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膳吧!”
朱仲安點了點頭,話聲一落,旋即移步至云紋銅鏡架處。
于鎏金燈樹的光照下,可見他身穿的赤色羅紗圓領袍,前后及兩肩位置,各繡有一團五爪行龍。
誠因明制,皇帝常服九龍,太子及親王五龍,世子四龍。
再有頭戴的烏紗翼善冠,折角向上,雖無專屬帝王的雙龍戲珠裝飾。但搭配著玉帶、粉底皂靴,全身上下,更顯威嚴貴氣了!
《左傳》云:“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于此方世界待了有一段時間。
以他所觀,大明服飾,基于周禮,承于漢唐,興于今朝。上至皇室,下至黎民,莫不極具華服之美,更不負“衣冠上國”的稱呼!
可惜到了后世,多有失傳……
朱仲安回到羅漢榻處,這邊方一坐下,一陣熟悉的香風,就涌入了鼻息。
側眸一瞧,在春杏引導下,正是秦可卿在前,手里托著茶盤,垂眸視地,款步輕移,身后跟著丫鬟瑞珠和寶珠。
距離三步之遙,她步伐一止,先屈膝行半福禮,說道:“知道世子爺一早要入宮,妾身做了藕粉桂糖糕,還有這玫瑰清露酥,另泡了桂花蜜露茶……還請世子爺享用!”
朱仲安掃過面前佳人彎腰時,呈現(xiàn)的優(yōu)美輪廓,隨即瞥向那張鮮艷嫵媚的臉蛋。
內心深處,不禁感慨秦氏心思細膩,更會伺候人!
離府之后,知道他入宮以后,要待上好幾個時辰,期間如廁不便,遂準備了清淡茶點。而話里話外,恭敬之余,不失分寸。
有這么一個秀色可餐,體貼入微的女人,跟在身邊服侍,倒也能省去很多麻煩!
朱仲安指了指旁邊的填漆小幾,柔聲說道:“難為秦姑娘想得周全,你既熬了夜,就先放在這里,下去歇一歇……”
“春杏!”
“奴婢在!”
“我記得府里新進了一匹云錦,記得也給秦姑娘做一件新衣……”
云錦本是金陵特產,布料甚是名貴。
聞言,秦可卿忙的抬目,迎著世子爺那雙深邃明亮的眸子,似要將人陷進去。她芳心觸動,正待說什么。
朱仲安語氣和煦,不以為意道:“這緞子再貴,不過是死物。好布料也只有穿在如秦姑娘身上,才會更好看!”
“還有,入秋之后,天氣越來越冷了,記得給瑞珠姑娘、寶珠姑娘,做一身主衣!”
寶珠、瑞珠離得遠一些,悄悄抬頭,看向俊朗英武的肅王世子,雙目異彩連連。聽了前一句話,由衷地為自家姑娘高興,既是寄人籬下,這些天的努力下,可算是入了世子爺?shù)难邸?
但聞后一句話,兩名俏生生的丫鬟,心里喜悅,忙屈膝行禮道:“奴婢謝世子爺恩賞!”
十幾個呼吸后,離了房間,穿過走廊,回到了別院。
秦可卿心緒未定,夾雜著不少復雜的情絲。
就聽寶珠嘰嘰喳喳,說道:“世子爺待姑娘真真是極好的!前番才讓春杏姐姐,尋了下人使喚,趕了件藕荷色新衫子,今兒又是關心的緊!”
瑞珠則站在自家姑娘的角度,思道:“而且,世子爺生得真好看,姑娘站在那里,就好像天造地設的一對兒。便是沒能嫁到國公府,秦家也回不去,姑娘若是能……”
見兩個貼身丫鬟,說的越來越離譜,秦可卿的玉容,早就染上了胭脂色,她手指絞帕,心里有些患得患失,聲音甜顫道:“你們兩個,可別說了……”
她這無家可歸的人,豈能奢望那些?只求著留在王府里,余生能好好報恩吧。
寅時正刻,天色猶暗。
一頂八抬朱漆轎,離開了肅王府,往東華門外去。
隨行之眾,包括陳虎等四名護衛(wèi),及提燈的兩個貼身小廝。
逢大事當有靜氣。
朱仲安坐在轎子里,閉門回思禮儀等注意事項,估摸著過去了兩炷香時間,尚不足卯時初。轎子停下后,雙喜的聲音就傳了進來。
“主子,東華門到了!”
數(shù)息后,下了轎,他舉目一看,早有鴻臚寺的年輕官吏,于此地候著。宮門處,則不斷有人影進進出出。
見禮罷,朱仲安手握象牙笏板,遞上金冊。
至于送呈宮中的“中秋例貢”,按照規(guī)矩,早幾日就由王府管事備好,交給了禮部主客司。
待宦官拿出《玉牒》,檢查無誤,隨即朱筆勾名,當眾高呼道:“肅王世子朱仲安入覲——”
隨之,于鴻臚寺序班引路下,向宮門走去,過了東華門,且沿著內廷甬道,往奉天門廣場候旨,即后世的太和門廣場。
實于前明嘉靖年間,奉天門又被改為“皇極門”,世祖皇帝匡扶明室,便改回了明初的名字。
而這也是重獲新生后,朱仲安第一次邁入紫禁城,也是大明朝的權力中心!
看著高處屋脊,他盡管努力保持平心靜氣,但心情難免有些起伏。
總有一天,肅王一脈,會成為紫禁城之主!
至會極門,只見奉天門廣場上,已站滿了密密麻麻的人。
話說參與中秋朝賀的臣子,包括宗室成員,留京的五品以上官員,及勛貴外藩等,算起來約莫有四百多人。而這其中,宗室武勛就占了一半。
來到廣場入口,同行的鴻臚寺官吏,臨近低語:“世子請隨親王班次!”
朱仲安輕輕頷首,來到東側宗室隊列,原屬于父親肅王的空位后一尺處。
他立如松,目視前方,持笏站立。
這期間,能感受到一雙雙視線,望了眼后,又迅速收回。
一炷香過去,等到頭戴烏紗帽、身穿獬豸補青袍的糾儀御史踱步離開,借助整冠之機,朱仲安向右側望去。
由于父親肅王乃皇長子,又是“首藩”,遂以他的位次本就靠前。
因此,這般一瞥,直將眾宗親的相貌神態(tài)盡收眼底。
旁邊站著的是三爺,也就是理王朱伯淳。緊鄰之人,體貌魁偉,該是那位四爺,寧王朱伯銘了……再往后,能看到身為魯王世子的十四弟朱仲良,正朝著他擠眉弄眼!
呵,都是老朱家的孝子賢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