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盛會現場,雕梁畫棟的場館在日光下金碧輝煌,琉璃瓦熠熠生輝。場館內,檀香裊裊,輕柔的絲竹之音如潺潺溪流,縈繞在每一處角落。五彩的綾羅綢緞從天花板垂落,隨風輕擺,與四周陳列的非遺作品相互映襯,營造出如夢似幻的藝術氛圍。
陳軒的《山河錦繡圖》一經亮相,便成功抓住了眾人的眼球,贊嘆聲此起彼伏。各國使者紛紛圍攏過來,對這幅畫展開熱烈討論。一位來自西域的使者操著不太流利的云瀾國語說道:“此畫奇妙非常,我從未見過這樣的藝術表達,將繪畫與你們的傳統技藝結合,實在是大開眼界。”而一位身著華麗服飾的南國使者則輕撫胡須,點頭稱贊:“這畫中既有山川自然之美,又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真乃佳作。”
然而,贊美聲中也夾雜著一些質疑。一位年長的畫家皺著眉頭,目光緊鎖畫卷,滿臉嚴肅:“創意雖好,但繪畫技巧上終究稍顯稚嫩,比起那些技法嫻熟的大師之作,還是有差距。”還有人小聲議論,聲音雖不大,但在這相對安靜的場館內卻格外清晰:“不過是取巧罷了,靠融合非遺元素博眼球,藝術價值未必高。”
陳軒的內心猛地一沉,失落感如潮水般涌來。他下意識地攥緊了拳頭,看向自己的作品,鼻尖泛酸。就在這時,一陣微風拂過,場館內的綾羅綢緞飄動起來,光影在《山河錦繡圖》上跳躍,畫中的山河仿佛活了過來。他想起了創作這幅畫時的日日夜夜,想起那些手藝人充滿期待的眼神和鼓勵的話語,心中涌起一股力量,迅速驅散了陰霾。
他深吸一口氣,主動走向那些質疑的人,臉上帶著謙遜又堅定的笑容,開始認真介紹畫中每一處非遺元素的運用,以及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他的聲音清脆而有力,在場館內回蕩:“這山巒的線條,是借鑒了木雕的剛勁與流暢;這河流的暈染,源自青花瓷的獨特技法……”隨著他的講述,質疑者們的表情逐漸緩和,眼中多了幾分思索與認同。
評委們身著莊重的服飾,手持紙筆,在各個作品前緩慢踱步、仔細觀摩。他們時而交頭接耳,小聲討論,時而微微皺眉,神情嚴肅。場館內的氣氛愈發緊張,所有人都屏氣斂息,等待著最終結果。
時間在這令人窒息的寂靜中緩緩流逝,終于,主持人走上舞臺,紅色的地毯在他腳下延伸。主持人清了清嗓子,拿起話筒,大聲宣布:“經過評委們的嚴格評審,進入決賽的作品已經確定,它們分別是……陳軒的《山河錦繡圖》!”
剎那間,場館內掌聲雷動,歡呼聲不絕于耳。陳軒眼眶微微泛紅,心中五味雜陳。這不僅是對他個人努力的肯定,更是非遺文化融合創新得到認可的標志。他知道,決賽的競爭將更加激烈,但此刻,他已無所畏懼,因為他明白,無論結果如何,自己在這條非遺傳承與創新的道路上,已經邁出了堅實的一步,而決賽,將是他展現非遺魅力的更大舞臺。