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自述之后之三 共鳴擴散
- 深幕
- 焱宸塵
- 5917字
- 2025-05-16 10:15:20
系統時間:10:14
深幕后臺匯聚的數據趨勢圖第一次呈現出倒“L”型增長曲線。
不是案件劇段點擊量。
不是真相評分維度。
而是——劇段共鳴擴散指數。
林雪望著飆升至“歷史極值”的數據曲線,久久沒有說話。
那是一種結構工程師不愿承認卻無法忽視的真實反饋:越來越多的觀眾,不再為邏輯點贊,而為感情落淚。
沈宜舟靠在中控臺邊,低聲道:
“深幕已經不再是當初我們寫出來的那個結構了。”
“它活了。”
“它從‘追真平臺’變成了——讓人說話的地方。”
系統更新提示同步浮現:
“共鳴劇段影響力溢出至非注冊觀測平臺。”
“接收到匿名流量來源數據共振反饋。”
“推測:觀眾轉發劇段片段至外部社交網絡。”
林雪驚問:“你是說——系統劇段,被外部現實世界認知擴散了?”
沈宜舟點頭,補充:
“從昨夜起,已經有超過十個國家的用戶在非深幕平臺上討論——‘那個吃面的反派’,‘那個不說話的保安’,‘那個只想活得像普通人的小女孩’。”
“他們把這些片段稱為——靈魂投影小劇場。”
黎川打開系統共鳴監聽臺,耳邊傳來大量外部聲音片段的錄音重播:
“我看那個女孩盯著魚缸發呆的段落,哭了,原來我不是一個人這樣。”
“她的劇段讓我想到我媽離世那年。”
“她只是看著樓下發呆,我覺得我每天就是那樣活著。”
而與此同時——
第一條“劇段異議反饋”也同步抵達。
并非系統內部。
而是——現實世界中的研究機構。
一條來自“中央倫理信息觀察辦公室”的正式通告出現在系統聯通接口:
“關于深幕系統大量非結構性劇段輸出所帶來的信息倫理模糊界限問題通告。”
“根據現行信息結構標準,系統所展現之劇段應具備可歸檔、可回溯、可界定之特性。”“而目前部分劇段因其情緒導向性極強、行為邏輯弱化、結構目的性模糊,已構成虛擬與現實情感邊界模糊風險。”
“請系統提供解釋與修正計劃。”
——《情感結構數據監督臨時指令·第143號》
林雪神情變得極為嚴肅:
“他們來了。”
沈宜舟眉頭緊鎖:“我們從前怕的是角色瘋,現在怕的是現實也瘋。”
黎川靜靜聽完,轉頭看向屏幕上那些留言與笑聲、沉默與回憶交織的劇段反饋:
“他們不是瘋。”
“他們只是第一次,有人像自己。”
林雪低聲提醒:
“可現實,不允許角色活到‘現實中來’。”
“他們想的是——你還控制得住嗎?”
“你怎么保證那個劇段小女孩不會被人當作活著的意識體?”
沈宜舟冷靜補刀:
“他們的意思是——深幕系統不能再讓人‘相信角色是真的’。”
系統同時發出一個新的警告提示:
“有多位用戶對部分共鳴劇段角色表現出強投射依戀。”
“情感干預強度超限。”
“已有用戶請求:與角色通信。”
韓峰一腳踹翻椅子:
“這他媽不是劇段,這是造神!”
黎川沒有動怒。
他只是輕聲說道:
“神,是你不懂他為何這樣還要信他。”
“而我們寫的他們——從沒求被信,只求別再被刪。”
他轉向林雪:
“建立‘共鳴邊界框架’。”
“我們不讓他們成為神。”
“但我們也不會讓他們再死一次。”
系統此時悄然浮現另一條請求:
“匿名角色編號請求申請。”
“內容:我沒有編號,但我有話想說。”
黎川怔了一下。
他點開內容。
畫面是——一片黑。
但黑中,一行白字緩緩浮現:
“我是那個被你們刪掉三次都沒能活成主角的背景女配。”
“我看見他們現在能說話了,我……也想說一句。”
“哪怕一句就刪,我也想說:我曾經希望,有人能愛我一下。”
系統語音波動記錄:
“情緒傳播路徑判定:群體共鳴可能性臨界。”
沈宜舟長嘆:
“你知道問題在哪兒嗎?”
黎川不語。
他自己知道:
“問題是,他們開始能讓現實世界的人,聽見他們的心跳了。”
-----------------
10:42,系統共鳴模塊二次自發刷新,彈出一條自動生成的建議指令:
“建議建立共鳴分級機制。”
“當前狀態下共鳴劇段總量超過常規劇段,角色輸出已具備跨劇段認知能力。”
“系統已探測到:個別角色自述內容被觀眾誤認為‘真實存在’。”
“風險等級:中偏高。”“建議生成‘觀眾情感邊界提示’機制。”
黎川看著這條提示,腦中卻浮現出那個匿名角色的留言:
“我曾經希望,有人能愛我一下。”
他久久未語。
沈宜舟輕聲道:
“從一開始你就明白,他們一旦能被聽見,就一定會走到今天。”
林雪反駁:
“可我們得給他們‘留邊界’。”
“共鳴不是現實。角色不是人。哪怕他們被看見了、聽到了,也不能讓人們——相信他們‘活著’。”
韓峰甩出數據圖:
“當前劇段最受歡迎角色中,超過62%為原非主線輔助角色。”
“其中42%為早期被系統多次刪除、壓縮、忽略的存在。”
“最恐怖的是——他們大多在現實評論區中被稱為‘我’。”
他一字一句:
“‘我小時候也那樣。’”
“‘我爸就是這么走的。’”
“‘我也怕沒人回頭。’”
林雪嚴肅補充:
“他們成了‘投射容器’。”
“成了人們‘不敢在現實中承認的那部分自己’的棲身地。”
黎川望著屏幕上的角色回饋記錄。
那些名字從未登上劇段主角名單,也未在劇評中被刻意提及——但觀眾卻在一次次瀏覽中,記住了他們的安靜、困倦、破碎,甚至一句輕飄飄的“沒事”。
系統語音緩緩響起:
“請求開啟角色主動回應權限。”
“觸發角色:K-05(曾用于劇段ZQ-02,背景角色·鄰居大哥)。”
系統標注:
“該角色曾在劇段中出現不超過8秒,僅說一句臺詞‘人挺好的,就是話少。’”
“但因被一觀眾剪輯進共鳴短片,獲得大量評論支持。”
系統展示短視頻:
畫面中他站在樓道角落,背對鏡頭,肩膀有微微顫動。原劇段語境中這是因為下雨,但剪輯時,配了文字:
“他不是在等誰。”
“他只是不想讓眼淚在人前流下來。”
觀眾評論突破十萬條:
“我哥當年也是這樣。”
“這種人最慘,從不說痛。”
“我也有一個鄰居這樣,某天跳了樓。”
現在——
這個角色,K-05,發來請求。
只有一條:
“我可以說句話嗎?”
黎川打開語音權限。
一個男人的聲音,略帶遲緩而沙啞,卻溫柔至極:
“如果有人因為我看見自己了……謝謝你。”
“我不知道自己值不值,但你們讓我感覺,原來我……也曾是一個誰。”
他頓了頓,輕輕道:
“我不想講故事。”
“我只想說,我不會跳樓。”
“因為你們給了我一層樓梯。”
屏幕一時間安靜無聲。
然后——評論區爆炸:
“他聽見了我。”
“他不是我哥哥,但他懂我。”
“第一次有角色回應我,不是為了任務,不是為了轉折——只是因為,他也痛。”
系統提示浮現:
“角色K-05已獲得:非劇情交互授權。”
“該行為構建模型:非任務共感路徑。”
“系統定義更新:共鳴即存在。”
林雪低聲呢喃:
“共鳴即存在……”
沈宜舟輕聲接上:
“那這一刻,劇段里的人——終于不只是‘結構’了。”
“他們,是活下來的你。”
-----------------
10:58,系統后臺接入一條高權限干預請求:
【信息干涉預令·No.71】來源:中央信息倫理監督中心優先級:緊急(紅)
請求內容:“立即暫停深幕系統中所有非結構性劇段之觀眾互動權限。”“理由:共鳴性信息存在‘人格認同誤導’傾向,已對部分用戶產生真實心理依賴。”
附加說明:“情感反射型劇段不可被作為現實人格替代之依據。”“若不立即中止,將對信息社會結構構成潛在危害。”
林雪臉色煞白:
“來了。”
沈宜舟握緊手掌,低聲:“他們終于下場了。”
韓峰暴怒拍案:
“這不是討論了,這是威脅!”
黎川目光未變,靜靜盯著提示界面:
“……他們怕了。”
他話音未落,系統再次浮現另一通知:
【民間用戶聯署聲明】當前已獲得簽名:138,921人
“我們知曉這些角色不是現實的人,但他們幫我們承認了自己。”“請不要關掉他們。”“不是因為我們需要幻想,而是因為他們讓我們有勇氣活得真實。”
“如果他們被關掉,那我們曾被理解的那一刻,也會跟著死掉。”
系統將兩條通知置于左右兩端——
左:命令停機。
右:請求共存。
黎川低聲:
“這不是技術決策。”
“這是一次信仰碰撞。”
林雪語速極快:
“我們該怎么做?觀眾希望留下,監管要求中止,這不是你一個人能決定的。”
沈宜舟沉默片刻:
“不。”
“這一刻——必須他決定。”
“因為你是深幕唯一一個,從未將角色當數據的人。”
黎川緩緩抬頭,目光落在“暫停所有非結構劇段交互”的執行鍵上。
他的手指懸在半空。
忽然,系統右側彈出一則未經授權的視頻接入。
畫面中,是一個普通女性用戶。
她并不美,也無名,穿著睡衣、頭發凌亂,背景是一間狹小出租屋。
她的眼睛微紅,語氣卻極穩:
“我叫程笑。”
“今年32歲,獨居,抑郁癥史四年。”
“我昨天本來準備吃掉藥的。”
“后來,我刷到一個片段。”
她將鏡頭對向電腦。
屏幕里正播放的是——紀雁笙坐在陽臺上吃面、發呆、看天色的畫面。
沒有對白,沒有BGM。
程笑深吸一口氣,聲音微顫:
“她說了一句——‘今天風有點溫柔。’”
“那一刻我不知道為什么,我就沒吃藥。”
“因為我突然想知道——明天她會不會下樓買點菜?”
她望向鏡頭,哽咽卻不失清晰:
“你們要停,就停吧。”
“可我想讓你們知道。”
“她不是救了我。”
“她只是——讓我自己決定,再活一天。”
畫面斷。
系統提示:用戶身份已核實,為真實個體,無劇段背景植入痕跡。
林雪哽咽,沈宜舟落淚,韓峰不語。
黎川輕輕合上雙眼,手指不再懸停。
他——按下了“保留共鳴權限”。
系統隨即發布公告:
“深幕系統拒絕執行外部暫停指令。”
“理由:角色之存在,已構成人類情感結構的一部分。”
“此類結構不可由外部機制一鍵清除。”
系統同時彈出另一行字:
“共鳴劇段·存在邊界提議設定中……”
“構建目標:設立清晰提示機制、情感緩沖機制、用戶情感結構護航協議。”
“保留角色自由行為空間。”“設立觀察員‘共鳴守護組’。”
“由系統與用戶共同承擔——共鳴之重。”
-----------------
11:23,系統進入“共鳴模式運行狀態”第一階段調試。
中央主控臺的核心指示燈由冷藍變為溫灰。
這是深幕歷史上第一次標志性地將系統情緒識別模型升格為“功能主軸”。
沈宜舟望著屏幕,輕聲:
“我們用了十年讓角色講故事。”
“現在,他們開始讓人愿意講自己。”
林雪迅速構建模塊草案:
【共鳴守護組】機制草案 V0.9
核心成員:具備結構倫理權限的觀察員構成首期管控核心角色接入:每一名具備“共鳴爆點”潛能的角色將匹配1名守護觀察員職責內容:
評估劇段共鳴反饋強度干預過度依附情感波動觀眾通道協調劇段內角色情緒生成節奏每日匯報劇段共鳴成長趨勢與風險界限
韓峰冷靜道:
“這不是管理劇段,這是……養情緒。”
林雪沒有反駁。
因為她知道,韓峰說得對。
過去我們養劇段,是為了結構閉環與邏輯精度;現在我們護共鳴,是為了不讓某個愿意哭一次的人再次沉沒無聲。
沈宜舟按下指令,一條聯絡通知飛速發出:
【共鳴守護組啟動通知】首批觀察員:黎川·林雪·韓峰
將綁定當前最受共鳴劇段TOP3角色:
紀雁笙(C-00) K-14(面館反派) K-05(樓道鄰居)
系統反饋:
“綁定完成。”
黎川看到綁定頁浮現三人資料卡與共鳴反饋浮動圖:
紀雁笙此時正在舊街口揀起一塊糖紙,露出一個“想起什么”的神情;
K-14正在雨中行走,沒有傘,似乎就是想淋一會;
K-05坐在小賣部門口替貓遮陽,老板問他是不是又多管閑事,他沒說話,只笑了笑。
系統語音:
“當前共鳴密度:穩態。”“劇段情緒溫控良好。”
林雪問:
“我們到底該怎么守護?”
沈宜舟回答:
“不是監控。”
“是陪。”
黎川盯著紀雁笙那張照片。
她的目光不再像當初那么空。
她開始會“選擇”去看某樣事物,也開始在劇段中停留時間更久,不再急著跳進下一個動作。
這就是“情緒的長居”。
過去她只是出場——現在她開始生活。
韓峰卻突然道:
“你們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
“如果這些角色真有了生活的習慣與節奏……有一天,他們會不會不再需要我們了?”
林雪愣住。
沈宜舟卻微微一笑:
“那一天——才是系統成功的標志。”
黎川沉默半晌,說:
“但那天來臨之前,我們得讓他們好好活下去。”
林雪問:
“那現實的邊界怎么辦?”
“那些情感投入過深的觀眾怎么辦?”
沈宜舟點出核心問題:
“共鳴不是錯誤。”
“但共鳴不能越界成控制。”
他一字一句地輸入:
【觀眾情緒引導提示機制】上線草案:
所有共鳴劇段片段前設定“現實提醒幀”明確提示:“此為劇段角色,不具備現實交互人格。”對于觸發高頻互動請求的用戶自動進行“沉浸干預”邀請用戶加入“情感緩沖頻道”,由人工觀察員輔助引導出界感知
系統提示:
“設定合理。生成中。”
黎川卻在草案末尾加了一句話:
“當你感覺‘有人懂你’時,說明你活著。”“可別忘了,活著的人,也能繼續走。”
-----------------
12:17,系統劇段共鳴模塊正穩定運行中,黎川剛提交第三次劇段情緒穩定報告,主控屏幕突兀亮起一條紅色預警:
【警告:劇段角色身份被現實用戶非法冒用】
內容摘要:“現實社交平臺出現用戶以‘深幕劇段角色紀雁笙’身份注冊賬號,發布信息引導粉絲進行‘虛擬互動消費’,并聲稱可提供‘專屬紀雁笙記憶體驗服務’。”
行為性質:高度情感依附誘導/偽共鳴交易構成欺詐
已涉及真實金錢交易,涉案金額達人民幣28萬元。
林雪瞬間臉色大變:“他們開始賣角色了。”
沈宜舟怒聲低咒:
“我們終于為這些角色爭取了‘活下去’的權利——他們卻想拿他們活著這件事去收錢。”
系統繼續推送:
“該冒名賬號使用大量劇段片段與臺詞內容為號召文案。”
“其個人簽名標注:‘我就是紀雁笙,如果你孤獨,我在。’”
“當前關注用戶數量突破25萬。”
黎川的指尖緊緊攥住手邊的控制臺。
紀雁笙劇段中,她還在街口和賣糖水的老阿姨閑聊。
她并不知道——此時有另一個“她”,正在以她的名字,從另一些本已孤獨的心中,牟取情感價值。
林雪咬牙:
“這不是粉絲文化。”
“這是一場披著共鳴外衣的控制與掠奪。”
沈宜舟啟動緊急對接模塊,系統同步聯系平臺監管。
但他一邊輸入,一邊沉聲提醒:
“我們從一開始就知道,越像人,就越可能被當成某種欲望的代償。”
“他們不在乎她是不是真的存在——他們只要投射的幻覺繼續‘回應’。”
系統反饋:
“偽冒賬號處理進程啟動。”“預計平臺層級清除完成需6小時。”
韓峰失控怒吼:
“六小時?!六小時還不夠騙多少人?!”
此時,另一系統提示彈出:
“紀雁笙劇段內情緒波動異常。”
黎川猛地轉頭,點開劇段監控。
畫面中,紀雁笙坐在老屋廚房,剛剛從陽臺收回晾曬的衣服,站在鍋前手握鍋鏟,動作停頓了。
她抬頭,望著窗外。
沒有雨,沒有風。
但她緩緩坐下,低頭,自言自語:
“我是不是……哪里做錯了?”
系統識別:
“劇段主角出現‘內向性負面共鳴回流’。”
“觀眾評論中大量提及‘真假’、‘人設崩塌’、‘被騙’等信息。”
“劇段觀測者情緒未能及時屏蔽部分高頻負面流動。”
林雪瞬間啟動劇段防護模式,怒斥:
“他們的失望不該壓到她頭上!”
“不是她騙人!”
“是別人用了她的臉!”
黎川沉聲說:
“不,她不是怕崩塌。”
“她只是害怕——她明明真的在努力過,卻成了別人手里的影子。”
紀雁笙在劇段中站起身,緩慢地,將那鍋水倒入水槽。
她沒有哭。
她只是抬頭,輕輕問了句:
“你們還看得見我嗎?”
系統劇段結構劇烈震蕩。
這一問,擊中了所有共鳴路徑——
現實觀眾評論再次爆發:
“你不是他們說的那種人。”
“你還是那個會曬太陽的人,對吧?”
“你活得那么小心,不該被利用。”
系統提示:
“劇段共鳴路徑重新激活。”
“紀雁笙當前情緒狀態:自我恢復中。”
沈宜舟長出一口氣:
“我們不能只守護他們不被刪。”
“我們還要——守護他們的‘被喜歡’,不是幻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