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一)投隙抵時、應事無方的中國智慧
像世界上其他古老而偉大的民族一樣,中華民族也有著同樣源遠流長的文明歷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傳統,但近百年來,由于遭遇到另一種“以動力橫決天下”的更加強勢的西方文明及其文化的沖擊和挑戰,以及由此孳生出的令人困惑和糾結的種種矛盾心理和這樣那樣的文化偏見,它遭受到了從未經歷過的輕忽和蔑棄。然而,鳳凰涅槃,浴火重生,在中華民族飽受磨難和屈辱,經歷了近百年不斷疏離和蔑棄自身歷史發展道路和文化傳統的革命風雨的洗禮之后,今天中國人民又重新發現和尋回了對自身文明發展道路和文化傳統自覺自信的認同意識。
然而,重新發現和尋回對自身文明發展道路和文化傳統自覺自信的認同意識,絕不意味著就要盲目地、不分青紅皂白地一味崇古、好古和復古,更不意味著就要重新回到一種閉關鎖國、夜郎自大的排外狀態。相反,對自己所曾經走過和隸屬的獨特文明道路和優秀文化傳統的充分領會,并致力于對它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向世界的充分開放以及不同文明間的交流互鑒,特別是對人類文化和文明中一切有益成分和優良資源的充分包容和吸取,必將使中華文明和中國文化與日俱新,重新充滿自身的活力和世界的親和力,必將使中華民族和古老中國被重新塑造成一個具有自身獨特文化異彩和文明優點的偉大民族和美麗國家。
為了這樣一個美好的愿望和夢想,我們需要回顧歷史,不斷重新審視擁有自身獨特發展道路和社會歷史特點的中華文明何以能夠源遠流長、綿延久遠,中華文化何以能夠博大精深、可大可久,這其中尤其值得我們深思和探討的就是,在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以及在對中國這樣一個古老而幅員遼闊的龐大統一國家治理秩序的維持中,究竟孕育和貫穿了一種什么樣的政治智慧?
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過好自己的生活乃至過上一種特別富有價值和意義的生活,無疑需要擁有一種洞察人生的智慧。同樣,一個國家要想成就一番偉業,一個國家的領袖和政治家要想將國家治理好,使人民過上一種安樂和幸福的生活,更加需要擁有一種治國理政的大智慧。智慧決定成敗,這是一條早已被歷史經驗證實了的千古不易的真理。下面這個有趣的故事便告訴了我們這一點。
根據中國的一部歷史文獻《列子·說符》篇的記述:
東周列國紛爭的時期,地處中國山東半島的齊國是當時東方的大國,緊靠著它的西南臨國是中國圣人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公元前551—前479年)的父母之邦魯國,魯國西臨相對弱小的衛國,衛國西臨當時的中原大國晉國,在晉國的西方是當時的西方大國秦國,另外還有南方大國楚國。
據說,魯國有兩戶人家比鄰而居,一家姓施,一家姓孟。施氏家有兩個兒子,一個兒子喜好儒學,一個兒子喜好兵法。喜好儒學的兒子學成之后來到東方大國齊國,以儒學游說齊國國君,贏得了齊國國君的信任,于是任命他為公子們的老師。喜好兵法的兒子學成之后來到南方大國楚國,以兵法游說楚國國王,楚國國王非常高興,于是任命他為軍事長官。就這樣,施家兩個兒子獲得了高官厚祿,他們的成功,既使他們的家庭過上了富裕的生活,也為他們的父母贏得了極高的榮譽。
施家的鄰居孟氏家里,同樣也有兩個兒子,他們的學業也和施家的兒子相同,一個兒子喜好儒學,一個兒子喜好兵法,但一直生活得非常困窘貧苦。因為羨慕施家兒子的成功,于是就向施家請教成功的秘方。施家的兩個兒子將自己的成功經歷如實告訴了孟氏。
像施家的兒子一樣,于是孟家的兩個兒子也到其他國家尋求成功的機會。喜好儒學的兒子來到了西方的大國秦國,以儒家仁義之學游說秦國國王,秦國國王生氣地說:“當今列國競爭之時,諸侯各國之間正以軍事實力相互攻伐,治國的要務在于富國強兵而已。假如運用仁義道德來治理我的國家,那是自取滅亡之道。”于是給他施以宮刑(古代一種閹割男性生殖器的殘酷刑罰),然后放走了他。喜好兵法的兒子來到了弱小的衛國,以兵法游說衛國國君,衛國國君生氣地說:“我的國家只是一個弱小的國家,夾在大國之間。對大國我要善加服事,對小國我要善加安撫,這才是尋求和保證我國安寧的最好方法。像我國這樣的弱小國家,假如倚賴軍事實力逞強好勝,離滅亡也就不遠了。如果讓你全身而退,安全地把你放走,你跑到其他的國家,教他們兵法的話,必定會對我國構成不小的軍事威脅和戰爭禍患。”于是給他施以刖刑(古代一種把腳砍掉的殘酷刑罰),然后把他送回了魯國。
孟家的兩個兒子回到魯國之后,孟家父子傷心地拍打著胸口,跑去責備施家。
施氏對孟家父子說:“凡是能夠贏得時機者才會昌盛和成功,一旦錯失了時機就會滅亡和失敗。(‘凡得時者昌,失時者亡。’)你家的兩個兒子所學的道術和我家的兩個兒子所學的道術是一樣的,而功效和成敗卻不同,主要原因在于錯失了時機,而不是因為行為上的謬誤。而且,天下的道理沒有什么是絕對正確的,天下的事物也沒有什么是絕對錯誤的。過去人們所運用的東西,今天或許已被拋棄;今天人們所拋棄的東西,未來或許又會被重新運用。是用還是不用,并無固定或絕對的是非對錯。把握機會,順應時勢,因應事務,隨機應變,并無固定的方法,這屬于智慧。(‘投隙抵時,應事無方,屬乎智。’)一個人如果缺乏智慧,即使是如圣人孔子那樣學識淵博,即使是如謀略家呂尚(姜太公)那樣擁有權術,又怎么能不常常陷于窮困當中呢?”
孟氏父子聽了這一番道理,心中的惱怒和怨氣一下子便渙然冰釋了,并說道:“我們明白了,你不用再多說了!”
這是一個非常富有教益的有趣的中國故事,一個有關智慧的中國故事。這個故事的宗旨和目的就是要告訴人們智慧對于人生事業之成敗的決定性意義,當然,我們還可以從這個有趣的故事中體會和領悟出更深一層的道理,那就是即使是關乎道德修養和國家生存的最重要的兩門學問——仁義之學和兵法之道,也只有找到合適的機會、找對合適的對象,才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和作用。正所謂文武之道,一張一弛,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這個故事也可以說是一個有關中國智慧的有趣故事,是對中國智慧的一種最好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