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控制與協作:中央生態環保督察下地方環境治理模式與實踐研究
- 孫巖 張備
- 1193字
- 2025-04-09 18:58:38
前言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工作時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回首十八大以來的十年,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成就。2023年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建設美麗中國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突出位置,推動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美麗中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正是這一偉大進程中的重大改革舉措,自2015年正式啟動以來,一批突出環境問題得到解決,一批違法違規項目被依法處置,一批傳統產業優化升級,一批綠色生態產業加快發展。部分地方政府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顯著改善了地方環境質量,走上了可持續發展道路。但同時也伴隨著陣痛,部分地方政府依舊深陷環境污染的泥潭,“不治理”“亂治理”行為頻發,產生了嚴重的社會影響。因此,歸納并提煉一套科學、有效的環境治理模式和實現路徑,對于傳播美麗中國建設經驗,扭轉地方環境治理困境就顯得格外重要。
基于這一重大現實需求,以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制度這一環境治理制度創新作為切入點,結合運動式治理、協作治理、制度邏輯和悖論理論,歸納出了地方環境治理中控制和協作雙重制度邏輯,構建了“外部情境——控制邏輯——協作邏輯”的地方環境治理分析框架。從影響因素、治理模式、實現路徑、框架體系等方面,運用回歸分析、組態分析、案例研究等多樣化的研究方法剖析地方環境治理的優秀實踐以及經驗教訓,分析有效的地方環境治理模式及其實現路徑,提出了極富新意的具有“高控制—高協作”特征的地方環境治理“創新模式”。在此基礎上搭建了“制度—結構—過程—績效”的地方環境治理框架體系,為地方政府在督察常態化背景下有效運用控制和協作雙重邏輯、高效開展環境治理工作提供了實踐指南。
全書共分為7個章節,由兩位作者共同研究完成。第1章為緒論部分,詳細介紹了研究背景和相關研究現狀,并介紹了全書的寫作結構;第2章為理論分析部分,梳理了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的制度變遷,并搭建了全書的分析框架;第3章為影響因素分析部分、第4章為治理模式分析部分、第5章為實現路徑分析部分、第6章為框架體系構建部分,這四個章節環環相扣,揭示了中央生態環保督察下地方環境治理中控制邏輯和協作邏輯的具體應用情況,提煉了有效環境治理模式及其實現路徑,總結了雙重制度邏輯沖突管理策略;第7章為研究結論和政策建議部分。
感謝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雙重制度邏輯下地方政府環境治理的模式選擇與實現路徑研究”(72374039)、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高質量發展下地方政府環境政策有效執行模式研究”(22YJA630076)、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數智化提高城市環境基礎設施供給質量和運行效率研究”(22&ZD068)在本書撰寫過程中給予的資料收集、訪談調研等方面的支持。
孫巖,張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