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幻世界(2025年2月)
- 《科幻世界》雜志社
- 2170字
- 2025-04-01 18:06:18
道具和場景:工廠與工匠
談到在《流浪地球2》劇組的初體驗,紀錄片導演郭思文坦言“像是一個從來沒進過城市的人,第一次進入一個超一線大城市,那種信息量撲面而來的超載的感覺”。在巨大的青島東方影都影視基地園區,《流浪地球2》劇組占據了大約一半的空間,所有影棚都在同時搭建場景,同時,影棚之外還配備大量車間,從服裝到木工,各司其職,郭思文這樣描述道:
你會看到若干個工程外骨骼在車間里面放著,還是半成品,大家在那兒涂漆,然后還有很多巨大的液壓桿式的那種場景里的裝置,當時還不知道是什么,但你能知道它就是科幻電影里面的一些東西,包括我們之前在電影里面看到地球行星發動機的火石的道具,還有一批批還沒做完的門框機器人??吹竭@些之后我們已經蒙了。這邊是領航員空間站在搭景,那邊是月球基地在布置月壤,所有的部門同時開工,你現在面對的就是一個超大型的工廠的集合。

搭建現場
不論是來自郭帆靈光一現的門框機器人,還是通過模擬人的運動節點加上骨骼拓展、從零開始數度迭代開發完成的工程外骨骼,抑或是數字生命卡、電磁肌肉手臂、大氣潛水服,科幻道具的設計和制作都是構建“真實可信的未來世界”不可或缺的一環。為此,需要足夠讓人激動的科幻點子,需要美術指導細致的可視化設計,也需要足夠精密和有效率的道具實體生產。
在制作環節中,車間的工廠加工模式是《流浪地球2》劇組的一大突破,從“球1”整個特殊道具部門手工制作三套航天服,到“球2”一個多月量產二十六套太空服(或者兩個月生產八套重型外骨骼和十六套門框機器人),為了保證每一套道具統一一致,還要保證其可動性、耐用性和易穿性,道具部門必須用工業生產的邏輯去研發和制作。在效率的重壓下,生產流程中的所有零件都需要轉化成可以裝配和分解的,用來適配CNC(數字控制機床)和3D打印。

量產宇航服
這種加工模式需要真正的工業設計師、結構設計師和電路工程師等深度參與制作進程。實際上,正如紀錄片中提到的:“國內所有有可能參與的團隊都找過來了”。據紀錄片制片人呂瑩瑩回憶,電影場景中用到的很多操控面板,《流浪地球2》劇組也合作了很多國內給真正的工業產品做精密面板加工的公司?!读骼说厍?》給中國科幻影視技術帶來的突破,正如導演郭帆在采訪中所說的,是將中國現有的工業技術應用到電影生產,從而使效率極大提升的嘗試。聊到這樣的電影工業化路徑,郭思文舉例說:“現在中國的3D打印技術,是世界上最好的……《流浪地球2》把這些東西運用到電影里,就是他們在中國科幻電影乃至中國電影生產中的一個第一次嘗試?!?/p>

量產門框機器人
紀錄片科幻文學策劃林子微直言工業化是《流浪地球2:再次冒險》的一條暗線,不只是電影工業化,而是從科幻史來看,科幻的發展總是伴隨著對應民族科技發展,特別是工業的發展。正如劉慈欣在紀錄片中所說:“科幻誕生于工業文明,誕生于科學革命。它是一個與科學技術發展密不可分的文學品種。”《流浪地球2》拍攝的成功不是一個孤立的事件,而以中國的工業化進程為支撐。
工業化也是《流浪地球2》冒險扎實的勇氣來源。在影片中后期雙現場拍攝的狀態下,最多同時有四五個場景需要搭建,從顯示器UI、燈組編程到平面標識和面板設置。在這樣高密度的需求中,影片的美術總監告訴郭思文,他心里是有底的。場景構成通過工業化的生產,已經有了待組裝的零配件,從屏幕到面板,現場要做的只不過是拼裝到場景的框架里?!半m然看上去確實在一天之內完成了一個景,但也是基于之前整個工業化的積累,怎么樣去預先制作和拆解這些東西,有各種工程師和工廠加工的參與,才能在極短的時間里實現極高密度和質感的場景搭建。”

場景搭建場照
另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場景是1:1復刻的聯合國總部,劇組專門去聯合國總部采風,對里面的建筑結構、材質細節和射燈孔位都做了詳細的記錄,再盡量對桌椅、名牌乃至發言臺細節進行1:1還原。林子微回憶到,站在場景中間環視四周,看到的是全向的場景里所有的群演穿著道具服飾,甚至有些國家代表穿著民族服飾,所有人聚在一起聊天,是一種很“超現實”的感覺;電影要演聯合國的爭吵,“當時我打開手機看到的國際新聞是聯合國的人在吵架,收起手機我發現我還站在聯合國大廳里,我周圍也全是這些人,那個場景讓我印象特別深,就覺得他們真的在置景上的細節程度特別沖擊。”

復刻“聯合國”
高精度的場景呈現也成了劇組能量的來源,在聊到道具制作背后的劇組人員時,林子微說:“哪怕在最累的時候,面對那種‘科幻’的場景和‘科幻電影’的感覺,劇組都保持著一種興奮感彌漫的勁兒?!惫I化支撐的道具設計和產品設計撐起了在場的所有參與者的想象力,哪怕之前不是科幻迷,在這里也很容易被工業生產的精致的細節帶入屬于科幻的幻想氛圍。另一個例子是建造又毀掉的黑鷹直升機。為了呈現劇本中直升機殘骸的生命周期,道具部門先是1:1建造了一架完好的黑鷹直升機,通過真實的結構和材質,去呈現材質本身的戰損效果。正是郭思文概括的這種“又熱愛創造科幻電影的過程,又愛自己的行業那種工匠精神”,保證了電影道具細節事無巨細的真實呈現。
《流浪地球2》作為“造夢工廠”就是如此。正如林子微在采訪中提到的“技術和人擰在一起的部分”,《流浪地球2》的造夢不僅是為觀眾造夢,也是整個劇組乃至整個行業的“一起來做一場夢”。(未完待續)

大氣潛水服
(撰稿:燒 水)
特別感謝《流浪地球2》劇組及機核網對本篇報道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