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崖土司歷史與社會文化研究
- 冉紅芳
- 2358字
- 2025-04-28 19:26:02
摘要
本書運用歷史學、民族學、考古學、民俗學等學科的理論和方法,以“世界文化遺產”唐崖土司為研究對象,在文獻梳理和田野調查的基礎上,對唐崖土司近四百年的歷史沿革、經濟生產、政治組織、文化教育和社會生活進行系統分析,運用文化變遷和社會記憶理論,剖析土司文化內涵,凝練鄉民集體記憶中土司文化的遺產價值,總結土司制度的核心理念并進一步思考“唐崖速度”[1]的啟示和反思遺產保護面臨的新發展和新挑戰。
土司制度是封建王朝在少數民族地區實施的一種民族政策的產物,當下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仍有著深刻的影響。土司制度時期,中央政權對少數民族地區秉承“齊政修教、因俗而治”的傳統理念與政治智慧,具有世界范圍的突出的普遍價值。鄂西南唐崖土司歷史的存在,是一個具體的歷史段,從元至正六年(1346)到清雍正十三年(1735),整整389年。在這段歷史的鼎盛時期,天啟年間唐崖土司創造了土司皇城的繁華,為我們留下一筆寶貴的物質財富。2015年,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貴州播州海龍屯遺址和湖北咸豐唐崖土司城遺址三處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唐崖土司代表著一個不可或缺的長官司級別的小土司,其遺留下來的土司城址彌補了基層土司在世界遺產中的價值所在。
土司是元明清時期的一種制度下的產物,是歷史層面存在的一個事物。唐崖土司的興起、發展與衰亡是與土司制度相伴而生的。唐崖土司的興亡史,國家在官方正史中的闡釋所透露的治理方略,表達的是一種理解官方的結構性文化圖式。彌補史籍記載闕如,從民間“自下而上”的視角結合宏大敘事的書寫范式,置放于地方傳統和民間生活當中真實反映元明清時期的唐崖土司歷史流變。走進歷史的田野,在考古遺址中,找尋蛛絲馬跡,弄清唐崖土司在宋末元初身份的模糊。唐崖土司的發展是土司制度全盛期至衰落期的一個縮影,散落民間的族譜和鄉民的口述史證實了從明隆慶年間到明亡近百年的時間里,是唐崖土司的鼎盛時期,皇城治區與轄區邊界也拓展到最大,界域的拓展與司治所在地構成了一個中心與邊緣的二元結構。正史、地方志和族譜記錄的各代土司職級的升降信息揭示了唐崖土司在歷史發展中如何嶄露頭角、勢力擴大直至鼎盛時期的動態演變,終為“咸豐三大土司之首”。在國家“大一統”的政治運動中,最后以和平方式呈請“改土歸流”。對唐崖土司興與亡的考證,我們看到元明清三朝在少數民族地區施行的土司制度“齊政修教、因俗而治”的智慧對于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土司社會是溪峒社會的延續,本質上是按血緣聯系組成的社會。在軍政合一的制度下,唐崖土司內部組織延續了溪洞社會的本質,武備建置體系除了“五營”,還有內部的上下二寨和左右二寨。通過“營”與“寨”的設置圍成一個堅固的堡壘,將唐崖土司的司治核心區層層保護。土司與中央王朝的關系,最基本的特征是定期給封建王朝承擔一定的義務。朝貢是土司與中央王朝保持雙向互惠的最優制衡,朝貢帶來豐厚的回賜及升官加爵的機會都在互惠活動中發生。將唐崖土司朝貢時間串成一條線索來看,很清晰地表明,小土司為了表示忠誠,不僅滿足“三歲一貢”,在實力強盛時“一年一貢”,通過積極朝貢保持與中央朝廷的持久交流。這種義務還體現在接受征調參與中央朝廷的軍事活動,主動納賦接受中央朝廷的政治統治來完成。唐崖土司承擔義務的特點是,明初期側重于納賦,明中前期側重于朝貢,明中晚期積極參與征調。唐崖土司與周邊衛所之間的博弈體現在剽掠與流劫;與土司之間主要通過聯姻來維持和平邊界;與內部土民通過森嚴的等級和嚴刑酷法來樹立權威,實施不許土民受教育的愚民政策,要求百姓不許蓋瓦來落實等級制度。唐崖土司與土民關系不全是剝削和壓迫,也有能讓人生存下去的溫暖,田氏夫人“樂善行施”的形象在鄉民的記憶中長存。土司社會發展過程中,通過推行王朝中心的主要政策,積極推廣先進農耕技術,修建驛道,開辦書院,發展手工業,極大地促進農耕經濟的發展,推動唐崖社區的社會進步。
唐崖土司治理時期所產生的文化及其“改土歸流”后基層所發展和吸收漢文化而形成的唐崖村社文化,明顯有著自己獨特的印痕。內涵豐富的土司文化傳承著中華經典文化和地方貴族文化,是一個集政治制度、宗族組織、民族發展、地域特色等匯聚而成的多元文化的綜合體,交織在一起的村社文化呈現漸變式的文化變遷。從唐崖土機構體系和族譜中隱含的制度文化,到城址建造、分布格局和道路連接,展示的遺址文化,呈現唐崖土司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互動軌跡,最終土司文化與中原文化在交流和碰撞中進一步強化了國家認同。在動態演變中,當下村社文化遺傳了土司時期強大的文化基因。
唐崖土司城遺址正是秉承土司制度智慧管理的實物見證,是現存彌足珍貴的文物遺存,其遺產價值除了納入世界體系中的最高和核心價值凝練為“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管理模式,其具體的價值還隱含在唐崖村社的社會生活實踐和鄉民的集體記憶之中。有地方文獻肯定土司制度和金石銘文揭曉人物身份的歷史認識價值,有地方傳說隱喻宏大敘事和地方精英接受中原文化的社會重構價值,有唐崖土司彰顯尚武精神和女性美德深受鄉民尊重的民族認同價值,有咂酒油茶宣傳土司文化和地方南劇打造《土司夫人》的文化傳承價值。這些價值正是世界文化遺產有效保護的關鍵,在政府的長遠規劃與學者、社會、居民等多方力量的整合中實現新的突破,保證鄉村中的世界文化遺產能夠永續開發利用。在遵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規定的大遺址保護的基礎上,利用其豐厚的文化內涵為地方旅游經濟發展做出適當的貢獻。
關鍵詞:唐崖土司;興亡史;社會文化;世界文化遺產
[1] “唐崖速度”是指唐崖土司城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時,從2013年3月決定列入申報名錄,到2015年7月4日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宣布中國“土司遺址”成為我國第50項“世界遺產”,包括前期的考古工作,前后只用了三年多的時間,創造了我國申遺工作的奇跡,被稱為“唐崖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