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的自行車,已經運出去了。
但是這些自行車的生產制造,卻沒有停,依舊繼續著。
一來這是為了鍛煉工人的技能,二來則是為了有可能接到訂單而做準備。
每一天忙,但是充實著。
而他拿下國際專利的新聞,在龐歆然的努力下,登上了《羊城晚報》的頭版新聞,迅速地在全國引起很大轟動。
仿佛陳凱做了什么了不得的事,為國爭光。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大地,人們多多少少接受到一些外面的新聞,普遍缺乏自信心,太希望得到認可了。
陳凱就是出現在這樣的一個時代背景,清華大學應屆畢業生,畢業短短不到兩個月時間,靠著修自行車、修摩托車、修汽車、制造自行車,成了華夏首個百萬富翁,而且還成立了華夏首家‘民營企業’。
現在更是自己研制的幾款自行車,獲得了歐美專利。
這簡直是牛大發了。
陳凱也是因此,成了全國家喻戶曉的人物。
清華大學,圖書館中,許燕看著報紙,上面正是報道著陳凱的事跡。
清華大學早已開學了,許燕也正式從大一晉升到大二。
“學長果然是非常之人,短短幾個月就干了這么多驚天動地的事。”許燕低聲喃喃自語,眼中充滿著崇拜。
在暑假中,她其實一直在關注著陳凱,也看到了陳凱的一些新聞。
“學長應該很忙,忘記了。”許燕還沒有忘記那個約定。
拿起信紙,許燕開始寫信著。
寫了很久,許燕將信放入信封里面,然后放進包里面。
“許燕,你也來圖書館了!”一個瘦瘦弱弱的男生走過來,臉上帶著微笑:“一起看書吧。”
許燕抬頭,看了一下瘦弱男子,眉頭微皺,“不了,我喜歡自己一個人看書。”
瘦弱男子卻在許燕旁邊一個位置坐下來,他說道:“許燕,我買了兩張電影票,晚上我們去看電影怎么樣?”
“不怎么樣!”許燕道:“馬振中,請你不要打擾我。”
許燕此時已經流露出厭惡之色。
這個叫馬振中的瘦弱男子,和她一個班的,從剛入學沒多久,老是意圖靠近她,這讓她很反感。
看電影?
誰愿意跟他看電影!
“我就坐在這里,這里又不是你的位置。”馬振中絲毫不動。
許燕厭惡地看了一眼馬振中,收拾一下東西,便要離開。
“許燕,我知道你想跟陳凱談對象,可是你們是不可能的,他已經畢業了,還是一個剝削工人的資本家,一定沒有好下場的。”馬振中有些生氣道。
許燕瞪了一眼馬振中:“就你這熊樣,也配批評學長?你也不照照鏡子,你配么!”
許燕此時對馬振中無比厭惡,也懶得再說什么,直接離開圖書館。
取出車鑰匙,許燕打開自行車鎖,騎著自行車,吹著秋風,似乎要將剛剛的不高興給吹散。
沒多久,許燕將寫好的那封信,寄了出去。
這已經是她寫的第二封信,不知道陳凱的具體地址,她只能寫公司名字,希望信能最終到達陳凱手中。
......
中華自行車制造有限公司,此時工人們已經下班了。
每天八個小時工作制,固定上下班時間。
雖然很多人是住在宿舍,不過大家都是年輕人,自然想著出廠到外面去玩。
現在剛剛發工資,一個個口袋闊綽著。
陳凱正在稅務辦公室,看著報表,上面列著詳細的數據,有出廠的自行車,有采購進的材料,也有入賬部分。
從上到下瀏覽一下,陳凱見沒有什么問題,便在上面簽字簽了名字。
“辛苦各位同志了!”陳凱將筆放下:“該交的稅,我們一分也不會少交。”
“多謝陳老板配合!”為首的稅務人員,說道。
作為試點公司,一切都是進行摸索著,稅務部門直接在這里開設了一個稅務辦公室,現在這個稅務辦公室的辦公人員已經增加到四個人了。
15%的綜合稅,整個9月份共要繳納近三十萬的稅。
“表哥,有你的一封信。”劉軍小跑著,有些氣喘。
“哦?誰給我寫的信?”陳凱有些好奇。
接過信,拆開一看,陳凱一愣。
竟然是許燕寫給他的信。
陳凱摸了摸頭,露出不好意思之色,離別的時候,他還信誓旦旦地說,等居住穩定下來,就給許燕寫信。這一忙起來,竟然忘了。
“表哥,誰給你寫的信?”劉軍好奇問道。
“問那么多干嘛!”陳凱瞪了一眼劉軍。
劉軍連忙小跑離開,生怕被陳凱給修理了。
陳凱仔細的看著信,許燕的字很清秀,看起來很舒服。
看了一遍,陳凱將信收了起來。
離開稅務辦公室,陳凱回到自己的辦公室,拿起信紙,開始寫信。
陳凱邊想邊寫,臉上一會兒露出思索之色,一會兒露出喜悅之色。
許久,一封信便寫好了。
取來信封,在上面貼上郵票,陳凱填寫了收件人、收件人地址等信息。
然后陳凱叫來一個人,讓他將這封信寄出去。
陳凱一個人站在辦公室的窗戶,看著外面,思緒飄遠。
腦海中,不由得浮現那位小迷妹的身影。
在所有人懷疑他、質疑他甚至嘲笑他的時候,許燕卻堅定不移地選擇相信他。
非常之人,當行非常之事!
能說出這番話,可不是容易的事。
良久,陳凱思緒回歸,失笑地搖了搖頭。
自己竟然也有多愁善感之時,只是此時他得多組裝一些自行車,并且做好出國的準備。
至于兒女情長,只能暫時放下。
陳凱將信收好,便前往生產車間。
現在這個生產車間,也算是走上正軌,除了一些因為材料的原因,不甚理想,其他方面倒是已經沒啥問題了。
等解決材料問題,那么也不需要他辛苦組裝了,而是交給工人進行組裝即可,他只需要負責總把關就行了。
而材料的解決問題,就有一個契機,那就是拿到海外訂單,到時候相關領導重視,便可以解決這方面的問題。
不然的話,以他現在的能力,是根本不足以,讓相關國營廠,為他提供生產材料。
甚至于,到時候大陸沒有的,也可以從外面進口,而不是像現在,什么都得他來,不斷砸升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