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大清第一圣君--萬歷
- 崇禎:勤政救不了大明,夾棍可以
- AltF4
- 2100字
- 2025-04-11 20:48:40
鑒于過去十年丈量全國耕田舉措弊端嚴重,萬歷皇帝體察民情,
決定已經清算出來的隱田一律作廢,并就此就此停止全國土地清丈。
你人還怪好的咧?
明朝普通百姓多是農民,距離大眾傳媒時代還有個幾百年的技術鴻溝。
他們的聲音不要說皇帝聽不到,哪怕縣衙里的縣令也大多并不關心。
輿論完全被士林掌控,士大夫和宗室本來被張居正這老東西豁出臉面往死里整了十年,割肉無數,許多含淚連第八個小老婆都休了送人。
萬歷這條政令一出,一時間奏疏如雪片般從四海飛寄入皇城,萬民歌頌萬歷皇上英明,及時廢止張居正苛政,給天下蒼生恢復生息的機會。
圣明不遜太祖成祖,遠勝文帝景帝!
既然張居正搞的《清丈條例》打成苛政,那張居正這個人是不是有道德品行的問題呢?
張居正這個人有道德品行上的瑕疵,那是不是說明他不配做百官領袖,生前搞出來這一大批違背祖宗之法的其他改革措施是不是也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特權,有害于帝國呢?
借由一個事件攻擊政敵,然后從道德上污名化對方,最后否定對方的一切,這正是文官最擅長的斗爭手段。
反張,倒張運動從此拉開了序幕。
一切在過去十幾年間支持張居正的官員,統統被打成奸佞;
反倒是因為利益沖突或者純粹懶狗,不執行《一條鞭法》,《清丈條例》,抗拒《考成法》的官員們成了不畏強權,為“民”做主的青天父母官。
萬歷十二年,神宗皇帝深感自己開出打倒張居正的第一炮是正義之舉,
于是又下詔《罷一條鞭法諭》,廢止《一條鞭法》:
“折銀之法,民多不便。自今而后,夏稅秋糧仍分征本色,徭役照舊輪班。”
萬歷十二年,再接再厲批準御史楊四知《請罷考成疏》,宣布“考成之法,苛察擾民,悉罷之“
萬歷十二年,經過兩年調查,張居正的經濟問題和作風問題蓋棺論定。
欺君毒民、接受賄賂、賣官鬻爵、任用私人、放縱奴仆凌辱縉紳,比起嘉靖年間的嚴嵩也毫不遜色,可謂十惡不赦。
皇帝下旨抄張居正家,導致17人餓死,尸體遭家犬啃食。長子張敬修拷打致死,次子張嗣修流放煙瘴地。
從嘉靖年間的桂萼到萬歷首輔張居正,耗費三朝兩代名臣無數心血,醞釀五十多年終于開花結果的張居正中興,
就此人亡政息,付諸流水。
事已至此,
如果大清第一圣君萬歷從此消停,明朝財政也就是退回到嘉靖年間半死不活的樣子,估計還能再撐個一百年。
然而,
臭煞筆萬歷清算完張居正之后,在群臣綿綿不絕的稱贊聲之中徹底飄了。
朕這樣的圣明之君,為最心愛的女人送上一個小小的禮物,應該不會有誰反對吧?
萬歷最心愛的女人,就是當今福王朱常洵的母親鄭貴妃,
小小的禮物,就是廢除崇禎便宜老爹朱常洛,立福王朱常洵做太子。
神宗皇帝這次為愛走天涯廢長立幼的嘗試,導致了長達十五年的“國本之爭”。
只能說臭煞筆萬歷是真的對自己沒有一點逼數。
不會吧不會吧,
不會真有人去餐廳吃飯,被服務員小哥喊一聲帥哥,就以為自己長得和吳彥祖一樣帥吧。
不會真有人因為清算已經死了張居正,得了好處的文官上個奏章拍兩句馬屁,就覺得群臣是發自內心的佩服您吧。
萬歷和鄭貴妃算盤打得好,先是以便宜老爹朱常洛年紀太小為由,不加冠禮不立太子。
然后在萬歷十八召見首輔申時行,預先溝通試探,表示“皇后尚年少,若生子必自立“(朱常洛親媽是普通宮女,皇后沒有兒子。)。
結果申時行反手就把神宗賣個干凈,暗中知會官員,奏疏立刻像雪片一樣幾天二十幾封送到宮里請立太子。
皇帝震怒!
奮起和文官斗爭,歷經十五年,逼退四任首輔(申時行、王家屏、趙志皋、王錫爵)仍不能讓文官屈服。
萬歷的一生,是妥協的一生。
鄭貴妃提出“三王并封”想繼續拖延立儲,再次引起群臣嘩然集體上奏。(注1)
皇帝最終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認輸,立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三子朱常洵為福王。
萬歷委屈啊,
自己打倒了張居正這個全世界最大的壞人,功在社稷,利在千秋。
想立自己真心愛人的兒子當太子這點小事,百官就都跳出來反對呢?
嘉靖皇帝天天修道什么事都不干,二十年不立太子,也沒人敢說什么啊!
關于長期不立太子這件事情上,萬歷和嘉靖在文官那里待遇天差地別,崇禎覺得非常正常。
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自然是萬歷和嘉靖在權術上差了十萬八千里,一個被文官玩弄,一個拿文官當玩具。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百官不能允許后宮干政這條政治紅線被觸碰。
萬歷堂堂九五之尊被鄭貴妃PUA得像個湯姆,給鄭貴妃他爹,他兄弟,他侄子都超額封了一堆官,送了一堆好處。
這副戀愛腦的樣子,如果真讓鄭貴妃的兒子當了皇帝,那以后大明朝是姓朱還是姓鄭?
世宗皇帝則根本沒有這個風險,
道長心機深沉,套路繁多。
嚴嵩,徐階,高拱,張居正這樣的政壇老手都猜不到他想什么,更不用說后宮嬪妃了。
給嘉靖當皇后可是名副其實的高危職業,吃個醋就會被道長嚇死(陳皇后),給外戚謀點福利就會被打入冷宮(張皇后),引起道長疑心還可能被直接燒死(方皇后)。
注1:
“大學士王錫爵等率九卿科道伏闕上言:
'立儲國之本,禮莫重焉。今皇上欲并封三王,雖云待嫡,實則稽延。臣等稽諸祖訓,考之《皇明祖訓》,有嫡立嫡,無嫡立長,萬世守之不可易也。若并封三王,天下必疑陛下有愛憎于其間,恐非所以安社稷定人心也。伏乞收回成命,早定大計。'
上震怒,擲其疏于地。錫爵叩首流血,泣曰:'臣等非敢要君,實為宗廟計。若必行此議,請先誅臣等以謝祖宗!'“
(《明神宗實錄卷二百六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