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什么力量,在天災之前,都只能感慨力量的渺小。
“那圣上是個好皇帝嗎?”
尋冬這句話倒是實實在在把長孫缺問住了。
如若他不是一開始抱著對人民負責、盡力的想法,他又怎么會坐上那個位子呢?
僅僅是因為計謀而被先皇看中當上儲君嗎?
早些年,他看人民困苦,提出改制,改到最后……
結果就是仁明帝由一開始的滿腔熱情逐漸變得麻木。
他應該是知道了自己的那些臣子,大多都是居于同一蟻巢的螞蟻。
他們之間分工明確,相互之間有意見,卻又有著共同的目的。
在面對仁明帝這個外來的“威脅”時,總是會團結一致。
那些人欺上瞞下,原本用來改善民生的銀錢就像一個洋蔥,被一層一層地剝削,最后僅剩下那么可憐的一丁點。
正是如此,他看不到這個國家的未來。
就像是一棵大樹,內里已經被蛀蟲蛀空空,來年春天又如何能夠煥發生機呢?
所以他選擇了整日紙醉金迷,沉淪于聲色犬馬之中。
可是……
長孫缺:“可能,他曾經是個好皇帝?!?
“曾經?”尋冬念著這兩個字,百思不得其解。
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
怎么會有人曾經是個好人,后來又不是了呢?
——
南方澇災日益嚴重,北方的旱災導致民不聊生。
仁明帝看著自己面前的那堆奏折,十之五六都是在勸他早日頒布罪己詔,讓這天罰能夠早日結束。
承意端著茶水,到了仁明帝身邊,看著仁明帝那表情,便知道他氣得不輕。
承意連忙安撫道:“陛下息怒。不過是些愚昧的人,陛下又何必和那些蠢材置氣呢?”
“蠢材?”仁明帝笑了,“你這話說的還真不錯,真是一棒子蠢材。出事了不想著解決問題,反而是來找朕惡毒問題!”
他指著面前堆成山的奏章,“你說說,朕當初是怎么把這些蠢材選出來的?”
承意這話不敢亂接,“陛下英明神武,必是被那些奸佞之人蒙蔽才會有如今?!?
蒙蔽?
仁明帝輕笑。
不知道是在笑自己還是在笑誰。
這些人是怎么一步一步走上今天的地位,他可是記得清清楚楚。
那些先皇舊臣仗著自己的資歷,一個一個地向他提議,說這邊用誰,那邊用誰。
他是個皇帝,為保朝局平穩,他只能是這邊的人用幾個,那邊的用幾個,最后再塞進去幾個無黨無派之人。
是他自己,一步一步將朝局演化成現下他自己都束手無策的局面。
突然,奉天殿內小碎步走進來一名公公。
他彎著腰,不敢直視圣顏,最后跪下來,高聲說:“稟陛下,濯滄王殿下來了?!?
百里弦?
此時過來是為了什么?
仁明帝心里隱約有了定奪。
他趕緊放下茶,喊道:“趕緊讓弦兒進來?!?
他這兒子,雖然性情陰翳,但是面對政事卻總有自己的一番見解,一身武藝也不錯,還曾進過軍營操練過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