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游戲時間咱們先簡單的了解一下三皇五帝吧,歷史的緣故三皇五帝的資料很少,所以不是很詳細,大家都把三皇五帝帶入神話之中,而這個游戲的三皇五帝也夾著神話中的元素,我先簡單的說一下”
“三皇五帝,指的是三皇與五帝的合稱。他們并不是真正的帝王,而是上古時期在做出卓越貢獻的部落首領。其中三皇,分別是天皇燧人氏、地皇伏羲氏、人皇神農氏。五帝分別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五位上古部落首領?!?
此時他們中的評論也慢慢刷出,“哦,三皇五帝這樣的嗎,我還以為蚩尤也位列之中呢?!?
好了三皇五帝,開始統一,只見天幕中突然一黑,緩緩出現了一行字,上面寫著,三皇五帝,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2千零700年,華夏的先祖們披荊斬棘終于進入了部落時代,下面還有一行小字,游戲內的內容參考《史記》《呂氏春秋》《韓非子》《列子》《山海經》等相關記載并進行通俗化演繹與一定改變游戲的結局與真實歷史無關。
神話是山海經里記載的?我以為是單獨的一本,算了不管了。
只見突然出現了一段動畫,鴻蒙茫茫,孕眾生于華夏,淡泊自然間屯居繁衍,神佑蒼生,取火補天,嘗草結網,予萬民開化,河山部眾均興祭拜之道,祈世代安康,而九黎蚩尤持金之利,如雄牛騰霧,席卷八方,炎黃諸部亦以石作兵,跨江渡河,共爭于天下??!
看完這段動畫,三皇五帝的人,不由得生出喜歡壯烈的豪情,這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群雄爭霸嗎,太帥了。
軒轅:“畫面確實不錯,只是吾等真的能戰勝蚩尤嗎?”
蚩尤:“軒轅裝備不如吾等,武力也不如吾,開疆拓土吾必當最后的勝利者”
光幕上顯示了五方勢力,軒轅,神農,九黎,東夷,北狄,軒轅自然就是后來的皇帝,九黎自然是蚩尤勢力,神農是炎帝的勢力,炎帝,崛起于黔中之地,中五谷,治天下,智貴于人,東夷自然是東方諸夷,捕魚拾貝,長弓善射,逐漸形成一個部落聯盟,北狄,生于北方高原,隨處目而轉移,射獵禽獸為生慢慢也圍繞著石城成了一方勢力
說到這順便講講三皇五帝: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作為三皇之后的燧人氏。他是有歷史記載的華夏文明第一位始祖,我們稱之為天皇。燧人氏是舊石器時代燧明國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他在商丘發明了鉆木取火,教人生火烹制熟食,結束了遠古人類茹毛飲血的歷史,由此開創了華夏文明,后人稱其為“火祖”。
燧人氏與當時母系氏族社會-華胥國的部落首領華胥氏結婚后,生下一對兒女,分別是伏羲和女媧。伏羲也就是三皇中的第二位。為了繁衍后代,兄妹二人便結為了夫妻,生兒育女。同時,伏羲仔細觀察天地氣象,自然萬物,根據其變化規律,發明了八卦,以八種簡單卻寓意深刻的符號來概括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他還模仿蜘蛛,結繩為網,用來捕魚、打獵。還創造文字,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還制定了人類的嫁娶制度,以所養動植物、居所為姓,以防止亂婚和近親結婚,中華姓氏自此起源。所以伏羲也被后人稱為地皇,同時,他也是中國古籍中所記載最早的稱王,伏羲稱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后去世。
等到了伏羲第二十代孫子,名叫少典,又稱有熊氏,是有蟜氏部落的首領,初封于有熊國,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新鄭。少典有兩位妻子,長妃任姒和次妃附寶。與任姒生下大兒子姜石年,由于長的丑陋,加上脾氣不好,少典不太喜歡,就將他養在姜水河畔,也就是今陜西寶雞清姜河,故姓姜,名石年;與附寶生下小兒子,本姓公孫,因長相俊美,性情和善,深得少典喜歡,便將其養在姬水河邊,也就是今天陜西武功漆水河,故改姬姓,名軒轅。
姜石年長大后,親嘗百草,發展用草藥治??;發明刀耕火種,教導部落人民墾荒種植,帶領著他的姜姓部落逐步發展壯大,定都于陳,也就是今天河南周口淮陽。相傳姜姓部落的首領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稱為炎帝。姜石年也就是第一位炎帝。所以炎帝并非某一個人的名字,而是對姜姓部落歷代首領的稱呼,誰成為姜姓部落首領,都可稱之為炎帝。此時,炎帝部落正式成為中原部落正統。從姜石年起,姜姓部落歷經九代炎帝,神農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傳位共五百三十年。姜姓部落統治的這個時期,我們稱之為神農氏。三皇中的第三位神農氏,也就是炎帝,我們稱之為人皇。
與此同時,姜石年的弟弟姬軒轅長大后,很受部落人民的愛戴,帶領著他的部落生活在軒轅山腳,后人稱之為軒轅氏。姬軒轅因深得父親少典喜愛,子承父業,成了有熊國的國君。他帶領族人大力發展農牧生產,在他的治理下,軒轅氏很快就富足起來。后歷經多代,軒轅氏發展越來越好。
而當炎帝部落傳到第9代炎帝榆罔時,各族內斗不斷,榆罔也無能力服眾,炎帝部落開始逐漸沒落。此時軒轅氏部落如日中天,便趁機收攏各族,逐漸的就成為中原地區最強大的部族。炎帝部落對此十分不滿,討伐軒轅氏,最終和軒轅氏在阪泉打了一仗,史稱“阪泉之戰”。結果很明顯,炎帝慘敗。此戰勝利之后,軒轅氏依照五行八卦理論,土克火,而”黃色”主土,故將自己稱號改為黃帝,接替炎帝統領各族。同樣,黃帝也不是一個人的名字,而是歷代軒轅氏部落首領的統稱。
講到這里,大家可能就會有疑問,按照上面講的,炎帝和黃帝兩個部落仇深似海,應該老死不相往來。那我們現在又為何被成為炎黃子孫呢,而且炎黃二字從來都是不分家的。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重新把時間往前倒一倒。話說,當年炎帝部落傳到第四代時,曾經分出去一支人馬到了北方,這支人馬經過不斷的發展,出現九個親屬部落,也就是九黎部落聯盟,而部落聯盟的首領,就是蚩尤。隨著時間推移,九黎蚩尤不斷壯大,一度有81個氏族,兵強馬壯,為了爭奪放牧和耕種的地盤,在蚩尤的帶領下,開始進攻中原地區,目標豫中,也就是今天河南中部地區。
前面講到,炎帝定都于陳,位于豫東,那么炎帝首當其中的遭到攻擊。由于蚩尤部落聯盟生產力水平高于中原集團,武器制造精良,戰士勇猛善戰,所向披靡。炎帝部落根本無法抵擋,節節敗退,領土全部丟失。這個時候,炎帝也顧不得之前阪泉之戰的矛盾,求救于黃帝,畢竟相較于蚩尤北方蠻族,他們同屬于中原部落聯盟,理應互相救助。于是炎帝黃帝聯盟,共同對抗蚩尤,二人最終合力,于涿鹿將蚩尤擊敗,史稱涿鹿之戰。黃帝和炎帝自此也冰釋前嫌,炎帝還帶領自己的部落逐漸與黃帝融為一體。這就是我們為什么被稱為炎黃子孫的原因。
涿鹿之戰后,其他各部族紛紛臣服。后來黃帝便在釜山大會天下諸侯,會上黃帝被推尊為首領。之后又制定了華夏民族統一的圖騰旗幟,這個圖騰旗幟就是“龍”,我們常說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也正是因為如此。自此,華夏民族實現統一,黃帝也成為承接三皇之后,開啟五帝時代的第一任統治者。
黃帝在位期間,大力發展生產,教導百姓耕種五谷,開鑿水井,實行田畝制,制造舟車;同時還建立了最早的國家體制:劃野分疆,全國共分九州;設置國家職官制度:設立左右大監、三公、三少、四輔、四史、六相、九德共120名官員;黃帝還與大臣岐伯一起討論病理,著成《黃帝內經》;黃帝的妻子嫘祖還教會人們養蠶并以絲制衣。這段時期,華夏文明得到飛速的發展,因此人們也尊稱黃帝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
這就是我們的歷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