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時期天津慈善社團研究
- 王紀鵬
- 6016字
- 2025-04-24 20:43:17
第二節 天津傳統慈善社團狀況
一 天津慈善興起的原因
慈善事業的興起,在我國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在商代建立以前,商湯在其統治境內即實行“夷境而積粟,饑者食之,寒者衣之,不資者振之”的政策。商湯的賑恤饑寒的措施,大概可視為中國慈善事業的濫觴。[37]《周禮》一書也有“以保息六養眾民”的記載。為了穩定社會,救助貧苦無依者,歷代都有各種慈善事業的創辦。
春秋時期,儒家提出了“仁愛”的思想??鬃右浴皭廴恕眮斫忉尅叭省?,并提出了“仁者愛人”的學說。為了實現“仁”,人們必須懲惡揚善,心懷慈悲。孟子發展了“仁”的思想,指出了惻隱之心等四種善端是引導人們揚善抑惡的力量之源。善應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個做事準則。
“慈善”一詞是佛教傳入中國后才使用的。佛教于西漢末年傳入中國,它宣揚修善功德觀、因果業報說、慈悲觀念三個方面。慈悲精神貫穿了佛教的全部教義,成為佛教投身慈善事業的理論基礎。中國佛教的著作,大多以慈悲為出發點,用慈善為指導思想,規勸世人重視慈善事業。[38]
作為土生土長的道教,也宣傳惡報,要人們向善。因果報應思想在我國從古至今都有著很深的影響。據黃永昌研究:“《易傳》中就有‘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說法,道家繼承與發揚了這一思想。東漢道教產生時,其理論著作《太平經》就提出了‘樂生、好善’的教義,還提出了‘承負說’,宣揚善惡相承負,現世的福是先人行為的結果,又會影響子孫后代。傳統的儒家、道家和佛家文化中均體現了豐富的慈善思想,并成為中國慈善思想的三大來源,共同推動著慈善事業的發展。儒、釋、道等不同的思想,到唐宋后逐步實現了三教合一。晚明以后,儒、佛、道思想日趨平民化?!?a id="w39">[39]在長期的沖突與融合后,三教之間特別是慈善思想已經相互滲透。
為了配合儒、釋、道等理論的宣傳,民間還出現了宣揚倫理道德、勸人為善的善書。早期的善書,只是一些簡單而零碎的宗教道德觀念。善書包含了儒、釋、道三教的內容,但是主要以道教思想為主。由于善書勸人們遵守倫理道德,行善積福,有利于社會的穩定,有利于統治階級的統治,因此得到了統治者的重視與大力扶持。善書在民間廣泛流傳,幾乎達到了家喻戶曉的程度,宋代著名的善書有《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關圣帝君覺世真經》,這三部書并稱為“善書三圣經”。慈善救濟為統治者所認可,成為他們治理國家的一項惠民政策。宋代以后更成為國家的一項制度而固定下來。
總之,由于傳統的儒、釋、道及其與之相應的善書的宣傳適合了歷代統治者統治的需要,他們給予了大力扶持,這使得慈善思想在民間廣為流傳,共同構成了強烈的社會輿論背景,推動著慈善事業的發展。
上述慈善思想的來源是促進全國各地慈善活動蓬勃興起的一個重要根源。但天津慈善思想的興起更有眾多的地方因素。首先,外地來津做官的官員們的提倡。天津自從建衛后,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處于河運、漕運的重要樞紐地位,政府開始更加關注對此地的建設。由衛而州而府,區劃不斷變大,龐大的官僚機構開始形成。歷代天津的最高長官,他們主要從南方及其他一些發達地區而來,如長江流域的江西、江蘇、安徽及陜西、河南等要地,這些地區不僅經濟發達,而且歷史文化比較悠久,慈善事業在這些地方已經成功地開辦起來。來天津上任的官員,為了維護天津社會的穩定,把其所在地方的一些管理社會的制度及措施帶了過來,慈善思想就是其中之一。儒家思想作為歷代統治階級治國安邦的正統思想,深深地影響著歷朝歷代的知識分子。在古代學而優則仕,那些讀書人,一旦做了官,就很重視儒家思想在治國安邦中的重要作用。他們提倡儒家“仁愛”的思想,對貧苦人實行慈善救濟成為他們施政的一項重要實踐。其次,佛教、道教在天津建立了眾多的寺廟與道觀,并在天津形成了大批的信眾,這使得二教的慈悲思想得到廣泛普及,實現了對民眾的教化?!吧竦涝O教,圣人不廢;勸善懲惡,亦可以佐政刑之不逮。”[40]這句話道出了寺廟道觀設置的作用,即勸人行善避惡,同時更有利于維護社會的穩定,彌補政刑所達不到的效果。天津建造的寺廟主要有:涌泉寺、觀音寺、望海寺、慈惠寺、板橋寺、嵇古寺等,觀音太虛觀、朝陽觀、天妃宮、靈慈宮、玉皇廟、城隍廟、三義廟、關帝廟、三官廟、真武廟、晏公廟、藥王廟、馬神廟等,庵有甘露庵、育德庵等。以上各寺廟道觀密集地分布于天津各區村道,而且各場所活動興盛,人們常出入這些場所,深受他們所宣揚的教義的熏陶。人們心中形成了與人友善,扶危濟困的思想,在善風的熏陶漸染下,慈善思想作為封建統治階級的一種意識形態逐漸成了人們的一種價值觀。再次,天津交通便利,冠于北方。特別是天津對外開埠后發生的巨大變化,使得人民見聞益廣,周知外界情事。所以,天津人性善于摒舊革新,適應世變,常得風氣之先。[41]最后,政府的影響。由于天津處于京畿的特殊位置,離統治階級所在的北京很近,所以每當天津地區遭受各種自然災害時,消息都會及時被統治階級得知,為了穩定社會秩序及履行政府的職責,政府必先進行解救。略舉幾例以說明?!扒∪昙淤c天津等十一州縣被水極次貧民一月口糧,蠲免三十四年民借未完谷石……乾隆四十年展賑天津等十六州縣被災極次貧民兩月口糧?!?a id="w42">[42]“嘉慶十三年緩征被水堪不成災天津等二十州縣錢糧……道光元年,緩征天津被水宜興埠等二百三十二村莊錢糧……”[43]政府賑濟災民的舉措,也深深地影響著津埠富裕的地主士紳階層,同時政府也積極號召富裕階層舉辦慈善活動,并給予一定的獎勵或功名,而這當中特別是功名,是富裕階層的士紳們所夢寐以求的。經濟上處于優勢的地位,反映到政治上,他們必然也需要參與到統治階級的行列,要求分享政治權力,取得統治階級的話語權,而舉辦慈善可以取得一定的功名,恰巧滿足了他們的這個需要。因此,他們也在人民困乏之時經常舉辦一些慈善救濟活動。
二 天津傳統慈善社團
天津傳統慈善團體的發展經過了一個由弱小到強大,由國家倡辦到私人創辦,在繼承中沿著簡單到復雜的發展過程。從明末至清朝建立前期,先后出現了以下慈善社團。
表1—1 明末到清初天津慈善社團

續表

此外,還有清初官府在三岔河口附近創辦的孤貧院,康熙年間邑人李廷秀在西門內白衣寺創辦的施棺局。
表1—2 清代中期天津的慈善社團

續表

通過這兩個時期慈善社團的數目,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出明末清初是天津慈善社團建立和初步發展階段,該階段慈善社團最初是從明末直隸巡撫李繼貞(崇禎十二年任)創辦養濟院開始的。清朝建立后,政府在天津開設了孤貧院,對那些孤苦無依的貧苦人進行收養救濟。在政府的倡導下,地方士紳也開始在天津辦起了最早的慈善社團救火會以及育黎堂。明朝建衛,天津衛作為一個重要的行政單位,開始得到統治階級的進一步重視,在該地建立慈善機構。從此,天津的慈善日益興旺發達起來。從天津舉辦慈善的歷史進程來看,天津的慈善遠遠落后于經濟比較發達的江南地區,這與天津所處的地理位置有著極大的關系。明清以前,它遠離統治中心,一直處于歷代統治的邊緣,一切的發展都被邊緣化。明朝遷都北京后,天津作為重要的軍事要地,才得到統治階級的進一步重視。從雍正到道光朝是天津慈善組織的大發展時期,這個階段天津慈善社團無論在數量,還是救濟對象的范圍,慈善團體的規模等方面,都較以前有了很大發展。從慈善救濟方面看,清朝代替明朝是一個歷史的巨大進步,清朝統治階級更加注重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注與救濟,天津慈善事業的發展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在該時期全國慈善事業的發展史上,都是有口皆碑的。
對慈善社團我們從三個方面進行考察。
首先,慈善社團的組織者?!吧婆e者何?地方人做地方事,人民自治之一端也?!?a id="w44">[44]從明末到清朝中期,該階段慈善團體最初的組織者是國家。天津最早的養濟院就是由明朝政府舉辦的。清初天津的官辦慈善社團又增加了一所收養老弱無依之人的孤貧院。這個時期慈善組織的創辦已經由官府為主體轉移到了民間,救火會的組織者武廷豫,出身為貢生,參與者莽鵠立為鹽政官員。上善救火會的組織者查日乾為鹽商。而育黎堂的組織者、為取得名位的靳贊戎及其他津埠士紳,得到了政府的經濟補助,政府官員開始參與到該組織的管理。從明末到清初,這一階段慈善組織數量較少,這一時期是天津慈善組織建立和初步發展階段,組織者主體主要為國家,受其影響民間開始參與。清朝中期是天津慈善社團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階段,這一時期成立了二十多個。有的慈善組織是在原有規?;A上的繼續和擴展,如育黎堂在乾隆四年得到了天津道陳宏謀、知府程鳳文、知縣朱奎揚的贊助而改名為普濟堂。有的慈善組織如餑餑會、河東施饃會、育嬰堂則是由政府倡導,民間士紳自行創立,并得到了政府的資金支持。有些民間慈善社團如救急會、撈埋浮尸局、掩骼會、惜字社、澤尸社、殮埋社、饃饃會等是由民間士紳及其他熱心慈善的人士自行倡辦,資金主要源于主辦者。一些擁有巨大財富的士紳還辦起了多個慈善組織,寄生所為天津李善人李春城所辦,他的正妻吳氏平時就吃齋念佛,還經常買一些鳥、魚等生物放生?!袄罴覍μ旖蚋鞯氐膹R宇,更是大肆布施,廣結善緣,每到冬季施舍棉衣、小米粥。天津各縣附近鬧水災,各地逃到天津城里的難民找到李家門口要飯或求助,李家也多少給予救濟?!?a id="w45">[45]后來,李家又在東南角草廠庵開設粥廠,專門收容乞丐。李春城死后,他的兒子李士銘、李寶成兩代繼續辦善舉。清末北直一代水旱頻繁,政府或天津士紳經常辦一些賑濟,需要社會上有聲望的人來主持,李家人往往出面主持大局。
其次,慈善社團的賑濟對象。慈善社團的賑濟及收容對象:一個來源是天津當地的下層貧苦農民。在封建社會,由于生產力低下以及土地兼并的原因,天津一般下層民眾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終日掙扎在饑餓線上,不少人竟至死后無法葬身,所以當時天津有名目繁多的慈善社團,如恤嫠會、育黎堂、育嬰堂、施饃會、寄生所、撈尸會、抬埋會、掩骨會、義阡局進行施放棉衣、施治各種瘡癥、施舍棺木……另一個來源是天津附近省份來津謀食的難民。在殘酷的封建壓迫下,廣大人民無力抵御天災,每遇荒旱瀝澇,天津四周的災民便紛紛逃徙,以致顛連而無所依歸,大部分只得來津就食,天津遂成為直、東兩省難民的集中地。如同治十年(1871)大水,天津城上難民達五千余口(“津邑無名氏周濟”條)。光緒二年(1876)直、東荒旱,樂陵一帶“居民困顛,連日不舉火者半,日食一餐者半,且樹葉、樹皮民悉盡食”,“男婦就食天津者不計其數”(見“英國牧師籌賑山東實情”及“劉道憲請賑”條)。有的慈善組織進行的活動,施助活動不局限于對象,如撈埋浮尸局工作對象為那些被水淹死之人,救生會施救對象為經過北浮橋、東浮橋、西沽浮橋而不小心落水之人??偟膩砜矗倦A段慈善組織的實施對象主要為貧苦無依之人。
天津慈善社團發展的特點。一是初期慈善社團數量少,種類單一。天津城內慈善組織的發展,從明末直隸巡撫李繼貞(崇禎十二年任)創設養濟院開始。明末至清初是天津慈善組織的創始時期,共創辦慈善組織5所?!按壬平M織主要以孤貧和流民為救助對象;慈善組織的性質以官辦養濟院為主,官倡民辦組織開始創立,但官吏在慈善組織的倡辦、資金籌備和持續運行等方面仍扮演著重要角色?!?a id="w46">[46]無論官辦還是民辦慈善組織,此時的規模都很小,養濟院成立后,孤貧定額只有44名,官設的孤貧院也只定額為60名??滴?、雍正年后,慈善組織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官倡民辦的慈善組織開始出現,第一個官倡民辦的慈善組織乃是育黎堂,它彌補了養濟院與孤貧院收養貧民的不足,主要救助二者不能容納的貧民與流民。育黎堂是清代前期天津民間慈善組織建立的開端,開民間辦理慈善之濫觴。二是官民合作的趨勢逐步加強。天津慈善團體由最初公辦的養濟院開始,到清初天津慈善組織發展到5所。民間慈善組織規模開始超越了公辦。清初國家統一,社會安定后,各省府州縣一級,慈善機構的設置更加普及。這一時期天津慈善團體發展到二十多個,該階段天津慈善組織的創辦者明確是民間士紳者共十多所,占總數的一半以上,說明清代中期以來,民間慈善事業已經成為天津慈善組織發展的主流。這些民辦慈善組織中,普濟堂、餑餑會、河東施饃會、西延生社、育嬰堂等均得到了政府的資金支持,官民合作的趨勢進一步加強。慈善機構的規模進一步擴大,留養局有多處,分布在天津不同的地方。天澤會在靜海縣買地十九頃二十七畝,擁有土房四十五間。育嬰堂官民合作最為明顯,長蘆鹽運使嵇承志詳奏鹽政徵瑞后,由運庫歲撥經費五千兩至七千兩,由周子邠主管其事,后得到了鹽運使恒慶,鹽運使恩福及天津縣黃世熙、嚴克寬等士紳的捐助。三是慈善團體創辦的集中性。清雍正三年(1725)天津衛升為天津州,六年后又升州為府,轄六縣一州。天津城市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人口進一步增多。清中期的慈善事業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據郝紅暖統計,該階段共創設慈善組織17所:即乾隆四年天津道陳宏謀于西關外創辦的普濟堂,乾隆二十年知縣陳宏謀于城內及西關外創辦的3所留養局,乾隆年間邑紳周自邠在西關外創辦的餑餑會,乾隆年間周自邠等創辦的救急會,乾隆年間總督方觀承創辦的天澤會,道光年間邑廩生寇蘭皋在西關外創辦的西延生社。“乾隆年間知縣熊恩紱在鹽關海神廟創辦的撈埋浮尸局,乾隆三十六年邑人華龍藻城在西南創辦的掩骼會,道光七年邑人李明遠于城西創辦的澤尸社,邑人甄起順等在城西慈惠寺創辦的殮埋社、乾隆五十九年巡鹽御史征瑞在東門外創辦的天津縣育嬰堂,嘉慶年間邑人在北浮橋、東浮橋、西沽浮橋創辦的救生會3所,河北大悲院創辦的放生社(院),乾隆年間創辦的惜字社等。此階段天津的慈善組織是在原有基礎上的延續,并孕育了新的內容,民間慈善組織的發展,使天津慈善組織的類型日益多樣,誕生了天津本地的慈善家。”[47]從這些慈善社團的成立時間來看乾隆朝占據了清朝中期天津社團成立總數的60%以上,這也是該階段慈善社團創立比較集中的時期。乾隆朝天津慈善社團的創立與當時的社會穩定,經濟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乾隆朝由于處在清朝歷史上康乾盛世的繁榮時期,經過康熙、雍正二朝的勵精圖治,國家實現了大統一,社會穩定,生產發展,國家積聚了大量的社會財富。天津作為統治中心北京的門戶,統治者更重視對天津政策的傾斜。加大對于社會的救助以體現統治者的仁慈和政績。四是表現為中期慈善組織的多樣性。早期慈善組織主要為對老年男婦殘疾者的收養救濟,而到了中期以后,對民間貧苦人群的施助不再局限于以前的規定。例如餑餑會在冬天散放窮人饃饃,每年施放人數達到了三四萬人。由于天津河流眾多,人們渡河常常出現危險,淹斃者甚多,針對此困難,民間成立了救生會3所,專門救護那些失足落水之人。而對于貧苦人家家人死去無力掩埋者,殮埋社、天澤會、澤尸社、掩骼會則承擔起了幫助貧困之家掩埋的責任?!耙跃戎毭衽c救荒為主要內容的濟貧類慈善組織和以施舍棺木、掩埋尸體為主要內容的施棺澤尸類慈善組織分別有7所和5所,占該階段慈善組織總數的比例分別為41.18%、29.41%,兩者合計達到70.59%。這說明濟貧、施棺類慈善組織是該階段天津慈善組織發展的主要內容”。[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