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痛陳時弊,簡數(shù)吸睛
- 朕才是乾隆皇帝
- 小澄很調(diào)皮
- 2073字
- 2025-04-28 17:00:00
乾清宮。
康熙看著胤禛剛剛呈上來的折子,里面清楚的寫著今年秋糧上繳后,國庫內(nèi)的所有存糧數(shù)目。
康熙盯著那一行數(shù)字,眉頭緊緊的皺起,沉默了許久。
“朕沒記錯的話,今年收上來的秋糧,比去年少了近百萬石。”
“這幾年,朕將國事托付太子,沒想到竟成了這個樣子。偌大的國家,只剩下一千多萬石了。”
“水災(zāi)、旱災(zāi)無常,餉糧、普免不可或缺,西北的準格爾與拉藏眉來眼去,蠢蠢欲動。這點存糧,豈敢動兵?長此以往,如何得了?”
康熙抬眼看向胤禛,語氣淡淡,聲音冰冷而又透著無奈。
胤禛微微低著頭,沒敢出聲,但本就冷厲的表情更加沉悶了。
康熙抬手一拍桌案上的一摞奏折,猛的提高嗓音道:“可各省報上來的耕地數(shù)量仍是逐年減少。”
“還有,貪污腐敗大行其道,甚至就連向國庫伸手借錢都成了風(fēng)氣,不借倒成了不合時宜的。朕就想不明白了,朝廷難道是朕一個人的朝廷?國家出了問題,對他們有什么好處?”
聽到這話,胤禛當(dāng)即便雙膝跪地,稟奏道:“汗阿瑪,康熙四十三年,臣兒和十三弟江南賑災(zāi),所見所聞,觸目驚心,比奏折里報上來的情形更甚。”
“一場大水后,無數(shù)良田淹沒,數(shù)十萬百姓食不果腹,流離失所,無家可歸。可江南那些士紳、富戶卻借機哄抬糧價,大發(fā)國難之財。”
“災(zāi)情過后,百姓身無長物,只能依附于士紳富戶,做他們的佃農(nóng)。而他們則趁機大肆購買兼并良田,卻只需向朝廷上繳極少的稅糧,反倒成了大災(zāi)的受益者。”
康熙重重的嘆了一口氣,說道:“你說的這些,朕何嘗不知?”
“朕幾次欲重新丈量全國土地,施行按田畝納稅,可都被下面的人以各種理由擋了回來,如之奈何?”
聽到這話,胤禛反而沉默了。
按田畝收稅,就是攤丁入畝,康熙心里很清楚這項政策的好處,不過說成被下面人擋回來,就不那么可信了。
胤禛雖然實于任事,可卻不傻。
究竟是被擋回來的,還是康熙自己不愿強力推行,胤禛心中有數(shù)。
晚年的康熙,多疑又貪名,可手中的屠刀從沒有軟過。
只不過是被他假以寬仁的名義給掩蓋了。
說白了,就是時不時的會挑出一個做的過分的殺掉,震懾一番,而對其他只要不過火的,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而一旦推行了那些利國利民的政策,必然會引起地主士紳的反彈,屆時各種阻攔、絆子、流言都會涌出,還如何能夠得到所謂的好名聲。
這就是他所謂的寬仁為政,無非是掩耳盜鈴罷了。
胤禛知道,康熙如此言語,就是想讓他再次勇于任事,改變現(xiàn)狀。
可自從上一次清理國庫欠款事后,胤禛也認清了現(xiàn)實。
當(dāng)初康熙如眼前這般,歷數(shù)國庫欠款的弊端。
胤禛心緒激憤下,接了那個差事。
可追比欠款到了緊要關(guān)頭,一些老臣集體找到康熙訴苦,康熙為搏好名,便松動了。
還有當(dāng)時的太子胤礽,竟是國庫的最大債務(wù)人,還越過胤禛這個奉旨欽差,放言讓所有欠款之人在一定年限內(nèi)分期還清欠款。
如此釜底抽薪,最終,胤禛的差事辦了個虎頭蛇尾。
手下的辦差之人也被追責(zé)調(diào)離,落了個刻薄寡恩、冷血無情的名聲。
胤禛靜靜的跪在地上,低著頭,不為所動,也不接話茬。
康熙眼神微閃,倒是有些意外,以往稍稍言語刺激一番,便會挺身而出的胤禛,今日竟然無動于衷。
不過,他可不會強行攤派這項任務(wù),他還是喜歡躲在幕后掌控一切,在關(guān)鍵時刻出手博得好名聲的感覺。
見狀,康熙干咳一聲,淡淡道:“胤禛,此事,你以為當(dāng)如何?”
既然被問到,胤禛也無法繼續(xù)沉默,便抬起頭,說道:“汗阿瑪,丈量全國土地,事關(guān)重大。由按人頭收稅改為按田畝收稅,也會觸動絕大多數(shù)士大夫和豪紳的利益。”
“此事,只有圣旨示下,舉國而動,方能以力施行。否則,別無他法。”
聽到這話,康熙頓時便味同嚼蠟,無語之極。
要他下旨推行,還會在這里跟你胤禛啰嗦?
朝中能員干吏不在少數(shù),誰還不能奉旨辦差?
可胤禛死活不上套,康熙只得暫時放下。
“既牽連甚巨,容朕深思后再做計議吧。”
康熙坐了回去,也沒了跟胤禛繼續(xù)說下去的興趣。
“若無他事,就跪安吧。”
胤禛從袖筒里掏出幾張紙,走前兩步,放到了康熙面前。
“汗阿瑪,今日午時前,臣兒尚在戶部核計今年的秋糧數(shù)目。之所以能如此之快呈上來,皆得益于汗阿瑪《簡數(shù)精義》之便利。”
“臣兒便想,若將簡數(shù)之法推而廣之,于國有益也,特來請汗阿瑪示下。”
康熙眼睛一亮,倒是對胤禛夸贊他的簡數(shù)造詣很受用,便拿起那幾張紙,嘴里還說道:
“哦?竟有此事?那朕倒想看看簡數(shù)是如何利于戶部核計的。”
當(dāng)他一頁頁的展開那幾張紙,看到上面寫著的一串串簡數(shù)數(shù)字,雙眼頓時一亮。
當(dāng)他看明白那一列列數(shù)字代表的含義以及其中的分類之法,康熙再次站起身來,目不離紙的來回踱了幾步。
“原來如此,原來如此。如此計數(shù)、分類,再加以核計,的確是大為便捷。好想法,好思路。”
康熙停下腳步,抬起頭,盯著胤禛道:“胤禛,此出自何人手筆?戶部有此人才,朕怎么不知?”
胤禛心中暗喜,看來今日果真是來對了,皇上對這幾張紙的來路有了興趣。
只見胤禛面容不變,語氣淡然的說道:“回汗阿瑪,此非戶部官員所書,乃是出自您的孫兒弘時手筆。”
康熙聞言,微微一愣,幾乎脫口而出:“你說是誰?弘時?”
胤禛連忙道:“臣兒不敢欺君。”
康熙隨即走到桌案前,拿起剩余的幾張紙,反復(fù)看了幾遍,口中輕聲的嘀咕著。
“雖是簡數(shù),可筆力虛浮,字跡忽輕忽重,無有章法可言,倒是像極了初學(xué)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