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與袁術的契約
- 穿越呂布:草根活該被看不起?
- 千古左公
- 2184字
- 2025-04-24 11:46:00
第四十四章與袁術的契約
袁術自己有很大的野心,如果有機會,他甚至有染指皇位的想法。這一點,他自然不會對呂布明說,但他也表明,等天下大亂的那一天,相比于名聲,更重要的是誰能立下功績,在關鍵時刻力挽狂瀾。
如果袁紹在賭清流派士人重新崛起,袁術就在賭天下大亂時自己能趁機做大,他所養的門客,并不是為了名聲,而是在等待那個讓自己建功立業的機會。
因此,袁術的門客中,并不要求對方一定是清流派士大夫,他接受濁流派,也接受沒有背景的寒門,只要袁術的主觀評價認為對方有一技之長,就會收為麾下。
說實話,如果單看袁術的理念,無疑比袁紹更加開明。但理念歸理念,實際怎么執行,就是另一回事了。
就看剛才袁術考驗自己的那一套,上來就讓自己的兩個門客抄家伙找自己“切磋”,這就不是一般人能玩得起的。
即,袁術雖然愿意將寒門收為自己的力量,但卻并不會真的禮賢下士,仍然把自己當成絕對的主子,把手下當作奴仆驅使。袁術的公子哥做派,注定了他對寒門的吸引力也十分有限,甚至即便是寒門出身的士人也會覺得投奔袁紹是更好的選擇。
袁術無疑因此產生了危機感,他自認為已經折節下士,并且只要對方有才,就愿意將其收為麾下,但更多的優秀人才還是愿意去結交袁紹。
長此以往,即便天下真的如袁術預期的那般出現大亂,袁紹也比他袁術更容易抓住被提拔的機會。
“奉先,你很有才干,我很欣賞你。像你這樣的人才,正適合成為我在亂世中一步登天的助力。
如果你愿意的話,我們可以在此達成一個約定。
我會利用袁家的資源幫你維系地位,并讓你更容易爬到高處,而你則需要向我效忠,以我為主公,在朝中與我共進退。”
袁術提出了這個要求。
實際上,袁術的這種要求,在東漢時期并不罕見。在漢代,并不是只有皇帝才可以有臣子,君臣關系也不僅限于皇帝一人。
一些其他的關系,也被社會的道德觀認為雙方應該履行君臣的義務。比如,師生關系、察舉與被察舉關系、開府官員與從屬官吏的關系等。
實際上,不光是這些關系,在漢代,任何高位者向低位者提供權力,或獲得權力的晉升渠道,無論是通過何種方式提供,都會被認為兩者建立起了類似于君臣的關系。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狀況,是因為權力只會對權力的來源負責。在漢朝,當官的第一步,不是被察舉,就是先被征辟為屬吏,再借由立功被朝廷征辟,而不存在普遍性的選官考試。低位者只能通過受到高位者的賞識,才能得到晉升,而高位者提拔低位者或是給予其立功或升遷的機會,本身也需要低位者以自己獲得的權力回饋給自己。
正因為權力是依靠高位者對低位者的選拔來維系的,所以社會中也自然衍生出了受到提攜的低位者應該回饋高位者,甚至以君臣之禮相待的共識。
而由于儒家的義理思想,最初讓自己走上仕途,與自己建立君臣關系的故君,往往要被視為恩人,記一輩子。因此,基本這種關系一旦形成,就不會因為之后朝廷的調派而解除,而是會持續終生,這種也被叫作故吏。
形成君臣關系之后,君拋棄臣是不義,臣背棄君是不忠,這種道德上的義務會持續一生。
比如,當呂布代理縣長職務時,從屬于他的魏續等人是呂布的屬吏,他們跟隨呂布立功打仗,獲得了賞賜,這就是權力的讓渡,魏續等人稱呂布為主公就是將呂布視為君主。即便呂布后來調離了,他們也是故吏,根據曾經受到提攜的程度,當呂布需要時,他們再來為呂布效力,這就是履行故吏與故主之間的君臣契約。
雖然即便有服從義務的開府官員與屬吏之間,也并沒有明文規定要以君臣之禮服從,但違反義務無疑會被認為是不道德的,突破社會底線的。畢竟,漢朝這套靠升遷體系就是建立在高位者與低位者的默契與相互信任上,打破應盡的義務,不忠于故主,以后就沒人愿意再提攜你。
因為漢朝時高位者對低位者的提攜往往就與這種君臣關系掛鉤,所以這種關系的形成,也是彼此自愿發生的。即,高位者可以選擇提攜,但低位者也可以拒絕被征辟,這一方面體現了自己不求功名,另一方面也是在自己不認可其為君主時,行使拒絕權。而一旦接受了對方的提攜,就意味著自己對對方負有臣子的義務。
對呂布而言,他除了作為朝廷命官以外,其師從于盧植、段颎,又曾擔任過董卓的屬官,這意味著他們都是呂布的故主。
而如果故主之間發生沖突,按照此時社會的道德標準,按照感情遠近,呂布認為誰給予自己的恩義最多,就可以優先效忠于誰,但不論選誰,都不會被社會視為不忠。
當然,因為是道德約束,所以這種君臣義務也會因為道德評價而出現松動。比如作為君主的一方做了天怒人怨的事,本身就為天下所唾棄,這時背棄君主所受到的批判就會小很多,比如歷史上孫策因袁術稱帝而宣布脫離與袁術的關系。
而現在,袁術也希望與呂布建立這種君臣關系。按照漢朝的體系,哪怕當上官了,大多數人也不是靠自己立功,終究還是靠關系一級一級推薦上去的。這意味著同一政治集團中的高級官員,對低級官員,也可以有君主的權力。
呂布可以接受,也可以拒絕,在那一瞬間,他不是沒有猶豫。
他當然想要得到袁家的庇護,但即便不依靠前世對歷史知識的記憶,即便知道歷史可能已經因為自己的出現而發生改變,但呂布的結論是不變的——袁術的性格缺陷,注定了他成不了大事。
而且,之前呂布雖然和盧植、段颎、董卓都有過臣屬關系,但盧植、段颎都是體面人,董卓至少在目前階段,若是讓呂布干活,也是真的舍得給錢給賞賜。
但呂布卻預感到,袁術因為其公子哥的特質,以至于他會把別人對自己的付出視為理所應當的,日后還不知道要怎么使喚自己呢。
所以——
“可以,我愿意與袁公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