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譯者前言
-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 (德)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 5883字
- 2025-04-11 09:27:14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是德國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和詩人,是以宣講“上帝死掉了”“對一切價值重新評估”“超人”“永遠回歸”給世界思想界投下幾枚原子彈、帶來巨大沖擊的德國怪杰。這里所譯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是他的著作中最廣為人愛讀的一部跟歌德的《浮士德》齊名的世界文學巨著、一部富于哲理的思想詩,或者說是用箴言體寫成的智慧書。說到智慧書(Liber Sapientiae),就不由令人想到《舊約》(包括次經部分)中以稱頌并傳揚智慧為主題的經書,如《箴言》、《傳道書》、《雅歌》、《所羅門智訓》(亦稱《智慧篇》)、《便西拉智訓》(亦稱《德訓篇》)等等。西語中的philosophia(哲學、哲理),源于希臘語,本來就是“愛智慧”的意思。說到《舊約》,又不得不提到《新約》。《新約》開頭的四卷《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約翰福音》,一般稱為“四福音書”或“四部福音”,而尼采則把他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稱為“第五福音書”。
尼采的論著不僅對若干哲學家,特別是存在主義哲學家,如雅斯貝斯、海德格爾、薩特等產生重大的影響,而且在德國以及世界各國的文學大師那里也引起強烈的共鳴。格奧爾格在他的詩集《第七圈》中寫過《尼采》頌歌。黑塞把尼采著作列為他的愛讀之書,并且寫過一本《查拉圖斯特拉的復返》。托馬斯·曼說他的《浮士德博士》中的主人公萊弗金的思想、氣質、經歷和變成癡呆等的細節是取材于尼采的實事,他還寫過一篇《根據我們的經驗看尼采哲學》的評論。里爾克的《杜伊諾哀歌》,據海德格爾和瓜爾迪尼研究,指出應從尼采哲學中尋求它的思想基礎。紀德特別推崇尼采熱烈向往人生的學說,他的《人間食糧》從尼采著作中汲取了靈感。此外,蕭伯納、葉芝、斯特林堡,都曾受過尼采的影響。奧尼爾把《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當作《圣經》一樣背誦。
然而,不幸的是,尼采的學說往往受到誤解和歪曲。德國哲學史家阿爾弗雷德·鮑姆勒爾等人竟把尼采學說曲解為法西斯理論的支柱。德國納粹分子更是厚顏無恥地把尼采的思想奉為圭臬。希特勒曾去魏瑪參觀尼采故居,跟尼采塑像合影留念,又去拜謁尼采之墓,并在墨索里尼生日時把尼采全集送去作為壽禮。在此之前,意大利作家鄧南遮接受尼采的哲學思想,在作品中描寫肩負“偉大使命”的超人,鼓吹民族沙文主義和擴張主義。這些都產生了很多極壞的負面影響。
在我國,早在1902年,梁啟超就在《新民叢報》上提到尼至埃(即尼采)的名字:“尼至埃謂今日社會之弊在少數之優者為多數之劣者所鉗制。”其后,1904年,王國維發表《叔本華與尼采》,推崇他“以極強烈之意志,而輔以極偉大之知(智)力,其高掌遠跖于精神界”。1907年,魯迅在《文化偏至論》一文中贊揚尼采“向舊有之文明,而加之掊擊掃蕩焉”。1915年,陳獨秀在《新青年》創刊號上發表《敬告青年》一文,介紹尼采創立的關于主人道德和奴隸道德的論說。隨著1919年五四運動的爆發,由于尼采徹底否定一切舊傳統、舊道德,重新估定一切價值的思想跟我國反帝反封建的歷史要求相吻合,所以,尼采也曾起過積極的影響。在鼓吹者之中,可以舉出一大串的名字,如徐志摩、方東美、李石岑、蔡元培、傅斯年、田漢、高長虹、向培良、茅盾、郭沫若、郁達夫、朱光潛等等。
然而,盡管有這么多受感染者,尼采著作的中譯本卻遲遲未能跟上。最初出現的翻譯不過是些零星的片段摘譯,例如魯迅最早翻譯的《察羅堵斯德羅緒言》,僅譯了《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第一部《查拉圖斯特拉的前言》的三節,而且是用古奧的文言譯的,后來用白話再譯的《察拉圖斯忒拉的序言》,也不過只譯了《查拉圖斯特拉的前言》的十節。該譯文刊于1920年9月《新潮》雜志第2卷第5期,這也許是尼采著作最早的中譯了。其后郭沫若譯的《查拉圖司屈拉鈔》以及茅盾的譯文,都是短短的節譯。等到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才由生活書店出版了該書的全譯本,即徐梵澄翻譯的《蘇魯支語錄》,并由鄭振鐸作序。到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又由中華書局出版了雷白韋的全譯本《查拉杜斯屈拉如是說》。到1947年,更由文通書局出版了高寒(即楚圖南)根據英譯本翻譯的《查拉斯圖拉如是說》(民國三十六年三月貴陽初版)。可惜,到了20世紀50年代以后,尼采也變成像《啟示錄》中的古蛇那樣,“扔在無底坑里,將無底坑關閉,用印封上,使它不得再迷惑列國”。因為,他已被定為反動哲學家,誰也不敢去碰他,尼采的介紹和研究成了禁區。那時,我們能看到的,也許只有勃倫蒂涅爾的《尼采哲學與法西斯主義》和奧杜也夫的《尼采學說的反動本質》兩本譯著了。幸而到了20世紀80年代以后,改革開放的春風像破冰船一樣駛來,尼采也從冰封中被釋放出來,出版界又掀起了一陣一陣的尼采熱,尼采作品的新譯和研究尼采的書一本一本地相繼問世。就拿《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來說,除了重印兩種舊譯,也出版了黃明嘉教授的新譯本,由漓江出版社于2000年1月推出。
現在,回到我的這個譯本上面,做一些扼要的說明:
本書是尼采假借查拉圖斯特拉之名說出他自己的哲學思想,也可以說是一本查拉圖斯特拉的說教集或者說是查拉圖斯特拉的行藏錄,又有點像圣者傳一類的書,但這位圣者并不是宗教的圣者,而且本書并不像一般宗教書那樣枯燥乏味,卻是具有極高文學價值的散文詩。
本書的主人公查拉圖斯特拉(約前7—前6世紀)為波斯瑣羅亞斯德教的創建人。在希臘語中稱Zoroaster,在《矰得亞吠陀》(《阿維斯陀注釋》)中稱Zarathustra,意為“像老駱駝那樣的男子”或“駱駝的駕馭者”。我國宋代姚寬的《西溪叢語》卷上和宋僧志磐的《佛祖統紀》中譯作蘇魯支。他創立的教派主張善惡二元論,認為宇宙間有善與惡、光明與黑暗兩種力量在斗爭,即善神阿胡拉·瑪茲達[Ahura Mazda,希臘語作奧爾穆茲德(Ormuzd)]和惡神安格拉·曼紐[Angra Mainyu,希臘語作阿利曼(Ahriman)]。而火是善和光明的代表,故以禮拜“圣火”為主要儀式。公元前6世紀末大流士一世統治期間,該教被定為波斯帝國國教。7世紀阿拉伯人征服波斯后,隨著伊斯蘭教的傳播,該教在波斯本土開始逐漸衰落。6世紀南北朝時,該教傳入我國,北魏、北齊、北周的皇帝都曾帶頭奉祀。隋唐時東西兩京都建立祆祠。北宋末南宋初,在汴梁、鎮江、揚州等地還有祆祠。宋以后,我國史籍不再提及。該教在我國稱為祆教、火祆教、火教、拜火教或波斯教,其宗教經典為《亞吠陀》(Avesta,又譯《阿維斯陀》)。
尼采偽托查拉圖斯特拉的大名寫成本書,未免有侵犯他人姓名權之嫌,其實本書應稱《尼采如是說》,因為他在本書中所說的大道理,跟查氏毫不搭界,乃尼采一家之言。他在《看這個人》中寫道:“(《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這部作品的基本構想是永遠回歸思想……是在1881年8月誕生的……那一天我在希爾瓦普拉納湖畔的森林中散步;在距離蘇萊村不遠的一座像金字塔般聳立的巨大巖石旁邊,我停了下來,那時我萌生這個思想。……如果我從那一天往下推算,算到……突然進入分娩期的1883年2月……那么,《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妊娠期算出是十八個月。”
本書的第一部是在1883年2月3日至13日在意大利熱那亞附近的拉帕洛一氣呵成的,只花了十天時間。這第一部完成之日,正逢瓦格納逝世于威尼斯之時。尼采接到噩耗,認為命運把“神圣的時刻”巧合在一起,在這個時刻,過去的老師死了,而尼采的“超人”誕生了。尼采晚年最具創造性的時刻就這樣開始了,這是接在天才崇拜的時代和否認的時代之后,尼采的第三個時代——創造的時代。
第二部于1883年6月底至7月初完成于瑞士的希爾斯·馬利亞,花了大約十天的工夫。第三部于1884年1月至2月完成于法國尼斯,也花了十天時間。第四部于1884年秋至1885年2月斷斷續續地在蘇黎世、芒通和尼斯完成。前三部分別于1883年、1884年由克姆尼茨的施邁茨納出版社出版。第四部沒有出版社接收,只得自費交萊比錫瑙曼出版社于1885年出版,只印了四十冊,送給七個知友。1886年,前三部由萊比錫弗里茨出版社合并出版。直到1891年才出了包括四部的完全版。
全書的內容,大致如下:
第一部:分為《查拉圖斯特拉的前言》和《查拉圖斯特拉的說教》兩部分。查拉圖斯特拉在山上過了十年孤獨的隱居生活,至四十歲時,自覺很充實,于是作為施與者下山,要走向群眾中去。先在森林中遇到一位年老的圣者,這位圣者勸他不要去愛世人,留在森林里贊美上帝,因為他不知道上帝已經死掉了。隨后他來到森林外邊的市鎮,要向群眾講述超人,可是群眾不理解他的話。這時,他看到一個走鋼絲者,受到一個丑角的脅迫,摔下來死掉了。他把死尸帶走,埋葬在一棵空心樹里。在第一部的后半部,敘述查拉圖斯特拉在花斑母牛鎮對他的弟子們做的種種說教。最后,他要求他們各自去尋求自我而跟他們分手。
第二部:重新回到山上處于孤獨中的查拉圖斯特拉夢見他的說教在山下人世間被人歪曲(《拿著鏡子的小孩》),于是又下山去,要救救他的弟子們。他前往幸福島(令人想到那不勒斯灣的伊斯基亞島)上說教。對“同情者”“教士們”“有道德的人”“學者”“詩人”“預言者”各種各樣類型的現代人進行批判。他心中有一種漸趨成熟的思想(即永遠回歸的思想)。有無聲的聲音叫他說出來,但是他不愿意,他感到力有未逮。最后,無聲的聲音只好失望地對他說:“哦,查拉圖斯特拉,你的果實成熟了,但你自己還沒有成熟得可以去摘果子!因此你必須再回到你的孤獨中去:因為你應當成熟得更豐美一些。”于是他就忍痛離開他的朋友們,揮淚而去。
第三部:查拉圖斯特拉離開幸福島,登船走向歸程。在船上,他對眾人講述他對永遠回歸的預感(《幻影和謎》);他贊美日出前的清空之美(《日出之前》);登上陸地之后,他痛斥現代世人的矮小化(《變小的道德》);又借一個癡子之口攻擊現代大城市文化(《走開》);走到花斑母牛鎮,他又對那些重新恢復基督教信仰者進行痛烈的諷刺(《背教者》)。隨后,他回到山上,他在山洞里贊美孤獨,痛罵山下的人類社會;在《三件惡行》中對世人所謂惡行做重新估價;在《古老的法版和新的法版》中批判舊道德、提示新道德……最后,永遠回歸的思想逐漸成熟,夜半鐘聲敲響十二次,唱出對生命的絕對肯定,也就是永遠回歸之歌,這也是第三部的主導旋律。事實上,本書寫到此處,已經完成了,尼采原本也有這個想法。但是,他還是寫了第四部續篇。
第四部:尼采把此部稱為“最終部”,又稱為《查拉圖斯特拉的誘惑——中間劇》,因為他本想加以改寫,或另作第五、第六部,但由于后來發狂而未實現,因此第四部成為一部“插話”。這一部跟前三部不同,其中有許多人物登場,具有戲劇的情節,而貫穿第四部全體的主題,乃是本部開頭的引子中所說的“同情”。
某日,查拉圖斯特拉坐在山洞前的石頭上,來了一位預言者,他是個厭世主義者(影射叔本華),要來誘惑他走上最后的罪惡——同情。這時遠遠地傳來求救的叫聲,也就是陷于絕望的高人想來引起查拉圖斯特拉的同情。他于是走出去尋找,先后遇到兩位君王、研究螞蟥的有良心的學究(指一般科學研究者,也可能暗指達爾文)、魔術師(暗指瓦格納)、老教皇、極丑的人(無神論者)、自愿的乞丐(暗指舍棄王族生活、出家修道的佛陀和不愿過貴族生活而離家出走的托爾斯泰),還有最后一個自稱為他的影子的追隨者,他們在上帝死后的這個憂郁的近代,不知道如何生活下去,面臨危機,陷于絕望,所以發出求救的叫聲。他們比那些貪圖安逸的民眾要高出一等,故稱為高人(原文der h?here Mensch,即較高的人,高一等的人)。查拉圖斯特拉跟他們分別交談以后,都把他們請到他的山洞里去,舉行晚餐。在《驢子節》一章中,他看到這八位高人對驢子祈禱、崇拜,感到惱火,也覺得高興,因為他們玩這出鬧劇,擺脫了憂郁和絕望,又獲得歡快和康復。但他們畢竟不是他所等待的同道。最后他等待的預兆出現了,大群的鴿子和一頭歡笑的獅子來到他的面前,他歡呼道:“查拉圖斯特拉變得成熟了,我的時辰到了:——”高人們的誘惑過去了,他已克服了他的同情,于是離開他的山洞,準備下山,迎接“偉大的正午”,他所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他的事業!全書就到此結束。
尼采的這部巨著,不僅閃耀著他的智慧的光芒,而且顯示出抒情詩人的藝術魅力。他曾說:“海涅和我絕對是一流的掌握德語的藝術家。”他又說:“我想象,以這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使德語達到完善的地步。”例如第二部中的《夜歌》,具有無與倫比的語言之美,在用德語寫的作品中被譽為最高之作,他也自稱本歌為“曠古的最孤獨之歌”。
尼采出生于虔誠的基督教家庭,自幼熟讀路德翻譯的德語《圣經》,這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也就處處顯示出對《圣經》的模仿。《圣經》中的常用語,也頻頻出現在本書中,如“正如經上所記”“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等等。《圣經》中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如比喻、象征、寓言等,也是本書中常用的,例如,他把那些吹捧演員和偉大人物的愚民比喻為市場上的有毒的蒼蠅,把那些冒牌社會主義者比喻為塔蘭圖拉毒蛛;他的寵物鷹象征高傲和獨立自主,蛇象征智慧;在敘述他的教義被人歪曲時,就創造一個拿著鏡子的小孩,讓他看到他在鏡子里的形象竟變成一個魔鬼。由于尼采是反對基督教者,為了批判,他在引用《圣經》語句時,常用“戲擬”(Parodie)和“反諷”(Ironie)手法,也就是反其意而用之。例如:《圣經》上說“因為一切事,在天主,沒有做不到的”,尼采卻說“因為一切事,在女人,沒有做不到的”;《圣經》上說“施比受更為有福”,尼采卻說“盜竊一定比受取還要幸福”。
最使翻譯者感到傷腦筋的是,尼采最愛玩弄用同音異義詞進行文字游戲(Wortspiel)。例如《有道德的人》篇中有這樣的幾句:“當他們說‘我主持正義(ich bin gerecht)’,聽起來總像在說‘我出了口氣(ich bin ger?cht)!’。”英譯者也無從命筆,只好譯成I am just(我是正義的)和I am revenged(我報了仇)。這樣,原文中文字游戲的妙趣就喪失了。
還有另一種做文字游戲的方式,在《查拉圖斯特拉的前言》第9節有一句:“我要向單獨隱修者和雙雙隱修者唱我的歌。”德文中Einsiedler,意為隱修士,此字的字頭Ein拆開來意為一,即單獨一人,它是希臘語μoνǎχó?(單獨,修士,隱修士)的德譯,而siedel則來自古高地德語sedal(座位,住處)。尼采由此造出一個新詞Zweisiedler(字頭Zwei意為二)。英語中無相應的字,只好譯成the lone hermit(單獨隱修者)和the hermits in pairs(雙雙隱修者)。
尼采的這部著作,初看上去,似乎寫得很簡明,沒有復雜的長句,但其中卻有很多晦澀難解之處,不容易猜透其深層的內涵。他在《看這個人》中曾敘述:“有一次,亨利希·封·施泰因博士老實地對我訴說:他對我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一句也不懂。”施泰因博士是德國哲學家,出版過很多著作,尼采看中的繼承者,尚且有這種感覺,何況我輩中國讀者。因此,我在譯完本書后,盡量妄加些譯注或抄譯若干前輩研究家的詮釋,以供參考。但魯魚亥豕之誤,定當難免,尚希海內外研究尼采的專家學者指正。
2003年5月底 識于上海北郊
成何體統全2冊(熱播動漫《成何體統》原著)
超人氣作家七英俊腦洞力作!腦洞奇詭的反套路宮廷文,反轉到后一刻!穿進網文小說,成為暴君的枕邊人是種什么樣的體驗?經過簡單的計算,庾晚音得出結論:自己只能另辟蹊徑。在這個全員惡人的故事里,她想殺出一條血路,就得當最大的那個惡人,先幫助暴君干死端王,然后再干死暴君,直接當女帝。可當她見到了暴君,仔細琢磨他一言一行中那一絲詭異的似曾相識的感覺,終于忍不住試探道:“Howareyou?”夏侯澹沉默良久,眼眶一紅。“I'mfine,andyou?”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它以一種網絡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為我們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我叫趙甲第(原名:老子是癩蛤蟆)
【扮豬吃虎+逆襲燃爽+掉馬打臉】豪門棄子打工記!烽火戲諸侯都市勵志作品、元祖級男頻爽文!影視劇《我叫趙甲第》原著!我叫趙甲第,綽號趙八兩,偽宅男,武力值不詳,智力值比較變態,理科無敵。聰明絕頂卻錦衣夜行,家財萬貫卻素袖藏金。別人笑我癩蛤蟆,我笑別人看不穿。看似屌絲一枚,實際卻是豪門繼承人、超一線富二代。但作為最“窮”富二代,我的底氣不是姓趙,是敢拿命賭明天。翻開本書,看“土強慘”如何一路逆襲、攪弄風云!
天之下
昆侖紀元,分治天下的九大門派為新一屆盟主之位明爭暗斗,關外,薩教蠻族卷土重來……亂世中,蕓蕓眾生百態沉浮,九大家英杰輩出,最終匯成一首大江湖時代的磅礴史詩,并推動天下大勢由分治走向大一統。
大理寺卿的寵妻日常
全京城的人都以為顧九會是秦崢的心頭刺,直到見證了世子爺是如何寵妻無度,才發現,哪有什么心頭刺,那分明是他的掌中嬌。重生之后,顧九發誓要護至親忠仆,收拾蛀蟲齷齪,以及,跟夫君和離。前兩條她都如愿以償,唯有第三條——秦崢:風太大,你且再說一遍。顧九看著他手指寸寸拂過兵刃,十分沒出息的改口:我方才說,今晚月色真好。成親之初:秦崢:和離,本世子求之不得。一年之后:秦崢: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