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北河小集
- 清源仙族
- 時間的瘦馬
- 3809字
- 2025-04-27 21:00:00
李長信推開石屋的木窗,山風裹挾著草木清香撲面而來。
他深吸一口氣,感受著體內(nèi)法力的流轉,比半月前更加凝實了。
“十九弟,起了嗎?”門外傳來李長懷的聲音,伴隨著輕輕的叩門聲。
李長信整了整衣袍,打開門。
李長懷站在晨光中,手里捧著一個冒著熱氣的陶罐,臉上帶著憨厚的笑容:“白前輩說這‘清心粥'對調(diào)養(yǎng)經(jīng)脈有好處,我特意熬了一鍋。”
陶罐里是熬得濃稠的靈米粥,米粒晶瑩剔透,上面漂浮著幾片青翠的草藥葉子,散發(fā)出淡淡的藥香。
“白前輩今日氣色如何?”李長信接過陶罐,兩人并肩向白塵暫住的小院走去。
“比昨日好些了。”李長懷答道:“就是右手那毒紋還在蔓延,不過速度慢了許多。”
白塵被安置在山腰一處僻靜的小院,原是李瑞敏用來研習陣法的場所。
推開竹籬小門,只見白塵正盤坐在院中的石凳上,閉目調(diào)息。
聽到腳步聲,他緩緩睜開眼,那雙深邃的眼睛比昨日清明了幾分。
“兩個小娃娃來了。”白塵嘴角微揚,聲音雖仍沙啞,卻比初見時有力了許多。
李長信將陶罐放在石桌上:“前輩,這是十三哥熬的清心粥。”
白塵揭開蓋子,熱氣蒸騰而上。
他輕輕攪動粥勺,眼中閃過一絲訝異:“加了冰靈泉?”
“是。”李長懷道:“我想著冰靈泉能壓制煞氣,或許對前輩的毒傷也有幫助。”
白塵舀了一勺送入口中,閉目品味片刻,突然笑道:“有意思。你這娃娃煉藥天賦不怎么樣,倒是對藥性搭配有些獨到見解。”
李長懷聞言,笑了笑。
三人圍坐在石桌旁,山風輕拂,竹影婆娑。
五月的山風裹挾著靈田的清香涌入院內(nèi)。
遠處梯田里,幾個凡人雜役正在栽種新一些靈植,吆喝聲隱約可聞。
“你們兄弟倒是會經(jīng)營。”白塵啜飲著藥湯,聲音里多了幾分生氣:“這般年紀就懂得打理靈田,比我當年強多了。”
李長信搖頭道:“全靠大姑與大姑父,我們只是打雜罷了。”
白塵一邊喝粥,一邊打量著院中景色,忽然問道:“你們可知清源山的來歷?“
“清源山?”李長信回想了一下:“家族典籍記載,三百年前先祖來此時,此山便已存在,并未有其來歷的記載。”
白塵搖搖頭,眼中閃過一絲追憶:“很多年前,那里曾是一片沼澤,人稱‘鬼哭澤'。后來有位化神大能在此坐化,肉身化道,靈氣反哺,才形成了這座靈山。”
“化神大能?”李長懷瞪大眼睛:“不是說化神期修士只是傳說嗎?”
“傳說?”白塵嗤笑一聲:“小娃娃,修仙界之大,遠超你們想象。化神大能可以打破界域壁壘,去到更廣闊的世界,那些地方靈氣更加充裕……”
李長懷聽得入神,連粥都忘了喝。
李長信卻問:“那這位坐化的大能是……”
“人稱‘清源道人'。”白塵指了指遠處的山巔:“你們清源山山頂那塊形似臥牛的巨石,傳說就是他坐化時留下的法器所化。”
“前輩怎會知道這些?”李長信忍不住問道。
家族似乎從未教授過這等傳說。
要么是無稽之談,要么就另有原由。
白塵放下粥碗,右手不自覺地按了按手腕上的黑紋:“道聽途說而已,活得久了,自然知道得多些。”
他頓了頓:“你們李家那位先祖,當年選擇在此開枝散葉,恐怕也是看出了此山的不凡。”
晨光漸盛,山間的霧氣慢慢散去。
白塵講得興起,又說了幾樁修仙界的奇聞軼事,聽得兩兄弟如癡如醉。
不同于家族傳授的那些刻板常識,白塵口中的修仙界鮮活而多彩,充滿了他們從未想象過的可能。
“……所以說,那‘九轉金丹'根本不是什么丹藥,而是一只金色蟾蜍,活了九千歲,每千年蛻一次皮……”白塵正說到精彩處,突然咳嗽起來,右手黑紋又蔓延了幾分。
“前輩!”李長懷連忙取出一個小瓶:“這是我昨晚煉的‘凝神丹',或許能緩解疼痛。”
白塵接過藥瓶,倒出一粒淡青色丹藥,放在鼻前嗅了嗅,眼中閃過一絲詫異:“加了紫靈草?”
“是。”李長懷點頭,“藥典上說紫靈草有解毒之效,我就試著加了一點。”
沒有經(jīng)過丹盟考核的煉藥師,練出來的藥不能拿到坊市上去買,自己服用卻沒什么問題。
白塵將丹藥送入口中,閉目調(diào)息片刻,再睜眼時,臉色好了許多:“不錯,雖然粗糙,但思路是對的。”
他看向李長懷的目光多了幾分欣賞:“你這娃娃,若有人指點,將來未必不能成為一名真正的煉藥師。”
李長懷聞言,眼中閃爍著激動的光芒。
李長信也為十三哥高興,但心中卻有一絲說不清的復雜情緒。
自從來到白云山,十三哥的煉丹技藝突飛猛進,而自己卻仍停留在制符的初級階段。
或許是不夠用心的緣故吧。
天賦太高的人,總會不把自己的成就當回事,從而失去很多東西。
這值得驚醒。
似乎察覺到李長信的心思,白塵轉頭看向他:“制符之道,貴在堅持。你可知七大派之一的‘天符宗',有位長老最初三十年只會畫一種最簡單的火彈符?”
李長信搖頭。
“后來他成了當世頂尖的制符大師。”白塵意味深長地說:“因為他把那火彈符畫到了極致,從中悟出了‘符道至簡'的道理。”
“‘符道至簡’是什么道理?”李長信問。
白塵嘿嘿一笑:“我要是知道,我也就成當世頂尖的制符大師了……不過,萬事萬物的道理都有相通的部分,不斷重復一些簡單的事,或許就能明悟大道,我看長懷小友就快要悟到一些丹道的影子了。”
李長懷一愣,有些不明所以。
日頭漸高,白塵顯出疲態(tài)。
兩兄弟識趣地告辭,讓他休息。
走出小院,李長信突然拉住李長懷:“十三哥,明日北河小集開市,咱們?nèi)タ纯窗桑俊?
“北河小集?”李長懷有些猶豫:“大姑父不是說那里魚龍混雜……”
“所以才要去見識見識啊!”李長信眼中閃著興奮的光芒:“我制的符,總得找個地方賣吧?青竹坊市太遠,北河小集正合適。”
李長懷想了想,點頭答應。
確實,閉門造車終非長久之計。
……
北河小集位于北河縣城外十里處的一片河灘上,每月逢五開市。
李長信和李長懷起了個大早,踏著晨露趕路。
“聽說小集上什么稀奇古怪的東西都有。”李長懷興致勃勃地說,“上次我聽五長老說,有人在集市上淘到過上古修士的遺物呢!”
李長信笑了笑:“大概率是騙人的吧,若真有上古修士的遺物,整個北河縣恐怕都打起來了。”
轉過一道山梁,遠處河灘上已經(jīng)聚集了不少人影。
簡陋的攤位沿著河岸排開,遠遠望去像一條五彩斑斕的長蛇。
與青竹坊市的繁華不同,這里的人也很多,但更像是吵鬧而不是熱鬧。
遠遠的就能聽到有人在吵架。
“這么多人?”李長信有些驚訝。
雖然聽過大姑父的描述,但親眼所見還是超出了他的想象。
李長懷已經(jīng)迫不及待地加快了腳步:“快走,好位置都要被占光了!”
兩人來到集市入口,一個滿臉皺紋的老者坐在木桌后,桌上擺著個破碗。
“攤位費,一人一枚靈砂。”老者頭也不抬地說。
李長信從布袋里摸出兩枚靈砂。
這是靈石切割后的碎片,價值只有完整靈石的十分之一,卻是底層修士常用的交易貨幣。
這東西如果拿到正經(jīng)坊市去,別人是不會認的。
交了錢,兩人領到一塊寫著“丁未”的木牌,按指引找到了自己的攤位。
河邊一塊較為平整的砂石地。
李長信鋪開自己的攤位,將靈符分類擺放:左邊是五張火彈符,右邊是七張疾行符,中間則是三張他最新嘗試的金光符。
“你這金光符畫得不錯啊。”李長懷拿起一張仔細端詳:“紋路比上次流暢多了。”
李長信剛要回答,一個沙啞的聲音從旁邊傳來:“兩位道友,新來的?”
轉頭看去,是個滿臉風霜的中年修士,蹲在相鄰的攤位后,面前擺著幾株草藥和一些獸骨。
“是,第一次來。”李長信禮貌地回答。
“我叫老周,在這擺了十幾年攤了。”中年修士咧嘴一笑,露出幾顆黃牙:“看你們年紀輕輕,提醒一句,小集上騙子多,交易時多留個心眼。”
李長信連連道謝。
日頭漸高,集市上的人越來越多。
叫賣聲、討價還價聲此起彼伏,空氣中混雜著各種氣味。
草藥的苦澀、烤肉的焦香、還有河水的腥氣。
“瞧一瞧看一看啊!上好的靈符!”李長懷學著旁邊攤主的腔調(diào)吆喝起來,逗得李長信直笑。
李長信看十三哥如此賣力,也跟著喊了起來:“火彈符、疾行符,便宜賣了……”
出乎意料的是,他們的攤位很快就有顧客上門。
到正午時分,貨物已經(jīng)賣出了一小半。
“看來咱們的東西挺受歡迎。”李長信數(shù)著剛到手的靈石,喜滋滋地說。
一個熟悉的身影從人群中走過,李長信猛地瞪大眼睛。
是那個在青竹坊市賣給他《丹道初窺》的女散修!
女修似乎也察覺到了目光,轉頭看來。
四目相對,她先是一愣,隨即認出了李長信,眼中閃過一絲驚訝,然后快步走了過來。
“是你?”她蹲下身,目光在李長信的攤位上游移:“沒想到會在這里遇見。”
近距離看,女修比記憶中更加清秀。
她約莫二十出頭,杏眼瓊鼻,皮膚白皙,一襲簡單的青色布裙,頭發(fā)隨意地挽在腦后,插著一根木簪,笑起來臉上依然有兩個酒窩。
最引人注目的是她那雙眼睛,明亮有神,透著幾分狡黠。
“你認識我十九弟?”李長懷好奇地問。
女修笑了笑:“有過一面之緣。”
她指了指李長信腰間的儲物袋,“那本書好用嗎?”
李長信點點頭:“很有幫助,謝謝。”
“我叫蘇萱。”女修抱拳行禮道:“散修,偶爾賣些雜貨為生。”
“李長信。”他淡淡回應道:“這是我十三哥,李長懷。”
“是。”李長懷點頭:“怎么,有問題?”
她轉向李長信:“你的符怎么賣?”
李長信道:“火彈符兩枚靈石,疾行符一枚靈石。”
蘇萱搖搖頭:“太貴。”
她蹲下身,拿起一張火彈符仔細檢查:“不過畫得確實工整,靈力分布均勻……這樣吧,我全要了,給你十枚靈石如何?”
李長信正要答應,李長懷突然插話:“等等,蘇姑娘,你買這么多符做什么?”
蘇萱神秘地笑了笑:“我最近接了個活計,需要些靈符防身。”
她頓了頓:“如果你們有興趣,可以一起來,報酬豐厚。”
李長信和李長懷對視一眼,都有些心動。
但想起白塵和大姑的告誡,又有些猶豫。
“什么活計?”李長信謹慎地問。
“幫一位前輩采集幾株靈藥。”蘇萱壓低聲音:“就在蘭陽谷附近,沒什么危險。”
又是蘭陽谷!
李長信心中警鈴大作。
上次的遭遇還歷歷在目,他可不想再經(jīng)歷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