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列寧社會主義民主觀的歷史發展和當代價值
- 王會民
- 2字
- 2025-04-24 20:51:10
導言
一 選題背景與選題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在歷史語境和邏輯起點上,與俄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有諸多相似性,都成功跨越了“卡夫丁峽谷”[1]。但是,這種對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跨越也面臨著諸多發展難題。相對于落后生產力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制約,大家感受比較明顯,但是由于文化滯后制約民主政治發展,其制約作用是無形的,雖然不易感觸,影響卻最為深遠。我國在社會主義民主的實踐過程中,逐步確立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包括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以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民主制度,等等。這些制度一方面繼承了列寧社會主義民主思想的科學內涵和實踐方式;另一方面又對列寧社會主義民主思想有所發展和創新,賦予其很強的中國色彩。問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的有效推進仍步履維艱,這主要因為社會主義民主理論和民主制度的優越性并不會自動彰顯,需要我們探求社會主義民主的運行規律,運用規律進行時代踐行。因此,重溫列寧社會主義民主的發展歷程,總結其取得的經驗與教訓,就顯得意義非凡。另外,從世界發展的視角來看,全球化逐步推進和拓展,東西方民主之間的對話與碰撞日益增多。一方面,我們可以借鑒世界優秀發展成果,取長補短;另一方面,我們需要廓清民主的迷霧,在五光十色的民主理論下辨其本質,防范西方民主“陷阱”,樹立理論自信。從這個層面看,研究列寧社會主義民主觀的歷史發展,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刻不容緩的。
意義之一:認清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探求社會主義民主的實踐方式。研究列寧社會主義民主觀的歷史發展和邏輯演進,能夠展示出列寧在建立和建設社會主義民主實踐中的失與得、優與劣。正如列寧在《無產階級革命和叛徒考茨基》中對考茨基社會主義民主觀的批判,“如果不是嘲弄理智和歷史,那就很明顯:只要有不同的階級存在,就不能說‘純粹民主’,而只能說階級的民主”[2]。這雖然不能全部展示出列寧對社會主義民主觀的認識,但是也清晰地體現出列寧社會主義民主觀的內核。這個內核就是社會主義民主的階級屬性,正是對民主階級屬性的把握,才能夠分清琳瑯滿目的民主成色,堅守住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本色。同時需要指出的是,對社會主義民主觀階級性的堅守,核心要堅持“變”與“不變”的辯證統一。諸如,列寧在轉型時期對資產階級民主的徹底性排斥,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導致對資產階級民主進步性和發展性認知不足,導致無法吸收其合理成分。列寧曾斷言,“無產階級民主比任何資產階級民主要民主百萬倍”[3],這可以調動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民主的積極性、主動性。但也應該冷靜地看到,在落后發展中國家進行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經常會遭遇很多制約因素,實現道路非常坎坷,恰如列寧晚年對制度建設的理解那樣:“只有那些已經深入文化、深入日常生活和成為習慣的東西,才能算做已達到的成就。”[4]
意義之二:深化馬克思主義民主發展史研究,明晰列寧社會主義民主思想的歷史地位。馬克思主義民主發展史是研究馬克思主義思想的一個重要領域,而列寧社會主義民主觀正是這一重要領域的組成部分。他一方面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民主思想,使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主義民主思想從理論走向實踐。另一方面,列寧社會主義民主觀是基于落后發展中國家建立和建設的實踐經驗總結,為落后發展中國家的民主建設提供可資借鑒的藍本。由此可見,列寧社會主義民主觀的理論與實踐,融合了東方和西方,在馬克思主義民主發展史中具有重要意義。孫中山說,以俄為師;毛澤東說,走俄國人的路。不管是拜師,還是走路,俄國經驗對中國政治發展的影響是巨大的,這里面就蘊涵了列寧的社會主義民主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理論創新和實踐路徑,正是對列寧社會主義民主觀的繼承和發展,中國共產黨十八大報告指出:“人民民主是我們黨始終高揚的光輝旗幟?!?a id="w5">[5]同時認為,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我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是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6]由此可見,列寧社會主義民主觀在馬克思主義民主發展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功能,指引了當代社會主義國家的民主發展之路。
意義之三:反思社會主義民主實踐,重回經典理論。第二國際作為恩格斯晚年與列寧之間一個承前啟后的過渡時期,在經濟上,資本主義已經從自由資本主義階段過渡到壟斷階段。政治上,社會主義民主從理論走向實踐。如何在時代變化的背景下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是當時馬克思主義者需要解決的時代難題。然而,歷史發展的結果未遂人愿,國際社會主義運動走向了分裂。列寧及其布爾什維克以革命的方式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開啟了社會主義民主的建設道路。從第二國際脫離出來的右傾社會黨人成立了社會黨國際,自稱社會民主主義政黨,尋求社會改良路線,癡迷于議會選舉,妄想以民主價值推進社會主義建設。更為遺憾的是,蘇維埃俄國最終沒有按照列寧規劃的社會主義民主的藍圖進行改革,反而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此后,在政治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上,戈爾巴喬夫更是拋出所謂的“公開性”“民主化”“全人類價值”等概念,概念性的西化,模糊了階級界限,混淆了群眾視聽,嚴重背離了列寧社會主義民主觀的內核,成為蘇聯解體的一個主要誘因。然而,以民主價值進行的社會改良思路,囿于資本主義制度,使西方社會民主黨很難有實質性突破,福利國家模式走向困境,自身左派意識形態逐漸模糊,各國的社會民主黨紛紛下野,民主社會主義陷入低潮。因此,反思俄國社會主義民主實踐和西方社會民主主義的當代發展,就必須回到經典,回到馬克思恩格斯,回到列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