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地理與生態

鄂西南是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地理概念,雖然沒有官方或學術機構權威的精確區域界定,但在約定俗成的觀念里,是指湖北西部的少數民族地區,包括現在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宜昌下轄的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和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歷史上湖廣土司之下鄂西土司的設置基本上與鄂西南的區域相吻合,從整體上看,形似一昂首虎形,拱衛荊南邊陲。這一地緣格局體現了鄂西南的地理位置有著不同尋常的重要性。

一 五溪與物產

鄂西南在祖國腹地的萬山叢中,位于湖北省西南邊陲,地跨東經108°23″—110°38″,北緯29°07″—31°24″,北抵神農架林區,東連宜昌市,南倚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西鄰重慶市黔江和酉陽,所占國土面積29569平方千米。武陵山、巫山、大婁山和大巴山,祖國中部的這四條山脈橫穿境內,鄂西南北部是大巴山山脈的南源分支巫山山脈,西部是大婁山山脈的北延部分齊岳山山脈,東南部和中部是苗嶺分支武陵山山脈。其中,武陵山脈約在恩施州內占總面積的60%,它從湖南北部伸入恩施,分成數支展開。在咸豐、來鳳兩縣交界處為天山坪,是唐崖河和酉水的分水嶺;在宣恩縣的東北角和恩施東南角一帶形成椿木營高原,延伸到鶴峰縣下坪一帶,成為清江與溇水的分水嶺;在宣恩縣中部為萬嶺山,是清江支流貢水與酉水的分水嶺。[2]四條山脈將鄂西南構成典型的山區,地形大致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呈現北部、西北部和東南部高,逐漸向中、南傾斜而相對低下的階梯狀。[3]該區域正如張正明在“土家族研究叢書”的總序中所說:“土家族聚居的地區處于長江上游與長江中游的交接地帶,位于我國第二級階梯中段的東緣和第三級階梯中段的西緣。這里是連山疊嶺和險峽急流,地僻民貧,易守難攻,歷史的節拍比外圍地區舒緩。北起大巴山,中經巫山,南過武陵山,止于南嶺,是一條文化沉積帶。”[4]同時,武陵又是“歷史冰箱”[5],而身處武陵腹地的鄂西南,正是居于入口的重要戰略位置。

(一)夜郎·五溪·百病

“鄂西南”是一個地理概念,也是一個區域界定,唐、宋、元、明至清初,在鄂西南設置施州,古之夜郎地。

夜郎自古流遷客,圣世初投第一人。

不是施州肯回首,五溪三峽更誰親。

五溪三峽漫經春,百病千愁逢故人。

何故看君歲寒后,欲將兒女更論親。[6]

詩中記載了宋代的“鄂西南”,其中“施州”“五溪”“百病”這幾個關鍵詞,隱含了什么樣的特殊地理環境呢?

施州是古之夜郎地,在鄂西南地方志中的疆域志和藝文志里多處出現夜郎。又如宋奇耀的《蠻王石碑》[7]中描述的蠻王碑在夜郎西。蠻王牌在石牙關,正是唐崖土司管轄境內。其詩曰:

蠻王牌上草萋萋,遠近人家一望迷。

秋老梧桐山欲瘦,春深楊柳鳥爭啼。

圖開楚北方千里,洞繞湖南第九溪。

兵燹屢經余舊跡,高懸砥柱夜郎西。

商周時分布在大西南的有八個族類[8],春秋戰國時期其分布格局已然明了,以巴人為中心的四周格局,北秦東楚西蜀西南夜郎。乾隆版、同治版的《來鳳縣志·疆域志》都記載,來鳳在晉代所屬夜郎郡。“春秋為巴國,秦屬黔中郡,漢屬南郡,晉屬夜郎,南北朝周隸亭、施二州及清江郡,隋改隸施州,唐改隸清化郡,后隸施州。”[9]查閱嘉靖版《湖廣圖經志》、咸豐版《黔江縣志》、同治版《宣恩縣志》中的記載,這些縣或施州古時所屬夜郎郡。施州鄰近縣的縣志中也有證明施州曾是古夜郎地。

“鄂西南”還是五溪之地,準確地說是武陵五溪中三溪上游的聚集地。“五溪”究竟是什么?是哪五條水?在哪里?這些話題在潘光旦先生的《湘西北的“土家”與古代的巴人》[10]一文做了詳細考證,此處不贅述??芍男畔⒂袃煞矫妫阂环矫?,是這一區域夠廣,含及永綏、鳳凰、乾州、晃州四廳,貴州的思州、恩南、鎮遠、銅仁、黎平五府和松桃廳,加上黔州彭水。另一方面,對于古人命名的“溪”字,不僅僅是放在“河流”這個字眼上,而是其更早的語義,“溪”即西南人所稱的壩子?!拔逑褪俏鍌€較大的壩子,水邊比較平衍的整片土地都是壩子?!?a id="w11">[11]潘老明確指出“溪”就是當地語境中的適合生存的“壩子”,而不是實實在在的溪流。大的河流才能形成沖積平原,也就是西南人眼中的“壩子”。

五溪的說明,是為后面敘述唐宋時期生活在“五溪十八洞”的“蠻夷”溪洞生活和土司時期設立的“營”與“寨”做一個地理背景介紹?!秮眸P縣志·土司志》總考有詳細記載,“漢之西南夷,介居雜處于五溪六詔之間……”[12]“五溪”即今人之“武陵五溪”分布的清江流域、酉水流域、烏江流域、沅江流域和澧水流域。武陵五溪中的三溪,指的是清江、酉水和烏江。鄂西南正是三江流域(清江流域、酉水流域、烏江流域)上游的交集地。清江即“夷水”,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對“夷水”的地質地貌進行了描述,“夷水,即佷山清江也,水色清照千丈,分沙石。蜀人見其澄清,因名清江也。”[13]武陵山區水系大者,有流入烏江的唐崖河、流入沅江的酉水、流入澧水的溇水,這些河流上源,都與清江壑谷犬牙交錯。[14]

酉水流域的記載,在《漢書》中明確記有其源流所出:“佷山、零陽、充、酉原山,酉水所出,南至沅陵入沅,行千二百里?!?a id="w15">[15]源頭酉原山[16],終匯沅江,流入洞庭湖。烏江源流出自烏蒙山,古稱巴江、夜郎江、黔江等,是長江上游最大的一條支流,其干流眾多,形成了龐大的流域。從貴州境內流出,進入湖北西部流經咸豐、利川、恩施3個州縣和重慶東南部的8個區縣,流到涪陵注入長江。古時在統治者的眼中,烏江流域也是“蠻夷之地”。

元明清時期,施州管轄的土司地域全境分布有清江、酉水、溇水、唐巖河、郁江這五條較大的河流,河流流向呈發散型。有向東流的清江,發源于利川齊岳山,向東經恩施、宣恩、建始、巴東、長陽、宜都注入長江;有向東南流的溇水,發源于鶴峰北部,流經湖南的慈利、桑植,流入澧水注入洞庭湖;有向西流的唐巖河和郁江,唐崖河[17]發源于利川南部,流經咸豐,重慶的黔江、彭水流入烏江注入長江;郁江發源于利川的西部,流經重慶的黔江、彭水流入烏江注入長江。[18]

三溪上游聚集地構成一個特殊的地理單元,在崇山峻嶺之間,溪澗河流之畔,顯得相對神秘。“武陵腹地”“北緯30°”,說明這里有著復雜的地理環境。正如是宣恩知縣張金瀾所作《萬山吟》,“宣恩地居萬山里,萬山環繞同迤邐。一峰未平一峰起,峰峰應接八百里”[19]?!叭f山環繞”“山深林密”[20]的鄂西南屬喀斯特地貌,山間谷地星羅棋布,溶洞到處遍布,氣候炎熱潮濕,生態植被茂盛,動植物種類多樣等特殊的地域特征。這種谷溪眾壑、層林密布的自然生態,易于產生“瘴毒”。瘴氣是受特殊的地理、氣候和生態環境等影響而生成一種氣體。古籍中記載的瘴包括瘴氣、瘴毒、煙瘴、瘴病等?!跋那锒嗖’懥 ?a id="w21">[21],“就中南瘴欺北客”,外來人因“嵐氣”,水土不服“多病虐”,“瘧痢”是瘴病的一種表現。因瘴產生的病情比一般癮疾嚴重,“重于傷暑之癮”[22],臨床癥狀,以高熱、昏沉不語,或狂言譜語為特點。因氣候的不適應,外地官員“百病千愁”“百病纏身”也成為史料書寫中的一筆。

“蠻云瘴雨”之地是統治者對大西南最普遍的認識,像“蠻荒之地”或“化外之地”一樣,“煙瘴區”成為一個貶官、發配之地的通用名詞。這種貶義詞性直至今天在我們的生活語境中仍常說“烏煙瘴氣”?!盁熣螀^”是一個危險之區,多少外地軍官、士兵、漢民因為“瘴氣”致命或疾病纏身。“虛牝風聲怒,晴空霧氣稠??蜕響n瘴歷,九月已重裘?!?a id="w23">[23]這是乾隆時期浙江名儒鄭虎文到永順時對本地刻板印象的一種恐懼心理?!昂眿胝味尽睂е铝鞴?、士人對“煙瘴”區的心存余悸,甚至談瘴色變。特殊的地形地貌造成的特殊區域,構成了帝國觀念中的“煙瘴蠻荒”,使得鄂西南土家族地區遠離中央統治中心。

(二)物產資源

“施州延袤頗廣,物產最饒?!?a id="w24">[24]嘉靖《湖廣圖經志》卷20施州衛“土產”條目記載,“椒有點椒為上,橋椒次之,冬椒為下。茶品有探春、先春、次春,又有入香、研膏二品。蜜、蠟有黃白二種,有□子蠟。潦有大木小木之別。降香,土人克貢。蕨粉、山蓮,葉大如瓢。石蒜,葉如鹿,蔥根如獨蒜。聚山仙,即宋人取以接瑀花者。白竹、龍爪草,生懸崖五峧,如龍爪。香蓮草,文名茴青草。蒟蒻,土人名鬼頭。蒟醫、熊貊、羚羊、猳、竹、吐綬、鯢、土錦、班絲?。施南出?!?a id="w25">[25]又見《咸豐縣志》云,“物產最饒,禽之孶育亦數百種”。[26]“獸屬馬、牛、羊、犬、豕、駱最多?!?a id="w27">[27]

土產是土司時期向中央王朝進貢貢品的主要來源,“降香,土人克貢”,還有馬、蜜、蠟、楠木、土錦等。從施州各縣地方志和緊鄰咸豐的《黔江縣志》中的物產比較來看,地貌相同,物產近似。

通過表1-1來看,稻、粟、麥、藥材以及動植物的種類多達百種,非常豐富?!靶U地多楠,有極大者刳以為舟?!?a id="w28">[28]特別是王朝帝國急需的大型喬木在鄂西南三江流域上游都有生長,以及發展土司經濟貿易的土貨,如桐油、棓子、漆、棉花、菸、紫草、花椒,還有金石屬類的鐵礦、煤炭、硝石、紅土、石燕、漢晶石。

表1-1 明清時期的鄂西南清江、酉水、烏江流域上游物產對比表[29]

續表

從表1-1還可以看出,無論是嘉靖年間,還是200年后的乾隆年間,300年后的同治年間,鄂西南的物產具有同樣的特點,種類豐富,變化不大。說明這里的氣候帶來的地理環境相對穩定,而存儲的物質資源是可以保證一定數量的土民的基本需求。相應地,鄂西南豐富的動植物和礦產資源,為這里生活的人們提供了物質必需品的同時,也提供了創造各種民族文化的前提條件。因此,土司時期,鄂西南的自然生態并無大的差異,同樣的生活環境下產生的生活方式是有許多共同之處的,如油茶湯、咂酒、跳擺手、跳喪、編織西蘭卡普等文化事象。

當然,共性中也有個別差異,如“陰沉木,須掘土得之”[30]?!断特S縣志》記載的“陰沉木”是巴東、來鳳幾個版本縣志中都不曾記錄的一種喬木,對于咸豐的物產來說,這種樹木的存在是有其特殊性的。還有礦產類硝、鹽、鐵的記載,也只見于同治和民國版的《咸豐縣志》。

二 縣域與唐崖

(一)咸豐縣域

“咸,間于荊梁,僻處深山……宋元以前,了無傳記。”[31]咸豐縣的疆域自古至今變化不大,張梓[32]監纂縣志中的疆域志“畫野分疆,肇自黃帝,自古迄今,未之或易”[33]。歷史上咸豐是中原進入大西南的重要通道之一,從鄂進入渝、川、黔的主要通道,古有“荊南雄鎮”“楚蜀屏翰”之譽。春秋為巴子國地,五代為羈縻感化州,宋為羈縻懷遠州。元時土司分治,先后設散毛、金峒、龍潭、唐崖諸土司。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割散毛司地之半設置大田軍民千戶所,在湖廣土司地區實行土流兼治。清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歸流”,并大田、金峒、龍潭、唐崖諸地置咸豐縣,蓋取“咸慶豐年”之意,是中國為數不多的與皇帝年號同名的縣。[34]

“萬山深處一山城,邑小如拳……”[35]咸豐縣域形如燃燒的火炬,總面積2550平方千米,東接宣恩,西界重慶黔江、酉陽,南鄰來鳳,北連恩施、利川。地理坐標為東經108°37′8″—109°20′8″,北緯29°19′28″—30°2′54″。按“交通很方便”[36]來測算,今天的咸豐縣城至省會城市武漢距離625千米,距恩施州首府恩施市88千米。十多年前,咸豐因交通極其不便被劃為湖北省的邊遠山區縣。古代,因交通閉塞,被視為“煙瘴蠻荒”區?!断特S縣志》記載,“咸豐位于湖北省城西南二千零二十里,距舊制施南府城二百四十里。東西距一百八十里,南北距二百四十五里”[37]。面對《咸豐縣志》中的闔邑圖(見圖1-1),按順時針來看,咸豐縣域與恩施、宣恩、來鳳、黔江、利川有交界,東北方與恩施的星斗山有很小的部分接壤,東北距縣治一百零五里與宣恩的太平壩交界,東方距縣治七十五里與宣恩的宋家溝交界,東南距縣治四十五里的老鴉關與來鳳的三堡嶺交界,南方距縣治一百五十里完全與來鳳縣交界,西南至西北距縣治一百里到二百里不等與四川酉陽州黔江縣的長嶺岡、林水鄉交界,西北距縣治二百四十里的龍嘴河以北與利川縣的石門坎交界,北方距縣治二百里的大村、喂龍嶺與利川的雷音山交界,東北距縣治一百五十五里的黑峒、洗松坡與利川的南境之毛壩交界。

圖1-1 咸豐縣城闔邑圖

從各地方志中記載,幾個縣邑與咸豐呈犬牙交錯,其中與黔江、來鳳、宣恩之交集最為緊密?!皝眸P山川盤欝,道路分歧,逼近苗疆,間處三省……誠川湖之咽喉而荊施之扼要也,其西及西北界接咸豐,咸豐毗連黔江,為入川門戶?!?a id="w38">[38]“黔為楚蜀接壤之區,犬牙交錯,四面環苗。……宋元因之尋為龔、胡、秦、向四土豪所據。”[39]黔江縣與咸豐接壤多距離近,“東四十里抵湖北之咸豐縣沙刀灣,東北三十里抵咸豐縣之馬家壩”[40]。宣恩的疆域與咸豐的交接處,“西至土魚塘,與咸豐縣馬蟥坨交界。距縣治九十里。”“東西距二百五十里,南北距一百九十里,周圍九百余里。分七里二十五甲?!?a id="w41">[41]從“關境總圖”[42]來看,宣恩與咸豐交界處主要是西南部的木冊塘、梅家山、忠堡屯。此外,酉陽與咸豐的接界在《酉陽直隸廳總志》記載,“酉陽州,疆域,西與彭水縣界三百里,東北至湖廣大田千戶所界四百里,其地廣六百里,袤七百里”[43]?!氨敝梁笔┠细h界三百八十里,東北至湖北施南府來鳳縣界兩百三十里,北至黔江縣界一百一十里,西北至彭水縣界兩百里。”[44]北部的利川和西北部的石柱對歷史上的咸豐也有較多的影響。利川縣,“東南至金東坡與咸豐縣小水坪交界,距縣治一百三十里。南至天望坡與咸豐縣東鄉交界,距縣治一百三十里”[45]。石柱與咸豐在流域上構成烏江流域的一部分。“東至湖北施南府恩施縣界一百二十里,南至酉陽州黔江縣界一百六十里,東南至黔江縣界二百四十里?!?a id="w46">[46]

“咸豐一犖確不平之地也。山之高聳而叢雜者,以智信、仁孝、禮忠、義悌及信孚里為最?!?a id="w47">[47]咸豐鄉里共編戶八里,以南河為界,分為內四里永豐、樂鄉、太和、上下平陽,外四里有智信、仁孝、禮忠、義悌。智信里指石人坪、黑峒;仁孝里指尖山寺、清水塘、二臺坪;禮忠里指大村、小村、李子溪、燕子岸;義悌里指水壩、活龍坪、茅壩、忠塘;信孚里也稱幫里,即大路壩、蛇盤溪、朝陽寺。外四里從地勢上來看,在南河以北,也是明清時土司管轄之地。高聳的山有積玉山、十三盤山、二仙崖、云霧山,“此數里之山,皆發脈于利川縣之齊曜山”[48]。咸豐在與其他五縣分界之處多為高山。今,咸豐縣有11個鄉鎮,高樂山鎮、清坪鎮、唐崖鎮、忠堡鎮、丁寨鄉、黃金洞鄉、坪壩營鎮、朝陽寺鎮、活龍坪鄉、大路壩區、小村鄉。

(二)唐崖河水系

悠悠西去的唐崖河,孕育了咸豐史上值得書寫的土司文化[49]。咸豐水資源豐沛,全縣大小溪流800余條,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大河有蛇盤溪、青獅河、南河[50]、曲江、白家河、龍潭河、中建河、龍洞河等,這些河流是烏江、清江、酉水的主要支流。[51]南河,從北至西將咸豐縣域劃分成兩塊,北部是過去土司之地,南部是大田所之地,形成的漢文化地和土家文化地被其隔開。

唐崖河被稱為“咸豐的母親河”,是恩施州境內的第三大河,也是咸豐境內最大的一條河流,發源于利川東南境,斜穿咸豐縣境,將咸豐縣平分為二,然后進入重慶黔江匯入烏江,最后在涪陵注入長江。[52]歷史上,唐崖河孕育了金峒、龍潭、唐崖三大土司,今之南河、龍潭河就是土司時期的“唐巖河”[53]。有竹枝詞贊美唐崖河,“萬縷青絲細數難,南河壯闊富波瀾,柔情化作唐崖水,半是青絲(青獅河)半是蘭(南河)?!?a id="w54">[54]“水之大者曰龍潭河,源出利川縣東南境,至金峒司東行過宣恩縣之太平壩,折而西流入縣境,過龍潭司至唐崖司,匯南河、馬河二水,約五里許入大河,再過大屋澗、朝陽寺等處,而出四川黔江縣之線壩,又約千里而達涪州,入大江?!?a id="w55">[55]可見,龍潭河(唐巖河)源自利川,并與利川四大水系中的施南水有著直接關系?!笆┠纤掠螢樘蒲潞?,至四川酉陽縣龔灘直入烏江?!?a id="w56">[56]施南水,即《明史·地理志》所稱前江、后江。[57]前江源出青巖[58],南流在兩河口與后江水合。前江吸收了夾壁水[59],東南流入施南水。中游吸收了張家壩水,經過龍孔[60],最后入咸豐縣境,南流三十五里至黑峒,過龍潭司,是為龍潭河。[61]

今人認為,從烏江流域的支流來看唐崖河,又名唐巖河、阿蓬江、濯河、濯水,是烏江右岸一條較大的支流。地跨湖北省利川市、咸豐縣、恩施市和重慶市黔江區、酉陽縣,流域面積5585平方千米。發源于湖北省利川市南部毛壩的鐘家溝及恩施市西南部大集的桐麻園,因流經咸豐縣尖山唐崖土司城而得名。流入相鄰的重慶市黔江區后,稱為阿蓬江[62],至酉陽縣龔灘鎮后,流經彭水進入武隆,最后到涪陵,注入烏江,全長249千米。有流域面積大于100平方千米的左岸支流3條,右岸支流6條。其上游主要在湖北省咸豐縣境內,中、下游主要在重慶市黔江區、酉陽縣境內。

從縣境內的水系看,除了土司時期的“唐巖河”,至今在當地不同地段又被稱為龍潭河[63]、南河[64]。唐崖河北部區域與利川、黔江和酉陽的關聯大,結合今天的咸豐區位圖可以看出,其流域覆蓋咸豐的黃金洞、清坪、小村、活龍坪、朝陽寺、甲馬池、丁寨7個行政鄉鎮。由青獅河[65]、南河、曲江[66]這三條支流匯入唐崖河后,從東向西流經今重慶市的黔江、彭水后注入烏江。其流勢被形容為順流三千,倒流八百,有“岸轉涪江,倒流三千八百里”[67]的說法。

唐崖河在利川境內有三條支流,青巖河、小溪和三灣河,這些支流正是唐崖土司與利川施南土司之間往來的主要通道。青巖河即青巖遺址[68],“青巖是古施南土司治地,原土司城在其東側1公里的覃家灣”[69]。三灣河即縣志記載的張家壩水?!皬埣覊嗡?,源出馬鬃嶺。……至兩河口,入施南水。其北十里,曰龍孔,明施南土司自夾壁徙治此。”[70]龍孔即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覃大勝偕忠建、忠路、忠孝諸土司結寨抗明的據點。同治版《利川縣志》又載《明史·地理志》,“施南土司后徙夾壁、龍孔是也”。覃大勝龍孔結寨抗暴,失敗后在京城受酷刑慘死事件在《明史·土司列傳》有記載。利川民俗專家譚宗派曾感嘆:“一個鄉[71]竟有三座土司城?!?/p>

從咸豐縣的整個水系來看,既有烏江流域的上源,又有酉水流域、清江流域的上源。從鄂西南地理位置來看,咸豐縣緊鄰利川、恩施、宣恩、來鳳,同時西部又緊挨酉陽、黔江、石柱。豐富的水系和歷史上四周緊鄰的大土司,延伸了唐崖河流域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鄄城县| 武义县| 都昌县| 永德县| 延川县| 洛南县| 文山县| 北安市| 阿合奇县| 保德县| 河间市| 山阳县| 阳城县| 若尔盖县| 绥中县| 新沂市| 平利县| 临安市| 灵川县| 临西县| 会泽县| 朝阳市| 淮阳县| 和政县| 嫩江县| 古田县| 苍溪县| 高尔夫| 根河市| 九龙坡区| 朝阳区| 尚义县| 宝兴县| 乡城县| 金川县| 白河县| 什邡市| 冕宁县| 长顺县| 连平县| 舞钢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