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的空氣中彌漫著咸濕的海風味道,與京都的干燥截然不同。
林雨晴拖著行李箱走出高鐵站,迎面而來的是一座現代化濱海城市的喧囂與活力。遠處,高樓大廈的玻璃幕墻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近處,站臺上匆忙的旅客與來接站的人們組成了一幅流動的畫卷。
“林醫生?“一個溫和的男聲從身側傳來。
林雨晴轉頭,看到一位身著白色襯衫的年輕男子正向她微笑。他個子不高,但站姿挺拔,黑框眼鏡后的眼睛明亮有神,給人一種溫文爾雅的第一印象。
“我是陳思源,海城精神創傷研究中心的臨床心理醫師,李主任派我來接您。“他伸出手,友善地自我介紹道。
林雨晴禮貌地與他握手:“麻煩你了,初來乍到,多有打擾。“
“不麻煩,能和您這樣的專家共事是我們的榮幸。“陳思源接過她的行李箱,引領她走向停車場,“聽說您在京都做過不少創傷后應激障礙的案例研究?“
林雨晴點點頭:“是的,主要集中在突發事件受害者和親歷者的心理干預上。“
“那正好與我們中心的研究方向契合。“陳思源的語氣中透著興奮,“現在我們正在嘗試構建一套更系統化的創傷評估與干預模型,特別是針對長期受創傷困擾又沒有得到及時治療的群體。“
車子駛出站臺,陳思源一邊駕駛,一邊向林雨晴介紹海城的基本情況。作為一座沿海開放城市,海城近年來發展迅速,吸引了大量外來人口,也帶來了各種復雜的社會心理問題。
“我們中心是三年前才成立的,隸屬于海城大學附屬醫院,但有相對獨立的研究和臨床權限。“陳思源解釋道,“團隊不大,目前有六名專職心理醫師和四名兼職研究員,加上您就是十一人。“
林雨晴聽著陳思源的介紹,心中對即將開始的工作充滿了期待。這個規模適中的研究團隊,正是她期望中能夠發揮專業所長的環境。
車子停在一棟現代化的公寓樓前,陳思源解釋道:“這是中心為研究人員提供的住宿,您的公寓在12樓,已經基本布置好了。如果有什么需要調整的,隨時可以提出來。“
林雨晴跟著他乘電梯上樓,走進1204室。公寓不大,但采光極好,客廳落地窗外就是海城的城市景觀,遠處還能看到一線碧藍的海岸。簡約的現代家具,溫暖的暖色調裝飾,處處體現著細心的布置。
“太完美了,謝謝你們的安排。“林雨晴由衷地說。
陳思源微笑:“李主任特別交代,要讓您住得舒適。明天上午九點,我會來接您去中心報到。現在您先休息,適應一下新環境。“
送走陳思源,林雨晴站在窗前,望著這座陌生而美麗的城市。此刻,她感到一種久違的輕松與自由。沒有過去的陰影,沒有復雜的人際糾葛,只有全新的開始和未知的可能性。
她深吸一口氣,打開行李箱,開始整理自己的物品。衣物進衣柜,書籍上書架,每一個動作都像是在宣告:這里,從今天起,將是她的新家。
第二天早晨,林雨晴早早起床,精心挑選了一套淺藍色的職業套裝,搭配簡潔的銀色耳環,既專業又不失溫度。八點四十五分,陳思源準時敲響了她的門。
“睡得還好嗎?“陳思源關切地問。
林雨晴點頭微笑:“很好,這里比京都安靜多了。“
海城精神創傷研究中心位于海城大學醫學院內,是一棟獨立的四層小樓。建筑風格融合了現代簡約與傳統元素,給人一種沉穩而開放的感覺。進入大廳,墻上掛著“以人為本,心靈守護“的標語,正是林雨晴所信奉的專業理念。
“林醫生,歡迎加入我們!“李維正,一位六十出頭的資深心理學教授,親切地迎上前來,“聽說你的創傷后干預方案在京都取得了不少成果,我們都很期待與你的合作。“
林雨晴謙虛地回應:“李主任過獎了,我只是做了一些臨床嘗試,還有很多不足之處。“
“正好,這里就是讓你盡情施展才華的地方。“李維正拍拍她的肩膀,“思源,帶林醫生去會議室吧,其他同事都在等著呢。“
會議室內,八位醫師和研究員已經落座。陳思源為林雨晴做了簡短的介紹后,每位團隊成員也依次自我介紹。有臨床經驗豐富的老醫師,也有剛從海外歸來的年輕學者;有專注于藥物治療的精神科醫生,也有擅長認知行為療法的心理治療師。這個團隊的多元化構成,正是林雨晴所期待的協作環境。
“好了,既然大家都認識了,“李維正走到投影儀前,“我來介紹一下我們目前的核心項目——'春風計劃'。“
隨著李主任的講解,一個系統化的心理創傷干預體系逐漸在林雨晴面前展開。這個計劃旨在建立一套從評估、干預到隨訪的完整流程,特別針對長期處于創傷狀態卻未得到有效治療的人群。
“我們已經完成了初步的理論框架構建,現在正處于臨床驗證階段。“李維正指著屏幕上的流程圖,“林醫生,考慮到你在創傷后心理重建方面的專長,我想請你加入B組,負責認知重構與情緒調節部分的研究。“
林雨晴認真地點頭:“很榮幸能參與這么有意義的項目,我會盡力貢獻自己的專業知識。“
會議結束后,陳思源帶林雨晴參觀了中心的各個功能區:治療室、觀察室、小組活動室、冥想室等。每個空間都經過精心設計,既考慮到治療的專業需求,又注重患者的舒適感受。
“這里是你的辦公室。“陳思源打開三樓盡頭的一扇門,露出一個陽光充足的中等大小房間,“李主任特意安排的,說是希望你有足夠的空間思考和工作。“
林雨晴走進辦公室,感受著陽光透過窗戶灑在書桌上的溫暖。墻上的書架已經擺放了一些專業參考書,桌上的電腦是最新型號,甚至連桌旁的植物都選擇了有助于舒緩心情的綠蘿。
“太周到了,真不知道該怎么感謝你們。“林雨晴由衷地說。
陳思源微笑:“不用客氣,其實...我讀過你在《心理學報》上發表的那篇關于創傷敘事療法的論文,給我很大啟發。能和你共事,是我們的幸運。“
林雨晴有些意外,她沒想到自己的學術成果會被如此重視:“那只是一些初步的臨床觀察,還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正因為你的謙虛和嚴謹,才更讓人敬佩。“陳思源真誠地說,隨即看了看手表,“噢,快到午餐時間了。要不要一起去食堂?可以順便認識一下其他同事。“
林雨晴點點頭,跟著他一起走出辦公室。走廊上,陽光透過窗戶灑在地面上,形成一條明亮的光帶。林雨晴走在這光帶中,心中充滿了對新生活的期待與憧憬。
離開京都的決定,或許是她人生中最艱難卻也最正確的選擇。在這座陌生的海濱城市,在這個全新的專業平臺上,她將有機會重新定義自己——不再是誰的妻子,而是一名專業的心理醫師,一個獨立而完整的女性。
午餐時,同事們熱情地圍坐在一起,討論著各自的研究進展和臨床發現。林雨晴靜靜地聽著,時而加入討論,分享自己的見解。在這個氛圍中,她感到一種久違的歸屬感——這里的人們關注的是她的專業才能和學術貢獻,而非她的婚姻狀況或個人生活。
“林醫生,下午三點有個新病例討論會,你有興趣參加嗎?“臨床部主任張教授問道,“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復雜性創傷后應激障礙案例,可能對你的研究有所啟發。“
“當然,我很樂意。“林雨晴立即答應。
陳思源在一旁補充道:“這個案例很特殊,患者經歷了多重創傷事件,常規治療效果有限。我們正在嘗試一些新的方法。“
林雨晴點點頭,眼中閃爍著專業的光芒:“復雜性創傷確實是個挑戰,但也正是我們研究的價值所在。“
午餐后,回到辦公室的林雨晴開始熟悉電腦系統和研究中心的資料庫。窗外,海城的天空湛藍如洗,幾朵白云悠閑地飄過。這一刻,她感到內心的平靜與充實,仿佛經歷了一場暴風雨后,終于看到了彩虹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