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豐年文集·卷六:亂談琴
- 辛豐年著 嚴峰編
- 2393字
- 2025-05-07 12:36:01
兩類古鋼琴
那么,兩類古鋼琴到底有何不同?這倒又不妨顧名思義了。撥弦古鋼琴的外觀同現代平臺大鋼琴沒有多少差別,但其發聲方法和現代鋼琴大不相同。它的每一個鍵子的后面聯接著一個撥子。一按下鍵子,撥子便撥響了琴弦。撥子有用皮革做的,也有用鳥羽之管的,所以也有人將這種古鋼琴的名稱譯為“羽管鍵琴”。正由于是撥弦發聲,觸鍵的輕重難以控制撥弦的輕重,彈起來便只能大致上是一種力度,做不出靈活細致的變化了。試聽古鋼琴音樂,一個最明顯的印象就是這種力度變化的呆板單調。相形之下,也就更可以感覺到現代鋼琴的力度變化多么靈活而且層次豐富。即從這一點也便可以體會到,現代鋼琴與古鋼琴的競爭為何以后者之敗退告終了。
古鋼琴的弱點還不止這一點。它的聲音不夠響,在音樂廳里如果不用擴音裝置,就無法同別的樂器取得平衡。它的余韻之短促也是一大缺點。所以在古鋼琴曲中那些需要拖長的音不得不乞憐于各種裝飾音。
還有音色的問題。如今人們從錄音當中聽一曲古鋼琴音樂,比方說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中的第一首《前奏曲》,會覺得其聲優雅幽遠、古色古香吧?其實古時候這樂器所發出的聲音,同經過電子處理的唱片錄音里的音響是有距離的。用撥子撥弦發聲,音質不免粗糙,而且無可避免地會夾帶上一點噪聲。古人聽得慣了,習以為常,待到現代鋼琴露了頭角,有了比較,許多人對這種有缺陷的聲音也就不大耐煩了。
不管怎么說,古鋼琴雄踞樂壇幾百年,音樂演奏活動中竟缺它不得。我們知道,在巴洛克與其以前時期,合奏樂中的和聲并不全部寫出來,而是在樂譜的低音部分標上數字,由古鋼琴演奏者按規定程式奏出和弦與音型,填進整個樂曲的織體中去。這叫作“數字低音”。那時的合奏音樂從頭到尾都有這連續不斷的低音。故又名“通奏低音”。如何照著古譜來彈奏這種東西,是今人演奏巴洛克音樂時要解決的難題之一。
現在且再來看古鋼琴的另一種,擊弦古鋼琴(又譯楔槌鍵琴)。這種樂器的發聲機制卻同現代鋼琴有相似之處。它是用琴鍵后端的一個金屬塊敲擊琴弦發聲的,聲音比撥弦古鋼琴還要輕,更不適合在大庭廣眾間演奏了。然而這種樂器的音響別有風味,優雅可喜,勝過撥弦古鋼琴。尤其奇妙、為今人所想不到的是,它的音響不僅可以改變強弱,還可以使已奏響的一個音在音高上發生一點變化。原來,當你按下琴鍵時,鍵子一端的小金屬塊擊弦之后便繼續留在弦上不動。這時,制音器捂住弦的一部分,讓金屬塊以下的那部分自由振動。你如果稍稍加強指尖的壓力,那個音的音高便稍稍升高了。這好像我們彈中國的箏時,左手按弦使其發音升高一樣。既然這樣,彈擊弦古鋼琴時也就可以在琴鍵上“揉指”,弄出像小提琴上的那種效果了,而這種獨特的效果在現代鋼琴或其他鍵盤樂器上是根本辦不到的。
擊弦古鋼琴音色美,反應靈敏,又有這種獨特效果,所以它能比較細膩地表情。巴赫一生中寫了大量的古鋼琴音樂,據他的兒子說,他最賞識的就是擊弦古鋼琴。(費解的是,他身后遺物中有幾架撥弦古鋼琴,而并無此物,遺言中也未提及,因而也有人懷疑此說。)那套號稱鋼琴文獻中“舊約圣經”的《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肯定是為古鋼琴寫的。但究竟是為哪一種古鋼琴而作,也有不同看法。他不會為他并不滿意的新興樂器現代鋼琴寫這些樂曲,則是不難推知的。故此,他這部杰作雖然已經約定俗成地被譯為“平均律鋼琴曲集”,還不如把鋼琴二字去掉或加上個古字更為妥當。
難兄難弟的這兩種古樂器,外貌大不相似。不妨說,從始祖克里斯托弗里開始,平臺鋼琴的外形是沿襲了撥弦古鋼琴的形象。擊弦古鋼琴則是小個子,一個長方匣子般的樂器。雖也有大型的,一般卻都是小型的。有的可放在案頭,有的可攜之旅游。大型長方形擊弦古鋼琴在外形上也有繼承者,便是后來一度頗受歡迎的方型鋼琴與柜形琴。
從前的便攜式擊弦古鋼琴,看上去簡直像個玩具,也叫人想到今天的小電子琴。它卻是古時候比較普及的家庭樂器。莫扎特在一封家書中特地關照老父,把自己心愛的小擊弦古鋼琴放在他住的房間里。
至于盧梭的室內擺著的一架斯比奈(Spmet),狄德羅寫信托人買的一架浮吉那爾(Virehlal),那都屬于撥弦古鋼琴的輕便型,也是古時相當流行的鍵盤樂器。
古鋼琴往矣!但人們可別忘了,自從文藝復興之后,直到19世紀之初,英國伊麗莎白女王、普魯士腓德烈大帝[1]、俄國凱塞林女皇們的宮廷中,蕩漾著古鋼琴的聲音,而其小型輕便型的變種也普及于民間。只是從貝多芬時起,古鋼琴才不時興了。浪漫派樂人對它簡直不屑一顧。據說,舒曼夫人克拉拉、鋼琴家兼指揮家比洛、魯賓斯坦這些演奏大師竟從未聽到過擊弦古鋼琴。廣大愛樂者更是不知其為何物了。古鋼琴之被置之腦后,也是同巴赫等巴洛克大師曾被人遺忘這件事相聯系的。19世紀中葉以來,巴洛克音樂的還潮帶起了古鋼琴的復出。人們向往古音古調,喜歡用古樂器演奏古樂,以還其本來面目。有多爾梅茲其人,是振興古樂器的熱心人,不但精研古鋼琴的彈奏技巧,還精心仿制了一批古鋼琴,保留傳統特色而又改善其性能。他監制的一種豪華型古鋼琴,聲音比巴赫時代的還要好些,據云其音可以像鋼琴那樣延長。本世紀初又出現了古鋼琴演奏名手蘭多斯卡女士。
在1889年的巴黎博覽會上,老牌鋼琴廠家普來葉爾與埃拉爾兩家都拿出了各自生產的古鋼琴。同時,名手迪埃莫獻演了一系列古鋼琴名作。
古鋼琴也現代化了,有的有七個踏板,可以擴大音域,改變音色。有的上面裝了用以調音的微調器。
作曲家也對它刮目相看了。西班牙作曲家法亞,特為撥弦古鋼琴作了一首協奏曲。
的確,聽古鋼琴上的巴赫,其味與鋼琴不同,這是“原味”!30年代便有一種巴赫《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的唱片,是一種“只向‘48’協會成員提供的限定版”。這套老唱片便是用古鋼琴演繹的。《勃蘭登堡協奏曲》是巴赫的重要作品,其中的第五首里有一大段撥弦古鋼琴的獨奏,酣暢至極,從中可以領略一下這種古樂器的特色。不過聽慣鋼琴的我們,似乎也不免為它的演奏者感到有點吃力吧!
注 釋
[1].Friedrich the Great,現在通常譯為腓特烈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