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緒論

“倫理處理的是什么樣的生活對我們而言是值得過的好生活”[1],而如何判斷一種生活是否好、是否值得過,這往往是難以從當下去直接判斷的。人們有可能被新技術帶來的眼前好處所誘惑而忽視了其道德代價。如果能夠借助一種從整體利益和未來利益出發的視角,就更容易對當下的生活做出比較全面、比較中肯的評判。人類有史以來經典的科幻小說帶給我們的,恰恰就是這樣一種視角,它判斷的就是各種科學技術是否能夠給我們帶來值得過的好生活。科幻小說從未來的視角,向我們預測科學技術的發展方向及其可能產生的各種社會影響和后果,讓我們反思當下,在還來得及的時候做出調整和修正。這不僅會有助于判斷我們是否過著值得過的好生活,而且會導向一條積極的自我救贖之路。

科學技術本身,無法對人類生活做出倫理判斷。“對于這個唯一重要的問題:‘我們應當作什么?我們應當如何生活?’……科學沒有給我們答案,這是一個根本無法否認的事實。”[2]科學和技術,它們致力于在科學技術內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通常既不預測其社會效果,也不做出價值判斷。有學者就說過:“一個面向世界的科學和技術傾向于使倫理變得不可能;至少,在這樣一個世界,倫理是一個陌生的東西,就像布魯克斯所注意到的,倫理只起到延緩劑的作用;這樣一個世界的破碎力量也傾向于打敗道德自身。”[3]畢竟,“在科學合理性之外,人們生活于一個價值世界中”[4],因此,我們必須對生活、對科學技術做出一種價值判斷,去評估圍繞著科學技術的應該不應該、值得不值得、有沒有傷害、有沒有益處。我們需要知道哪種生活不止從當下來看是好的,從未來的視角來看它也是好的。特別是科學技術,它對人類與世界產生的重大影響再怎么強調也不為過,甚至可以說,我們現在對世界的每一個理解都是以科學技術為中介的。“從現實的人的觀點來看,沒有技術的生活世界至多是一個想象性的投影。”[5]如今,科學技術并不外在于我們的生活世界,它已經浸透于我們的生活世界,就是我們的生活世界本身,我們甚至常常都不會意識到它的存在,但它的確在悄悄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不受倫理限制的巨大力量,很容易被到處濫用。”[6]所以,科技需要倫理的約束和引導,科技倫理的目的正在于此。科技也需要被從整體利益和未來利益的視角去預測和評估,而科幻小說的目的正在于此。

科幻小說常常被看作“一種過眼云煙式的娛樂形式”[7],這是一種并不公正的評價。它并非像很多人認為的那樣,只是一種消遣讀物、“遁世文學”(Escape Literature)。科幻小說具有不同于其他通俗小說的雄心壯志,它以一定的科學技術知識為基礎,對科學的可能性、人類的潛能和社會的未來景觀進行合乎情理、合乎邏輯的想象,向讀者呈現一種兼具科學與文學享受的、有關于未來神話的盛宴,但這種享受絕非單純的娛樂,它必定還兼具著科幻評論家達科·蘇恩文(Darko Suvin)所說的陌生化形態約束的認知性功能。這也正是從一開始“科幻雜志之父”雨果·根斯巴克(Hugo Gernsback)就確認科幻小說具有教育力量的原因。應該說,這種教育力量與科幻小說對科技倫理的呈現關系密切。

在科幻小說的大家庭里,美國科幻小說的影響力極其巨大,以至于有人直接稱“科幻小說是一種最典型的美國文類”[8]。克里斯托弗·皮瑞斯特(Christopher Priest)也認為,當代科幻小說主要是一種美國現象,這個文類的多數作品或者由美國作家所寫,或者由采用了美國風格的作家所寫。[9]當然,英國科幻小說的影響力也是非常巨大的,瑪麗·雪萊(Mary Shelley)被許多評論家認為是科幻小說的起源,赫伯特·喬治·威爾斯(Herbert George Wells)被很多人稱為“科幻小說之父”。如果再往前追溯,我們也會找到科幻小說更古老的英國先祖——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弗朗西斯·培根的《新大西島》等。因此,在本書中,以英美科幻小說為研究對象去探究其對科技倫理的呈現,就有了一個相對比較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基礎。在科幻小說的發展過程中,英美科幻小說既相互學習、相互影響,但同時保持著各自的特點。在本書中,我們將忽略英美科幻小說的具體差別,而僅從科技倫理的角度去論述英美科幻小說。

“英美科幻小說科技倫理研究”,在這個題目之下,最重要也是最難的任務,當然就是找到英美科幻小說描寫的情節、現象中與科技倫理研究的問題相重合的部分。關于科技倫理的學術研究已有不少成果,研究的領域非常之廣,但是有很多問題并沒有在英美科幻小說中被描寫到,或者即使被描寫到了,也僅是蜻蜓點水,只言片語,并不適合以其為文本進行分析,那么這些科技倫理問題便無法在此題目的范圍內進行論述、展開。只有那些在科技倫理領域內和在英美科幻小說中都得到比較詳細呈現的部分才是本書要重點論述的內容。

對一些科技倫理研究的學術成果進行梳理之后我們可以發現,科技倫理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領域。

卡爾·米切姆(Carl Mitcham)在《技術哲學概論》中有一部分專門探討了技術的倫理問題,主要涉及核倫理學、環境倫理學、生命醫學倫理學、工程倫理學、計算機倫理學。王學川編著的《現代科技倫理學》除了科技倫理的基本知識之外,主要涵蓋以下具體領域:核技術與核倫理、航天技術與太空倫理、網絡信息技術與網絡倫理、環境保護技術與生態倫理、基因工程技術與基因倫理、人工生殖技術與生育倫理、醫療技術與生命倫理。林琳所著的《現代科學技術的倫理反思——從“我”到“類”的責任》,除基本理論知識之外涉及的主要具體領域包括:網絡技術的倫理悖論、克隆人技術的倫理問題、科學技術開發的生態倫理。韓東屏等所著的《疑難與前沿:科技倫理問題研究》中除基本理論知識外主要涉及以下領域:工程中的倫理問題、網絡信息領域的倫理問題、環境生態中的倫理問題、醫學領域的倫理問題、生命科學領域的倫理問題。王前、楊慧民編寫的《科技倫理案例解析》中除基本理論知識外主要涉及工程倫理、環境倫理、生命倫理。潘建紅的《現代科技與倫理互動論》除了基本理論知識之外主要涉及核技術倫理、轉基因作物倫理評價、生態倫理、工程倫理。趙建軍的《科技與倫理的天平》中主要涉及了克隆人、網絡世界、生態環境、核技術中的倫理問題。此類書還有很多,不再一一詳述。

將科技倫理學中這些具體領域與英美科幻小說常常描寫的領域相匹配,我們會發現,英美科幻小說中不太涉及航天技術與航天倫理、工程技術與工程倫理,科幻小說中雖然也寫到核技術與核倫理,但大都作為科幻小說的預設背景,集中于從核爆炸后果的角度去呈現,內容較少、思路單一,因此難以單獨設章進行論述。而科技倫理領域中的生命科技及其倫理問題、克隆人科技與克隆人倫理、網絡科技與網絡倫理、環境科技與環境倫理在科幻小說中的確被大量呈現。我們從英美科幻小說中讀到了大量關于生命設計的情節、有關克隆人的情節、有關賽博空間的情節以及有關環境問題的情節。因此,這些內容也都成為了本書的重點研究內容。除此之外,英美科幻小說中還涉及大量機器人的情節以及人—機復合體(賽博格)的情節,這些機器人和人—機復合體(賽博格)在科幻小說中都被作為人或者可能成為人的情節來描述,給人的本質以及家庭、社會帶來很多倫理問題,因此,我們把機器人和賽博格也放在了本書的框架之中,進行了單章論述。

綜上所述,本書內容的研究思路如下:第一章為“兩種文化的跨越——科幻小說與科技倫理”。該章主要針對科幻小說和科技倫理跨越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兩種文化”的綜合特點,梳理兩者的基本含義、發展以及將兩者進行聯合研究的可能性與意義。第二章為“充當上帝——英美科幻小說中的生命設計及其倫理困惑”。該部分主要論述英美科幻小說中描寫的能夠干預生命自然進程的科技及其引發的倫理問題。第三章為“鏡舞——英美科幻小說中的克隆人及其倫理問題”。該章主要論述英美科幻小說中涉及的克隆人題材及其在個人、家庭、社會層面引發的倫理問題。克隆人技術本來也是一種生命干預技術,但因為它體現了更為獨特的技術和倫理維度,而且在科幻小說中屬于十分普遍的一種題材,因此,我們選擇將克隆人及其引發的倫理困惑單獨作為一章進行論述。第四章為“現實與虛擬的碰撞——英美賽博朋克科幻小說與賽博空間倫理”。該章尋求的是英美科幻小說中的賽博朋克與科技倫理中的信息技術及其倫理思考的結合點,探討科技為賽博空間帶來的倫理問題。第五章為“人與機器人的相遇——英美科幻小說中的機器人及其倫理問題”。機器人科技是信息技術的延伸,不同于第四章主要圍繞信息技術的現實性與虛擬性特點探尋其倫理問題,該章主要是立足于科幻小說中大量存在的機器人題材,探討機器人對人的本質的威脅、機器人是否能成為倫理主體、我們該如何對待機器人等問題。第六章為“人—機結合體——英美科幻小說中的賽博格及其倫理問題”。賽博格就是人—機結合體,亦被稱為“電子人”,也是信息技術發展帶來的一種現象。賽博格無論是在現實世界中還是在科幻小說中都大量存在,其帶來的倫理問題既不同于機器人倫理又不同于自然人倫理,而是介于兩者之間。因此,我們也將其作為獨立的一章予以了單獨論述。第七章為“人與環境——英美科幻小說中的環境倫理”。科幻小說以情節想象為主,但也離不開神奇詭異的環境,透過這些作為背景的環境描寫,我們能夠看出作者的環境倫理觀是人類中心主義的環境倫理,還是生態中心主義的環境倫理,抑或是與自然環境倫理包裹在一起的社會生態倫理。

曾經有學者問過這個問題:“科幻小說能夠不僅僅是向我們呈現‘身體和自我’,而是整個‘另外的’文化和文明嗎?”[10]應該說,這是很難的,無論科幻小說向我們描述了多么不可思議的未來和他者文化,它終究是要寫給處于現在的我們看的。也就是說,它要思考的終究還是我們現時代的現實問題。正如美國學者弗里德里克·詹姆遜所說:“科幻小說一般被理解為試圖想象不可想象的未來。但它最深層的主體實際上是我們自己的歷史性當下。”[11]達科·蘇恩文也正是基于這一原因而稱科幻小說表現了“一種現實性的非現實性”,是植根于這個世界的“另外的世界”。科幻小說一切講述的目的,終究是為了對我們自身的問題做出追問和回答,并讓我們走向一個更值得過的未來。


[1] [美]夸梅·安東尼·阿皮亞:《認同倫理學》,張容南譯,譯林出版社2013年版,第290頁。

[2] [德]馬克斯·韋伯:《學術與政治》,馮克利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年版,第34頁。

[3] [德]格哈德·甘姆:《生物和信息技術背景下的智能人》,王國豫、劉則淵主編《高科技的哲學與倫理學問題》,科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39頁。

[4] [美]赫伯特·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研究》,劉繼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117頁。

[5] [美]唐·伊德:《技術與生活世界——從伊甸園到塵世》,韓連慶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34頁。

[6] [美]霍爾姆斯·羅爾斯頓:《環境倫理學——大自然的價值以及人對大自然的義務》,楊通進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序第1頁。

[7] [英]布賴恩·奧爾迪斯、戴維·溫格羅夫:《億萬年大狂歡——西方科幻小說史》,舒偉、孫法理、孫丹丁譯,安徽文藝出版社2011年版,第413頁。

[8] [加拿大]達科·蘇恩文:《科幻小說面面觀》,郝琳、李慶濤、程佳等譯,安徽文藝出版社2011年版,第67頁。

[9] 參見Christopher Priest,“British Science Fiction”,Science Fiction:A Critical Guide,edited by Patrick Parrinder,London:Longman,1979,p.187。

[10] Elana Gomel,Science Fiction,Alien Encounters,and the Ethics of Posthumanism:Beyond the Golden Rule,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2014,p.5.

[11] [美]弗里德里克·詹姆遜:《未來考古學——烏托邦欲望和其他科幻小說》,吳靜譯,譯林出版社2014年版,第455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乡城县| 大同县| 星座| 武安市| 中江县| 施秉县| 太仓市| 西乌| 绵竹市| 苍山县| 大田县| 游戏| 邹城市| 兴隆县| 稻城县| 卓尼县| 新安县| 错那县| 集贤县| 中方县| 黔南| 通道| 绩溪县| 上林县| 石首市| 琼中| 遂川县| 类乌齐县| 肇源县| 嘉荫县| 赣榆县| 青州市| 长葛市| 龙岩市| 嫩江县| 永宁县| 永修县| 宜黄县| 准格尔旗| 凌云县| 虞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