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列寧社會主義民主觀的歷史發展和當代價值
- 王會民
- 6652字
- 2025-04-24 20:51:11
一 列寧社會主義民主觀的時代場景
每一個思想的歷史發展必然處于一定的環境境遇之中,受其時代場景的影響和制約。列寧社會主義民主觀的歷史發展也不例外,關于俄國社會時代發展主題的爭論、歷史傳統與當代資本主義的碰撞以及帝國主義由自由向壟斷的過渡都深刻影響了列寧社會主義民主的發展走向。
(一)國際環境:資本主義由自由向壟斷過渡
19世紀70—90年代,資本主義處于相對和平發展時期,社會經濟關系發生了深刻的變革。一方面,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興起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資本主義經濟關系也發生了深刻變化,其中最突出的變化就是,資本積累和集中迅速推進,推動了資本主義由以自由競爭為特征的發展階段向以壟斷為特征的發展階段的過渡。
從機遇來看,帝國主義是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后形成的主要形態。列寧對帝國主義的論述中,分析了帝國主義壟斷性的基本特征,論證了帝國主義的“腐朽性”與“寄生性”,由此得出了“帝國主義是無產階級社會革命的前夜”[3]的結論。其原因在于:首先,壟斷資本主義使得資本主義主要矛盾更加尖銳化;其次,帝國主義腐朽性和寄生性日益加深,政治經濟不均衡發展日益嚴重;最后,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社會化程度進一步加深,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更加尖銳。這導致兩個方面的結果:一方面,壟斷資本的全球化發展使得世界經濟連為一體,為無產階級世界革命運動建立了廣泛的經濟基礎;另一方面,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走向激化,其極端的現實表現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列寧在《帝國主義論》中已經為這場戰爭定性——帝國主義戰爭,深刻揭示了打著“自由、民主、人權”的旗幟所隱藏的剝奪與奴役。另外,發達國家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壓迫日益加重,被壓迫民族的民族解放運動此起彼伏。無產階級政黨要利用帝國主義戰爭的時機來開展社會主義革命,建立社會主義國家,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構想。與此同時,列寧對被壓迫民族興起的民主運動給予了極大關注,不僅探討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與社會主義民主革命相結合的問題,還闡述了無產階級的民族性、階級性和國際利益的相統一的原則問題。
面對資本主義時代的新變化,馬克思主義面臨著新的挑戰。首先,由于資本主義經濟的暫時繁榮,尤其是辛迪加、托拉斯等壟斷組織的出現,產生了資本主義似乎已經演變成“有組織”的經濟制度的假象,資本主義經濟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似乎已經“消失”,致使有人認為馬克思主義關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歷史趨勢的理論,似乎已成為一種“過時的假說”;其次,資本主義和平時期產生的“合法斗爭”,易于淡化無產階級的革命意識,模糊采用革命手段進行社會變革的必然性,使得關于階級斗爭、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政黨的理論似乎是“過時的教條”。相反,主張階級合作,走向議會民主,卻成為一種時尚,甚至被有些社會主義者視為唯一正確的“新思潮”“新策略”。與此同時,在長期的“合法斗爭”中,資產階級也調整了統治策略,他們利用從殖民地剝削來的部分超額利潤,收買本國工人階級中的上層分子,使工人運動的某些領袖和理論家蛻變成工人貴族,成為一味追求“改良”、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機會主義者。尤其是經過伯恩施坦對馬克思主義進行機會主義修正,宣布馬克思主義一系列基本原理已經“過時”,并在“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旗幟下,否定馬克思主義在新時代的科學性及其對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指導地位。此外,米勒蘭入閣事件的政治實踐,更加激發這種機會主義“新思潮”甚囂塵上。
正因如此,第二國際內部存在著對帝國主義基本特征的不同解讀和研判,關于社會主義改良與革命之爭,關于世界大戰所持的不同立場,而最終的結果就如列寧宣布的:“第二國際(1889—1914年)大多數領袖背叛社會主義,意味著這個國際在思想上政治上的破產?!?a id="w4">[4]在列寧看來,只有“沿著馬克思的理論的道路前進,我們將愈來愈接近客觀真理(但決不會窮盡它);而沿著任何其他的道路前進,除了混亂和謬誤之外,我們什么也得不到”[5]。正是列寧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革命性、開放性和創造性、理論性和實踐性的秉承,對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的艱巨性有著清醒的認識,對資產階級的抵制、攻擊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發展有著冷靜的態度,對各種機會主義、修正主義的混淆視聽造成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發展障礙懷著批判的立場,使得列寧社會主義民主觀呈現出多重維度。
(二)國內狀況:歷史傳統與資本主義發展的碰撞
列寧社會主義民主觀歷史發展的國內背景主要面臨著俄國歷史傳統與資本主義發展的碰撞。
首先,從俄國歷史傳統而言,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點。第一,俄國中央集權模式。自從韃靼征服俄國開始,俄羅斯的統一和中央集權化開始形成。但是俄國中央集權的獨特之處在于,它是與發達的農奴制并存,造成了傳統社會里官僚制和小農制相向發展。究其深層根源,俄國特殊的農村公社起著連接官僚制和小農制的橋梁作用,國家控制村社,村社控制農民,國家把村社賜予貴族,農民依附貴族。第二,“村社民主”的實踐。從俄國公社的圖景來看,普遍貧困的“公社世界”盤踞著一小撮窮奢極欲的“公社主”。正如普列漢諾夫所言:“俄國的‘人民’這樣就分為兩個階級:剝削者的公社和被剝削者的個人?!?a id="w6">[6]但是在公社內部,公社存在著村會和長老會議,他們決定了公社的一切重要事務,如土地重分方案、租稅與勞役分攤、輪作方式選擇、重要農事議程、勞動組合的運作、接納成員與驅逐舊成員、村內民事糾紛等諸多方面都由這兩個會議決定,公社的一切“公職人員”都由選舉產生,并對會議負責,村會決策嚴格執行“多數決定”原則。第三,集體主義的情懷。由于在土地共有基礎上實行共耕制、連環保制度,形成了個人對村社共同體的嚴重依賴和依附關系。久而久之,俄國農民中“集體主義心理動因”相當突出。具體言之,俄國村社對土地的集體占有,公社事務實行集體決策,個人的一切離不開集體,都取決于集體。只有作為集體的一員,個人方能存在。加上俄國其他諸多因素如領土廣闊、戰爭等的影響,扎根于村社的集體主義精神和集體主義觀念得到進一步加強。赫爾岑說:“勞動組合的與德國人的行會完全不同,它既不求壟斷,也不圖特權,人民聚在一起不是為了妨礙別人,勞動組合是為自己建立的,它不反對任何人?!?a id="w7">[7]
其次,從俄國當代的發展來看,列寧開始革命活動的年代,俄國已經是一個正在發展的資本主義國家,城鄉經濟也已經納入了資本主義軌道,但是俄國資本主義發展又呈現出如下幾個特點。第一,俄國資本主義發展速度落后。俄國資本主義發展并非西方式的內生型發展道路,而是通過彼得大帝改革強行把俄國拉入資本主義發展軌道,屬于外生型發展模式。俄國外生發展路徑雖然可以借鑒西方資本主義發展的技術成果,但是內在的社會結構、政治構成、文化素養如果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勢必會阻礙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俄國大量農奴制殘余,使得俄國資本主義發展被封建主義層層包圍,俄國自農奴獲得解放后的半個世紀里“依然是一個難以置信的空前落后、貧窮和半野蠻的國家”[8]。第二,俄國資本主義改革的內在局限。彼得大帝的改革雖然使俄國駛進資本主義,但是小農羈絆并沒有徹底消除;而后,俄國自由派斯托雷平改革試圖開啟俄國歷史的一個新時代,這場以瓦解傳統村社公有制為目標的改革,結果導致了嚴重不公正的私有化運動,即“分家運動”。這個運動執行的是一種“錦上添花和雪上加霜的原則”[9],這個原則是以“強者”為出發點的,它不僅承認強者在競爭后取得的優勢結果,而且在競爭之前就加強強者的起點優勢。在農民銀行貸款和土地整理中,都實行“扶強抑弱”的方針。它維護了強者利益,摒棄了弱者的權利,致使俄國歷史前進的“路標”發生了轉換。第三,俄國資本主義矛盾的聚焦。資本主義在俄國的發展伴隨著無產階級的極端貧困,列寧在談到工人狀況時說:“工人棲居在地窖、閣樓和陋室中愈來愈擠,比往常更加吃不飽,把僅存的一些破爛家具也出賣給了高利貸者?!?a id="w10">[10]農奴制的廢除并沒有給農民的生活帶來很大改善,農民與地主之間的矛盾依然尖銳。另外,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從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資本主義社會矛盾日益尖銳,世界大戰的爆發諸因素促使俄國國內矛盾更加難以調和。
縱觀列寧社會主義民主觀的發展歷程,由于俄國歷史傳統的影響,俄國中央集權模式的存在,導致列寧早期在黨內注重黨內統一,偏重集中制。列寧在晚年注重解決黨內官僚主義作風,官僚主義在根源上還是中央集權的歷史傳統在黨內領導身上的遺留,因此,在民主問題上注重黨內監督,建立工農檢察院就是對這一問題的解決。然而“村社民主”的實踐雖然履行了民主程序,但在自然條件下相互隔絕的村社,又限制了農民的視野。這種民主表面上看是農民的自治組織,農民享有民主,實際并不意味著俄國農民的強大,相反體現了他們的軟弱,如同恩格斯在講到俄國村社問題曾說:“各個公社相互間這種完全隔絕的狀態,在全國造成雖然相同但絕非共同的利益?!?a id="w11">[11]實際上各個村社難以抵制沙皇、貴族權力的剝削,各個村社都要聽命于中央政府。另外,俄國有著深層次的集體主義情結,助長了俄國人民的村社情懷,村社的原始民主殘余以集體主義精神的形式侵蝕了農民的主體性,他們習慣依賴集體,崇拜權威。因此列寧強調民主程序的同時,也針對村社的弊端,提出通過灌輸社會主義意識教育人數不多的工人,然后經過團結、爭取、教育作為同盟者的農民,提高廣大農民的民主自覺性;同時,列寧晚年更加強調在農民中進行文化建設,只有廣大農民具備了先進文化,民眾才能樹立起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思維理念,才能真正地參與經濟組織推動政治民主有序發展。從俄國的當代發展來看,首先,俄國資本主義發展落后,列寧在探討社會主義民主發展的路徑上,主要遵從支持資產階級民主,以資產階級民主反對封建專制的路徑,從而為社會主義民主打下基礎。十月革命后,列寧在蘇維埃俄國進行了巴黎公社式的民主實踐,但結局不甚理想,“軍事公產主義”政策的失敗更是雪上加霜。經過實踐,列寧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社會主義民主建設并非一日之力、一時之功,社會主義民主建設受到了各種條件的限制和制約。針對巴黎公社式社會主義模式實踐的失敗,列寧采取了迂回發展道路,即新經濟政策。新經濟政策改變了原有實現社會主義的路徑,論證了借鑒資本主義文明成果的必要性,提供了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豐厚土壤。其次,俄國資本主義改革的不徹底性,導致俄國民主政治建設舉步維艱,尤其是斯托雷平改革,雖然加速了資本主義發展,但也凸顯了資本主義的各種弊端,由此,導致了列寧對資產階級民主制發生了偏轉,由贊同、支持轉向批判、否定,集中論述了資產階級民主的虛假性和欺騙性。最后,俄國資本主義深入發展與西方資本主義形態的轉向,國內壓迫與國外矛盾的聚合,列寧一方面批判了國內資產階級民主的不徹底和自利性;另一方面批判了西方社會主義者對民主的歪曲,實質上是販賣民主理論,皈依自由資本主義,目的是為其行為作辯解。
(三)俄國發展主題:關于“俄國社會跨越論”的爭論
俄國著名哲學家和歷史學家別爾嘉耶夫說19世紀對俄羅斯來說“是一個思考的世紀”,是充滿“緊張的精神追求和社會追求”的世紀,其“最大的特點是內在的解放?!?a id="w12">[12]這表明,19世紀的俄國是一個探索的世紀,其間,一直進行緊張的精神和社會探索,探索俄羅斯命運的歸宿,探索俄國發展道路。當時,落后的俄國被彼得大帝改革強行拉上西方式現代化發展道路,在艱難跋涉之中發現,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物質財富劇增的同時伴隨著嚴重的社會不均,作為對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控訴,空想社會主義思潮勢不可擋。對俄國先進知識分子而言,西方資本主義發展的內在弊端促使其對俄國資本主義發展路徑的拒斥,基于此,俄國出現了“落后優勢論”,簡言之,落后的俄國猶如一張白紙,可以規避資本主義帶來的苦難,直接書寫最美的文字——社會主義。
落后優勢論的核心可以稱之為“社會跳躍”,這種“社會跳躍”由此成為民粹派社會政治綱領的核心理念,即,通過俄國獨特的公社道路,繞過資本主義階段,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自19世紀70年代始,俄國民粹運動進入高潮,馬克思恩格斯開始對俄國問題產生了濃厚興趣,其中最主要的論題則是俄國能否如民粹派所愿,躍過資本主義卡夫丁大峽谷直接進入社會主義。馬克思通過對查蘇利奇的回信與復信,肯定了俄國村社可以作為未來社會的基礎,因此,俄國可以越過資本主義階段過渡到社會主義。但是實現跨越必須具備兩個前提條件,首先,俄國革命要成為西方無產階級的“信號”;其次,這兩種革命能夠“互相協調”。恩格斯對“社會跳躍”的論述更多地從當下發展的角度來審視,提出俄國的出路只有一條,就是“盡快地過渡到資本主義工業”[13]。然而,對被譽為“俄國馬克思主義之父”的普列漢諾夫而言,在俄國社會能否躍過資本主義這一問題上,則給予了否定性回答。他認為,對于一個苦于資本主義發展不足的俄國而言,資本主義恰是社會進步的基石,因為“我們完全不害怕資本主義的發展。我們堅決相信資本主義越是有力發展,資本主義社會固有的矛盾越是大大地尖銳化,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就越會接近”[14]。列寧對于這一問題的回答,態度相對比較復雜,他從未講過俄國可以躍過資本主義,而且還對這種態度給予了批判,但由于其思想的內在邏輯發展,由于十月革命后俄國內外的實際情況,同樣也得出了具有俄國特色的跨越資本主義階段的結論。所謂列寧主義,其“真正價值就在于為一切落后國家指出了一條以特殊形式躍過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15]。
列寧社會主義民主觀的發展歷程與對俄國時代主題的探索息息相關,列寧在早期,認為俄國社會民主黨人應先完成民主革命,民主革命的成功將點燃歐洲革命的火焰,并反過來影響俄國。這種路徑和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社會跳躍”的基本態度具有一致性。也正基于此,列寧對民粹主義的跨越論提出了批評,認為“除了使資本主義向前發展以外,妄想在任何其他方面替工人階級尋找出路,都是反動的”[16]。并且,列寧認為社會主義民主只能歷史地建立在資產階級民主成果基礎之上,“如果資產階級民主解放運動沒有完成,沒有進行到底,無產階級就不得不把自己絕大部分力量用來實現一般的民主任務即資產階級民主任務,而不是用來實現無產階級的階級任務即社會主義任務”[17]。從1917年起,列寧社會主義民主思想發生了改變,二月革命的勝利,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成功,俄國國內呈現出一片大好革命形勢,而在此時,列寧仍持謹慎態度,堅持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世界性,并不認為俄國能夠獨自完成社會主義革命,但是,作為這場革命的序幕,取決于它與資本主義在國際范圍的決戰。其后,在《全俄蘇維埃第七次代表大會文獻》中,列寧也提到“由于俄國的特殊條件,因此,社會主義革命至少要無產階級在若干先進國家中取得勝利后,才能說取得了最終的勝利”[18]。但是,這只是其思想的一個方面,在列寧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恰巧也出現了向社會主義的急速“跨越”問題。這就是按照巴黎公社的藍本來改造俄國現狀,這種忽視客觀條件制約,急于在某些領域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就會產生諸多“跨越”困境。列寧所設想的讓千千萬萬個群眾參與管理的愿望碰到俄國民眾文化水平低下的現實,使得愿望大打折扣。因此,在這一實踐過程中,既要看到理論的突破,也要正視探索中的不足。列寧一方面徹底批判了資產階級民主,極力宣講社會主義民主的先進性與優越性。另一方面,列寧把社會主義民主由理論闡釋走向了實踐探索,隨著“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在實踐上的破產,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探索之路需要進行重新設計。正如列寧所說:“我們犯了錯誤:決定直接過渡到共產主義的生產和分配。當時我們認定……這種構想是錯誤的,是同我們以前關于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的論述相抵觸的?!?a id="w19">[19]而后,作為迂回道路的新經濟政策的實施,其社會主義民主思想相比以前更為務實,并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中逐步展開。
但是也應看到,列寧很大程度上繼承了馬克思恩格斯社會“跨越”的精神實質,并把這種精神融入了俄國革命與建設之中,理論與現實的碰撞,難免會出現偏差,糾正偏差的過程正是科學理論與實際問題有效對接的過程。從這層意義上講,列寧社會主義民主觀的政治實踐呈現了進步與難以避免的缺陷,我們在解讀每一個觀點時,更應放到具體的語境進行客觀審視。但是,列寧與民粹派、普列漢諾夫關于跨越思想的差異,是一種超越與糾正,列寧社會主義民主觀立足于無產階級,與民粹派立足于少數人和普列漢諾夫立足于資產階級有著本質的差異,這種本質差異,造成列寧社會主義民主觀與民粹派、普列漢諾夫民主思想的顯著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