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永王之禍
【亂世入幕】
安史之亂爆發后,大唐江山支離破碎。至德元年(756年),李白隱居廬山,卻因永王李璘的三顧茅廬而動心。永王以“平叛靖難”為名,邀請李白加入其幕府,許以“共扶社稷”之諾。李白感其誠意,又懷揣著“濟蒼生,安社稷”的抱負,遂寫下《永王東巡歌》十一首,詩中“王出三山按五湖,樓船跨海次揚都”等句,盡顯其對永王東巡的期待。
【兵敗潯陽】
永王李璘擅自東巡,與唐肅宗的旨意相悖。肅宗以“謀逆”之名,命江淮節度使高適等人討伐永王。至德二年(757年),永王兵敗潤州,部下四散,李璘本人被擒殺。李白在逃亡途中被捕,打入潯陽獄,面臨“附逆”的罪名,生死未卜。
【囹圄悲歌】
身陷囹圄的李白,寫下《萬憤詞投魏郎中》《南奔書懷》等詩,表達了對永王兵敗的痛惜和自身遭遇的憤懣。他在詩中寫道:“空名適自誤,迫脅上樓船。徒賜五百金,棄之若浮煙”,訴說著自己被卷入政治漩渦的無奈。
【營救與流放】
李白在獄中多方求援,幸得宋若思、崔渙等人營救,方免于死罪。宋若思甚至將其召入幕府,試圖向朝廷申冤,但因肅宗忌恨,終未成功。李白被判處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在妻弟的陪同下,踏上漫漫流放路。
【尾聲:詩心不泯】
永王之禍,是李白人生中最為黑暗的篇章。他從一個滿懷壯志的詩人,淪為政治斗爭的犧牲品。然而,即便在流放途中,他的詩心依舊不泯。當朝廷因關中旱災大赦天下,李白得以釋放,他即興賦詩《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詩中既有重獲自由的喜悅,也有對命運無常的感慨。這場災難,雖讓他蒙冤受辱,卻也使他的詩歌更加深刻,成為后世傳頌的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