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農牧業生產經營方式出現新變化
1984年底,西藏貫徹落實了以“兩個歸戶、長期不變”為主要內容的農牧區經濟政策。這一政策的實施,為西藏包括責任制在內的多種生產經營方式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一年來,在家庭經營的基礎上,根據群眾的意愿和生產發展的內在要求、多種的經營形式,土地、牲畜和勞力都出現了新的組合,小規模的專業性生產促進了農牧之間和家庭內部的分工,正在創造著一種新的生產力。它們和人民公社體制下的聯合勞動有質的不同,將成為西藏農牧業生產方式發展的方向。
土地、牲畜互換,適當集中。工布江達縣加興區先巴塘鄉副鄉長其美一家6口人,2個勞動力,原有耕地15畝,牦牛19頭。這一家經營牧業有經驗,用8畝地換畜8頭(與本村的工布和降央各換4頭),現已發展牦牛52頭。工布一家4口人,2個勞動力,原有耕地9.9畝,牦牛16頭,羊4只,馬1匹,由于缺乏放牧經驗,今年元月份后,病死牦牛2頭,獸害損傷2頭,自食2.5頭,僅剩8.5頭。因對經營農業有經驗,用4頭牛與其美換地后,現有耕地13畝多。交換理由是:放牧沒經驗,種地有經驗;農牧兼營勞力緊張,顧不過來。他們互換的條件是:秋后工布、降央按平價供應給其美糧食各300斤,其美按平價供應給他們適量的畜產品。再如加查縣加查區加查鄉三村典登一家4口人,有2個勞動力,有放牧經驗,便用5畝地與其母格桑群宗換得牲畜12頭。互相調整后,典登的牲畜已發展到40多頭,其母一家(4口人)有種地的經驗,土地發展到15畝多,這樣調整以來,發揮了各自的經營特長,促進了農牧業生產的發展。
土地轉借,權屬不變,合股經營,收成平分。如其美將自己剩下的5畝地,交給其姐姐果果幫種,種子各出一半,肥料由其美供給,經營管理均由果果負責,秋后的收成對半分。
在家庭經營的基礎上,隨著牲畜、土地新的轉移,牧業生產出現了多種經營形式。
互助方式:以戶與戶之間換工,收入歸己為特征。如先巴塘鄉鄉長邊久一家7口人,2個勞動力,有牲畜34頭(只),由其母幫助帶放,畜產品歸邊久。邊久按1頭牛折1天工,5只羊折1天工的辦法,幫助母親家干地里的農活,不再另計報酬。
代放方式:以代放戶按規定取得報酬,被代戶按規定付給報酬為特征。如墨竹工卡縣塔巴村澤基(原放牧員),幫助別人代放牲畜30多頭,被代放戶按照歷史習慣付給澤基報酬,即每頭牲畜一年付給9.9元,交酥油19斤。米林縣群眾把這種代放形式叫作“嘎西夏”。
雇工放牧方式:以季節性雇人放牧,付給適當報酬為特征。如加查縣澤九鄉三村向果四郎,季節性雇工2人,付酬辦法是:向果四郎按一天工值4.2斤糧或2元錢付給被雇者。
專業放牧方式:以專門經營牧業為特征。如加查縣隴南鄉三村扎西,以專養牲畜為主,用地換和錢買的辦法,從原有牲畜150頭(只),發展到現在的215頭(只)牲畜。
隨著社會生產的不斷發展,促進了家庭內部的分工越來越明顯。如米林縣米林區雪嘎鄉仁青一家8口人,4個全勞力,3.5個勞力,本人為國家干部。現有牲畜75頭(只)(不含60多只雞),耕地60畝,果樹10棵,履帶式拖拉機1臺,鐵牛1部(為5戶合買)。家庭內部的具體分工是:3人搞牧業,3人搞農業,1人搞副業。像這樣的例子很多。
總之,由于黨的方針政策正確,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牧民的生產積極性,使農牧業生產向著廣度和深度不斷進軍,并已開始出現了向著專業化方向發展的新趨勢。
(載《西藏日報》1985年12月27日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