過度放牧、森林過度砍伐圍墾等現象嚴重,直接導致這一時期草原和森林植被嚴重退化,水土流失和森林野火頻發。據估計,這一時期有超過100萬公頃森林遭到破壞,西部干旱草原生物物種數量損失約50%。[59]

第二個階段開始重視以生態為中心的生物多樣性管理。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阿爾及利亞政府意識到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和緊迫性,批準并簽署了多項全球性和區域性環境公約,并出臺一系列國內配套政策措施。例如,“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國家行動計劃”旨在保護自然資源并改善生產力,應對糧食高度依賴進口這一嚴重挑戰,確保達到長期性發展;“可持續應用生物多樣性的阿爾及利亞戰略”旨在將影響生物多樣性可持續治理的要素納入國家發展規劃,確保環境保護和生物遺產傳承戰略得以有效實行;“對抗沙漠化的國家行動計劃”旨在對自然生態系統實施更多的保護和更好的治理。在具體實踐領域,政府設立了11個國家公園,總面積達到0.53億公頃(占國土面積的22%),還設立了2個海洋保護區和43個具有國際重要性的濕地保護區,在這些區域對人類活動做出限制。然而,由于這一時期的治理主要是自上而下的,所有行動和項目都由國家財政撥款,民眾參與度和積極性不高,甚至出現為應對農耕土地被剝奪而產生的生存問題,比如違法狩獵、放牧、圍墾等行為。

第三個階段致力于實現多元共治的可持續發展。一方面,邀請民眾和公民社會代表參與共同制定更新環境政策,并將自然資源管理領域的決策權從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轉移,以形成生物多樣性治理的民眾共識。另一方面,將生物資源視為社會文化和經濟的活態資本,邀請更多的科技人員、農牧業專家、哲學倫理研究者加入生態管理系統,尋求生物多樣性潛在價值與直接物質價值的公平分配。[6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文成县| 富顺县| 加查县| 巴林左旗| 大兴区| 蓬溪县| 巴彦淖尔市| 新民市| 句容市| 高清| 镇原县| 随州市| 襄城县| 马公市| 怀远县| 平果县| 莱西市| 随州市| 华坪县| 称多县| 红河县| 隆安县| 鲜城| 金溪县| 兰溪市| 鄢陵县| 二连浩特市| 扎赉特旗| 梅河口市| 综艺| 突泉县| 且末县| 千阳县| 广河县| 钦州市| 本溪市| 渭南市| 连云港市| 东明县| 泾阳县| 中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