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并蒂蓮
- 槐花飄香的年代
- 劉禾安
- 1519字
- 2025-04-14 08:08:46
---
青山縣·程家老宅
程衛東蹲在父親留下的樟木箱前,指尖拂過箱角斑駁的藍漆。那是當年農機站統一配發的顏色,如今已褪成一片模糊的灰藍。
“你爸臨走前說,這箱子要等你三十歲才能開。“程母坐在藤椅上,枯瘦的手指捻著佛珠,“里頭裝的不是什么金銀細軟,是禍根。“
銅鎖早已銹死,程衛東用螺絲刀撬開時,鐵屑簌簌落在青磚地上。箱子里整整齊齊碼著十幾本工作筆記,最上面那本封皮上印著“哈爾濱軍工學院1963-1964年度技術研討紀要“。翻開扉頁,一張泛黃的蘇聯郵票粘在角落,列寧頭像下方有人用鋼筆描出極細的虛線。
程衛東對著煤油燈舉起紙張,光透過郵票背面顯出密麻麻的小孔——是 Morse電碼。他心跳驟然加快,父親生前是全縣唯一的電報員。
窗外突然傳來樹枝刮擦聲。程衛東猛回頭,看見月光下張建軍慘白的臉貼在玻璃上,右臉的疤痕被窗欞分割成詭異的幾何圖形。
“東哥,“張建軍的聲音隔著玻璃悶悶的,“我娘墳前...多了束新鮮槐花。“
---
省城醫院·姜曉蘭母親家
縫紉機踏板發出不堪重負的呻吟。姜曉蘭跪在母親生前最珍視的“蝴蝶牌“縫紉機前,螺絲刀插進暗格縫隙的瞬間,她聞到了淡淡的血腥味。
暗格只有巴掌大,里面躺著本焦邊的筆記本。第一頁貼著張剪報——1965年《黑龍江日報》關于“中蘇青年技術交流會“的報道,照片里站在蘇聯專家身邊的姑娘梳著兩條長辮,正是年輕時的姜母。
翻到第七頁,姜曉蘭的指尖突然顫抖起來。1968年9月15日的記錄被大片褐紅色污漬覆蓋,勉強能辨認出“淬火油““替換““張思遠“幾個詞。頁腳畫著朵并蒂蓮,墨跡暈染處現出兩個指紋,一大一小,像母親牽著幼時的她。
床頭柜上的藥瓶突然滾落。姜曉蘭回頭,看見程梅不知何時醒了,正用異常清明的眼神望著她,小手在空中抓撓,仿佛要抓住那些飄散的塵埃。
“姥姥...“孩子突然吐出這個從未教過的詞。
---
和平飯店·匈牙利客商套房
張建軍盯著茶幾上的照片,太陽穴突突跳動。照片里兩個穿海軍領童裝的男孩站在哈軍工宿舍樓前,一個右臉有月牙形疤,一個左手缺了無名指——正是他自己的手。
“這是1960年夏天。“安德烈的中文突然變得流利,“你父親把你哥哥送去蘇聯時,你母親哭暈在火車站。“他轉動左手戒指,露出內側刻著的“HB65“編號,“我們找了他二十年。“
沃羅寧默默推過一杯伏特加。酒液里浮著朵小小的干槐花,張建軍突然想起母親總在月圓夜給他喝的“安神湯“,也是這個味道。
錄音機突然自動播放,磁帶嘶嘶聲中響起陌生又熟悉的童聲:“我叫張衛國,今年七歲,我的雙胞胎弟弟叫張建軍...“
窗外電閃雷鳴,暴雨沖刷著玻璃上張建軍扭曲的倒影。他的影子分裂成兩個,一個穿著勞改農場的破棉襖,一個套著筆挺的蘇式軍裝。
---
三線交匯·暴雨夜
程衛東破譯的密碼指向哈爾濱老城區的一座教堂地下室;姜曉蘭在母親筆記里發現的地址卻是郊外的廢棄鋼廠;而張建軍得到的坐標,竟是青山村后山的亂葬崗。
三人在縣醫院走廊相遇時,程梅正發著高燒說胡話,不斷重復著“淬火油““兩個爸爸“之類的字眼。值班醫生遞來的化驗單上,Rh陰性血型欄被紅筆圈了三次。
“去后山。“程衛東突然說,“我爹臨終前念叨過,亂葬崗有棵歪脖子松。“
姜曉蘭從藥盒夾層抽出那張染血的筆記:“這上面說...真正的配方藏在'雙生的心臟'里。“
張建軍摸了摸右臉的疤,想起錄音帶里最后那句話:“記住,你兄弟的疤在相反位置。“
---
暴雨中的亂葬崗
歪脖子松的樹洞里,鐵盒早已被腐蝕得不成形狀。程衛東挖出它時,一道閃電劈亮盒蓋上并蒂蓮的浮雕——左邊花瓣缺了一角,和姜曉蘭母親筆記里的圖案一模一樣。
盒里只有半頁被血浸透的《真理報》,1968年9月16日的頭版頭條:《中蘇友誼萬古長青》。報紙背面用槐花汁寫著幾行字:
“衛國帶去蘇聯的是假配方
真配方在連理枝的年輪里
找到我們的女兒“
張建軍突然跪倒在地,雨水沖開他衣領——鎖骨位置赫然露出個陳年烙印:HB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