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雙一路哼著小曲就回來了,看樣子事情辦的挺順利。
王永萍也看出了他的喜悅,知道這事妥了,但還是忍不住問道:“他爸,石富貴咋說啊?”
“那老東西,有奶就是娘,把村東邊那塊地給批了。”即使達到了目的,李洪雙還是對石富貴不是很感冒。
他說的那塊地,李平知道,位于村里最東邊,屬于坡上,最主要的是那邊人少,可以往上擴很大的范圍。
前世這塊地被李洪文拿去了,除了建筑面積,光院子就擴大到了一千多平,里面種了很多果樹,李平每到結(jié)果子的時候就去摘著吃。
而且由于在坡上,可以利用地形高差做出豐富的景觀,他對這塊地非常滿意。
“你給我拿兩百塊錢,一會兒我就交了,這事就妥了。”李洪雙喝了口水,抬起頭對王永萍說道。
“怎么這么多?不是幾十塊錢就夠了嘛?”雖然對這塊地比較滿意,但王永萍也不會無緣無故的多拿出這么多錢。
現(xiàn)在宅基地批復(fù)價格是兩毛一平,而且還是建筑面積,二百塊錢確實有些出人意料。
“那個位置靠邊,我尋思多給點錢,然后蓋房子的時候把院子弄得大一點,咱把錢交足了,免得以后出現(xiàn)羅爛。”不得不說姜還得是老的辣,李洪雙考慮事情確實挺全面。
聽他這么說,王永萍也不再多說什么,只要對兒子有好處的事情,她絕對持支持態(tài)度。
李平上次去市里賣蛤蟆油的時候,在漁具店把地籠定做了出來,這樣他就不必每天跋山涉水的抓蛤蟆了。
短時間沒什么問題,長時間泡在冰冷的山泉水里,風(fēng)濕早晚找上門來,他可不想癱在床上養(yǎng)老。
他現(xiàn)在滋潤的很,只需要隔上三兩天去起一次網(wǎng)就行,收獲甚至還比以往還多。
而李洪雙被解放之后,就一直在家里幫忙取蛤蟆油,連他最愛的麻將都很久沒碰了。
自從第一批蛤蟆油晾干后,以后的蛤蟆油就跟上溜了。
曬干的蛤蟆油很輕,李平只需要隔上幾天騎著自行車去賣一次就行。
自行車的速度比牛車快上太多,每次下午兩三點就回來了,也不用擔(dān)心被永安屯小流氓劫道。
看李平這么清閑,其他人也有模有樣學(xué)起樣來。
李平一直認(rèn)為偷懶并不是壞事,人為了偷懶會思考很多解決辦法,這也對科技進步提供了足夠動力。
這個冬天看似和以往沒什么不同,家家戶戶都在貓冬,打麻將的打麻將,串門子的串門子。
但在別人不知道的情況下,李平等人的腰包在快速鼓脹。
改革開放的風(fēng)終于后知后覺的吹到了東北這片大地。
人沒有傻得,一旦嘗到了賺錢的甜頭,會絞盡腦汁去嘗試擴大身家。
王春偉家,幾個小哥們在一起喝著酒。
隨著幾人財力上升,酒肴都變得更硬了。
王春偉夾了口花生米,看向李平說道:“平哥,我聽人家說南方養(yǎng)豬都能出萬元戶,這也太能淶旋了。”
淶旋在東北話中,就是過分夸張的意思。
站在風(fēng)口,豬都能飛起來。如今各行各業(yè)都處于極速擴張的狀態(tài),可以毫不夸張的說,只要你有本錢,干什么都賠不了。
幾人雖然文化水平差不多,但自從李平帶著大家賺了錢后,他們就隱隱以李平為核心,有什么事都要問問他。
“這可不是淶旋,你想想現(xiàn)在生活水平都起來了,以前一年到頭吃不了幾頓的豬肉,現(xiàn)在是不是隔三差五就噶上點。”
李平夾了顆花生米后繼續(xù)說道,“全國有多少人呢,那得需要多少豬啊。要我說萬元戶都是少的,要是弄起規(guī)模來,這輩子差不多就不愁吃不愁喝了。”
國內(nèi)以前一直吃本土豬,后來隨著全國人民條件上來了,瘦肉率低、生長周期長的本土豬就逐漸消亡了。
改成國外引進瘦肉率高,成長周期短的商品豬了。
李平上輩子有幸在豬場打過工,真實見識到了商品豬喂養(yǎng)的全過程。
那豬如果不頻繁打藥,估計活不下來幾頭。
聽出王春偉有這方面的打算,他也樂得其見。
“平哥,那你看如果我弄個養(yǎng)豬場能行嗎?”王春偉以玩笑話的方式帶出了自己的話題,此刻往正題上引。
“行不行的我哪知道,但我覺得養(yǎng)豬這個行業(yè)以后肯定差不了。”李平?jīng)]有將話說的太滿,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機遇,他也怕王春偉賠錢,最后怪到自己頭上。
“你養(yǎng)歸養(yǎng),可別在村里養(yǎng),一到夏天那個死味兒,我可受不了。”李安在旁邊接話說道,朋友賺錢他樂得其見,但是影響自己的居住環(huán)境,那可不行。
這個年頭沒有環(huán)保一說,都是怎么方便怎么來,李平也怕依山傍水的永平屯變成臭氣熏天的養(yǎng)豬場。
“咱這山這么多,你把豬放到山里養(yǎng),山上還有吃的,能省不少飼料呢,要是和野豬配上了,那不也多個噱頭嘛。”李平為了自己有個空氣清新的老窩,也建議道。
“那得修多大的地方啊,光那墻就得不少錢呢,豬這玩意還愿意拱土,弄不好再把墻拱塌了,最后都跑了。”信任歸信任,觸及到自己的認(rèn)知盲區(qū),王春偉也不由反駁道。
“建啥墻啊,你轉(zhuǎn)圈打上樁子,弄上鐵絲網(wǎng),再通上電,啥豬還能跑啊,豬八戒啊?”這些都是李平前世從致富經(jīng)上學(xué)的,此刻化為己有為他解惑。
王春偉的眼睛瞬間就亮了,也不言語,在默默思考可行性。
幾個人搭上李平這條道,都成為了發(fā)家致富的先行者。
此刻看見王春偉有了目標(biāo),他們的心思也活泛了起來。
蛤蟆油雖然賺錢,但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得干一番屬于自己的事業(yè)。
喝了酒后,幾人也豪邁起來,不知是酒醉了他們,還是對未來的期望醉了他們。
此刻這群十八九歲的年輕小伙,一個個都對未來有了更多憧憬。
他們誰也不會想到,今天酒桌上的這幾人,日后都是各個行業(yè)的領(lǐng)頭者。
幾十年后的他們還打趣道,早知道財神在旁邊偷聽他們說話,當(dāng)時就應(yīng)該把牛皮往大了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