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情況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西藏從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開發利用的礦產有鉻鐵礦、煤、泥炭、硼、硼鎂石、砂金、石膏、石灰石、食鹽、黏土、地熱水、地下水以及某些建筑材料等。現在開發的礦產,規模較大的有地熱、鉻鐵礦、硼砂、硼鎂石(1988年開始開采)、石灰石和砂金。其中國家開采的有4處,地方開采的有23處,鄉鎮企業承租個體戶開采的有10余處,采礦隊伍達到1500余人,1987年創利稅近千萬元。其開采的主要情況是:
鉻鐵礦:西藏鉻鐵礦是我國重要的開發基地。自70年代建礦投產以來,已開采38萬余噸,其中東風礦33萬噸,其他礦產地5萬余噸。若按現行價格計算,每年為國家提供5萬余噸鉻鐵礦,等于為國家節約4000多萬美元,折合人民幣2.5億多元。
硼礦: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班戈湖和杜佳里湖有一定規模的開采,總產量約17萬噸,為增加地方財政收入起到了很大作用。1962年停產,直到1986年,硼礦開采才有了新的發展。1987年硼砂開采量達1.5萬余噸,產值達3000余萬元。
煤礦:自50年代末開始,土門格拉煤礦建成投產,隨后門士、東嘎、芒鄉、馬查拉等煤礦也相繼建成投產。這些煤礦均為小規模土法開采,年產量不足5萬噸,遠遠不能滿足需要。目前多數礦山已閉坑停產,主要是由于煤層薄(“雞窩礦”)、開采技術、設備以及管理落后,導致成本高等原因所致。
地熱:自1977年羊八井第一臺1000千瓦地熱試驗機組投產發電以來,至今全區地熱總裝機容量已達1.5萬余千瓦,其中羊八井裝機約1.3萬千瓦。1986年地熱年發電量為4775萬余度,占全區總發電量的18%;此外,還利用地熱建造了溫室4.5萬平方米。那曲地熱田利用地熱水向那曲鎮供熱取得成功,供熱面積達到1萬平方米。目前羊應鄉、瑪曲地熱田正在進行地質勘探,即將開發利用。
其他礦產的開采,如石灰石、石膏、大理巖、花崗巖、黏土等,主要是為了滿足建筑業的需要。高嶺土、云母也曾開采過,但規模小、產值低、成本高、經濟效益不佳。
隨著西藏經濟建設事業的不斷發展,發揮礦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但是,由于西藏礦業的開發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存在的問題不少,歸納起來主要是:
(1)地質工作程度低,礦產資源家底不清。雖然西藏已發現礦產70余種,但探明儲量的礦種少(僅有30種)、規模小。礦產資源分布不均衡,銅礦95%集中在藏東地區,以硼為主的現代鹽湖沉積礦產主要集中分布于藏北地區。
(2)開采技術水平低,管理落后;缺乏對礦山、采礦業的統一組織管理以及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保護;資源回收率低、采易棄難、采富棄貧、破壞資源和生態的現象十分突出。
(3)資源的開發程度低,開發利用的礦種少;無礦產品加工能力,幾乎都是出賣原礦(石),不能使產品增值;加上公路運輸線長,礦產品的成本很高,經濟效益不甚理想。
(4)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尚未引起應有的重視。目前開發鹽湖礦產,只注意了硼礦的開采,而忽略了對鹽湖中的鹽、芒硝、水菱鎂礦以及鏗、銣、銫等稀有金屬的綜合開發利用。就鋰而言,在出售硼礦過程中,被帶走的鋰預測比硼礦本身的價值還要大。這樣,不僅浪費了資源,而且降低了采礦業本身的經濟效益。
除了上述的主要問題外,西藏礦業發展還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約:
(1)能源缺乏。主要是西藏煤炭和石油十分短缺,電力供應緊張。具體說,煤炭資源少、煤質差,保有儲量雖為4600余萬噸,但多零星分布于邊遠地區;石油資源情況不清,尚無可供開發利用的油田;1986年,全區電力總裝機容量達到11.27萬千瓦,年發電量達到2.6億度,遠遠不能滿足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就更談不上高耗能的礦產品加工業了。
(2)交通不便。西藏現有的公路路況差,通車里程因季節原因難以保障常年通車,遠遠不能滿足礦業的發展。加工運輸線長,運費成本高,也影響了礦業的經濟效益。
(3)專業技術人才匱乏,生產管理水平低下。特別是采礦業和礦產品加工的工程技術人員奇缺,甚至全區幾乎沒有礦山、冶煉等方面的專門人才,成為制約當前礦業發展的一個突出問題。解決這一瓶頸難題,是走出西藏礦業發展困境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