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土地資源

阿爾及利亞國土面積為238萬平方千米,是非洲陸地面積最大的國家。從地形上,全國可分為地中海沿岸的濱海平原與丘陵、中部高原和南部撒哈拉沙漠三部分,大部分地區被沙漠和細莖針茅植被覆蓋。[3]由于氣候和地形的作用,阿爾及利亞北部大部分低海拔地區為地中海紅壤,僅有少量被常綠橡樹林覆蓋的高地擁有肥沃的棕壤,面積不大;南部廣大區域隨著干旱程度的增加,少有化學風化與有機物積累,土壤愈發貧瘠。[4]全國農用地面積約為4136萬公頃,占比為17.36%;林地面積僅有194萬公頃,占比不足1%(0.81%);其他用地面積共19488萬公頃,主要是沙漠區域,占比達81.82%。[5]

圖Ⅰ-3-1 2019年阿爾及利亞土地利用結構概況說明:由于四舍五入,總計百分比不足100%。
資料來源:世界糧農組織統計數據庫——土地利用情況,http://www.fao.org/faostat/en/#data/RL。

一 農用地資源概況

受氣候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阿爾及利亞農用地資源匱乏,糧食生產無法實現自給自足。2019年,全國農用地面積為4136萬公頃,其中,耕地面積僅有751萬公頃,占比不足20%,多數農地僅適合放牧,永久草地和牧場面積約有3284萬公頃。

(一)農用地面積變化趨勢

自獨立以來,阿爾及利亞農用地面積總體呈現先減少后增加的趨勢。1961年,全國擁有農用地4547萬公頃,其中耕地647萬公頃,草地牧場3841萬公頃。至1991年,農用地面積僅剩3862萬公頃,達到階段性最低值,30年間大幅減少685萬公頃(15%)。這一時期,農用地資源減少的主要原因在于草地牧場快速退化,1961—1991年,草地牧場面積共減少760萬公頃。1991年以來,阿爾及利亞農用地總面積逐步增加,至2019年恢復至4136萬公頃,但仍未達到20世紀60年代保有的水平。近60年來,阿爾及利亞耕地資源呈現先上升后穩定的趨勢。1961—1992年,耕地面積從647萬公頃增長至756萬公頃,在其后的近30年間,耕地保有量基本維持在750萬公頃左右。[6]

表Ⅰ-3-1 1961—2019主要年份阿爾及利亞農用地面積及變化趨勢

(二)農用地資源空間分布

降水量以及西洛哥風(sirocco)的時間和強度,對阿爾及利亞的農用地空間分布和農業生產格局造成了巨大影響。全國農用地面積不足五分之一,集中分布于國家北部沿海地區,并被劃分為東北部、西北部兩個主要農業區。

東北部沿海平原和山谷是耕地資源集中的區域,可發展旱作農業和經濟作物,法國殖民者曾經在這里建立了一批葡萄園、柑橘園和蔬菜農場。其中,品質最好的農場位于東部的安納巴省和貝賈亞省、阿爾及爾南部的米蒂賈平原(the Mitidja Plain),以及奧蘭南部從西迪貝勒阿貝斯市(Sidi Bel Abbès)到特萊姆肯市(Tlemcen),這些區域水資源充足、土壤肥沃。此外,穆阿斯凱爾省、麥迪亞省所在高原適合葡萄種植;君士坦丁(Constantine)周圍的高原(the High Plateau)適合秋播谷物種植。然而,由于阿爾及利亞1990年代的內亂,阿爾及爾、奧蘭及其周邊地區的大片肥沃農田處于停耕狀態。

西北部農業區降水量少于東部區域,一部分耕地通過灌溉發展谷物種植,更多的土地是草地牧場,用于發展畜牧業。西部的塞蘇高原(the Sersou Plateau)種植了小麥、大麥、燕麥、高粱、小米、玉米、黑麥、水稻等作物,以及煙草、橄欖、椰棗等經濟作物。草原區域生長著西班牙針茅(esparto grass),可用于造紙;同時,分散著一些小規模的牛羊養殖場。[7]

(三)農作物種植空間分布

按照作物類型進行劃分,阿爾及利亞谷物種植面積約占耕地面積的40%,集中在布維拉、麥迪亞、提亞雷特、埃利贊、艾因泰姆尚特、特萊姆森、西迪貝勒阿巴斯等中西部省份。2010—2017年年均播種面積為338.56萬公頃,其中以硬粒小麥和大麥為主,硬粒小麥產量占谷物總產量的51%,大麥產量占比約為29%。

阿爾及利亞的主要經濟作物有工業番茄、煙草、馬鈴薯、洋蔥等。工業番茄的種植面積超過1萬公頃,集中在東北部區域的斯基克達、蓋勒馬、塔里夫、安納巴、君士坦丁等省份,西北部的艾因德夫拉省和謝里夫省也有少量種植。此外,全國煙草種植面積約有0.5萬公頃。

果園也是阿爾及利亞農用地的主要類型,2010—2017年年均面積約為58萬公頃。其中,橄欖種植面積最大,占比約40%;核果、柑橘、椰棗等果木也有較大的種植面積。[8]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曾是阿爾及利亞殖民時期農業的支柱,在國家獨立以后,由于伊斯蘭教禁止飲酒,大批葡萄園衰落。近年來,隨著國家政局穩定,葡萄種植隨著整體農業的發展有一定的恢復,但是與20世紀50年代相比,產量仍有巨大差距。[9]

二 林地資源概況

阿爾及利亞林地面積占比較小(不足國土總面積的1%),森林資源相對匱乏。截至2019年,全國擁有林地約194萬公頃。其中,144萬公頃為天然次生林,占比為74.23%;50萬公頃為人工林,占比為25.77%;已沒有原始天然林留存。[10]

這些林地主要分布在東北部降水量較大的丘陵山區,以圣櫟、栓皮櫟、刺柏等具有抗旱特性的樹種為主,包括少量經濟價值較高的雪松。阿爾及利亞北部的整個泰爾地區(Tell region)曾被森林大規模覆蓋,如今已普遍退化成灌木叢林地,由常綠硬葉灌木和低矮喬木組成,如月桂樹、迷迭香、百里香等。[11]

由于伐木、森林火災和城市發展,在殖民時期,阿爾及利亞的森林面積減少1500萬公頃。[12]這加劇了區域水土流失,自然環境愈發惡化。此后,阿爾及利亞政府將國土整治、植樹造林作為一項基本國策,陸續啟動多項造林計劃,旨在保護和擴大剩余的林地資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項目是1970年代啟動的“綠色壩”建設項目。綠色壩是一項跨國林業項目,以阿爾及利亞為主體,涉及摩洛哥、突尼斯、利比亞、埃及等北非國家,計劃通過20年的時間,在東西長1500千米、南北寬20—40千米的范圍內造林300萬公頃,形成森林屏障,阻止撒哈拉沙漠向北入侵。[13]阿爾及利亞作為綠色壩項目的主體,為配合項目推進,結合國家氣候地形特色發布《干旱草原和綠色壩綜合發展計劃》,并一度每年拿出國民經濟總支出的4%作為林業建設經費。政府設立了森林和國土開發秘書處,統管全國的植樹造林、水土保持和環境保護工作。在造林組織方面動員全國力量開展行動,規定干部、軍人、職工、學生在每年前3個月的星期五要輪流參加義務植樹活動,其中,軍隊是造林綠化的主力軍,在綠色壩建設中軍隊完成了每年造林計劃的75%。為保證質量,軍隊里設有技術局負責造林技術指導。在沒有軍隊的地方則由國家森林工程局、各省林業局負責組織造林。至1990年,阿爾及利亞已營造人工林60萬公頃,在賽伊達(Sa?da)、提亞雷特(Tiaret)等省已初具規模,有效防止了草場的進一步沙化。[14]

1990—2000年,全國林地總面積持續下降,2000年達到階段性最低點,為158萬公頃,主要原因在于天然林面積不斷減少,從133萬公頃降低至123萬公頃,同時人工林建設陷入停滯。2000—2015年,森林資源得到較快發展,林地總面積從158萬公頃快速增長至196萬公頃,增幅達到24%,天然林和人工林面積均有所增加,其中人工林年均增長1.4萬公頃。2015—2018年,人工林面積出現大幅下降。2019年,林地面積再次回升,達到194萬公頃。[15]

圖Ⅰ-3-2 1990—2019年阿爾及利亞森林資源總量及結構演化
資料來源:世界糧農組織統計數據庫——土地利用情況,http://www.fao.org/faostat/en/#data/RL。

據統計,1962年至今,阿爾及利亞政府各項造林計劃共種植超過20億株樹苗,然而,森林退化現象依然存在。從2019年起,由國家農業和鄉村發展部(MADRP)牽頭開啟了新一輪造林“每個公民一棵樹”活動(un arbre pour chaque citoyen),計劃開展全國性植樹運動和教育活動,提高國民對森林資源退化后果的認識。該項目計劃種植樹木共計4300萬株,其中,2019—2020年度種植2500萬株,包括林區1271萬株和城市化地區1229萬株;2020—2021年度種植1800萬株,包括林區1300萬株和城市化地區500萬株。[16]

表Ⅰ-3-2 阿爾及利亞2019—2021年造林計劃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山市| 荆门市| 龙胜| 盘山县| 遂溪县| 阿尔山市| 黄陵县| 永定县| 普格县| 宣化县| 南雄市| 方正县| 含山县| 张家界市| 长乐市| 宣武区| 唐河县| 卓尼县| 佛冈县| 额敏县| 无极县| 东明县| 兴文县| 宽甸| 黔东| 将乐县| 繁峙县| 嘉峪关市| 蒲江县| 界首市| 华阴市| 台东市| 庆云县| 车险| 郎溪县| 阿瓦提县| 宜兰市| 长泰县| 深州市| 城固县| 连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